牧溪 | 谜一样的禅僧画家,徐渭和八大都学他画画

六柿图

他画了一幅被世人公认为禅画中的经典之作《六柿图》,简逸的笔法,分明的墨色,随意排陈但不凌乱的柿子,留下一片简约、朴拙,静远的禅思。

信手拈来,无非是道,浑然天成,无迹可寻。

从这张《六柿图》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六个柿子随机的摆设,用在每个柿子上不同的笔墨、虚实、阴阳、粗细间的灵活运用,作品呈现出静物作品的“随处皆真”的境界。

南瓜

牧溪,中国南宋时代的禅僧画家,一个谜一样的人物。俗姓李,佛名法常,生卒年不详,南宋末理宗、度宗时 ,在杭州西湖长庆寺当杂役僧。南宋灭亡后圆寂。

牧溪《布袋图》局部  

禅宗有“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柴”之说,牧溪如是,金庸《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亦如是。

扫地僧的“神通”在于武功,而牧溪则于画中体现其“妙用”。


牧溪 石榴

他在中国滚滚历史尘埃中,几乎销声匿迹。

元代吴大素《松斋梅谱》说得较多,可是,这本书在中国已亡佚,仅有日本保存手抄本。也不记载生卒年月,寥寥数语,不到两百字:

“僧法常,蜀人,号牧溪。喜画龙虎、猿鹤、禽鸟、山水、树石、人物,不曾设色。多用蔗渣草结,又皆随笔点墨而成,意思简当,不费妆缀。松竹梅兰石具形似,荷芦写,俱有高致。

一日造语伤贾似道,广捕而避罪于越丘氏家,所作甚多,惟三友帐为之绝品,后世变事释,圆寂于至元间。

江南士大夫家今存遗迹,竹差少,芦雁木多赝本。今存遗像在武林长相寺中,有云:爱于此山。”

牧溪 莲鸟图

而这已经是牧溪在历史里留下的的全部痕迹。再多一些的资料,都是对他画作的批评。

但就是这样一个在中国籍籍无名甚至不受好评的画僧,却以其“清幽”、“简当”、“不假妆饰”,在东瀛日本获得了远胜于故土的声望、尊崇与知音。

他的名字和宋徽宗写在一起,与玉涧构成日本「禅馀画派」的鼻祖之一,被称为“日本画道的大恩人”。


牧溪《松猿图》 

墙内开花墙外香,这句话,用来形容牧溪的作品再恰当不过。

牧溪在禅风盛行的日本找到了他的知音。他们从他的水墨简笔里流泽出来的灵悟,感受到了牧溪充满禅机的思想。当时的日本僧人把牧溪大量的作品带到了日本,现在,他的作品主要收藏在日本。

当时日本幕府将收藏的中国画按照上、中、下三等归类,牧溪的画被归为上上品。

牧溪《芙蓉图》 

牧溪的《潇湘八景图》,如同无数璀璨瑰宝中一颗蒙尘的珍珠。潇湘地区指潇水与湘水交汇的湖南零陵至洞庭湖一带。这里水域宽阔,湖泊众多,降水丰沛。牧溪便是以最为朴素的材料——水和墨,最大限度地利用二者所产生的变幻丰富的晕色,绝妙地展现了潇湘地区的湿润之气与空濛之光。

然而在数百年的历史风云中,“八景”已各自分离成单独的挂轴,且有四景遗失,仅存《烟寺晚钟图》、《渔村夕照图》、《远浦归帆图》、《平沙落雁图》四幅真迹,且都在日本收藏。


牧溪 《烟寺晚钟图》

《烟寺晚钟图》,画面的大部为淡墨表现的浓雾,左侧有树木丛生于浓雾之中,树丛深处隐现着山间寺院的房檐,悠扬的钟声仿佛正穿透云烟飘然而至。意在晚钟却不见钟,仅有若隐若现的小小房檐以静态展示着动态,以无声传递着有声。

牧溪 《渔村夕照图》

《渔村夕照图》同样云雾弥漫,不同的是有三条光带从密云间隙倾泻而下,左侧是隐没于险峻山峦之中的小小渔村,画面正中摇荡着寥寥几笔勾出的一叶渔舟。

牧溪 《远浦归帆图》

《远浦归帆图》,虽然表现的是急风暴雨,但并没有压抑和窒息,还是雾蒙蒙,雨蒙蒙,充满了机趣和平和。水面空阔,真有船子和尚所说的“终日江头理棹间,忽然失济若为还。滩急急,水潺潺,争把浮生作等闲”的韵味。

牧溪 《平沙落雁图》

《平沙落雁图》在横幅一米的宽阔画面中,首先抓住人们视线的是远方的雁群,依稀可见。仔细观看,才发现近处有四羽大雁,形态各异,清晰生动——此为“平沙落雁”。

牧溪《柳燕图》

枯淡清幽,是牧溪和日本所崇尚的独特的美,“无画处皆成妙境”仅以点滴之水、咫尺之树,表现江山万里景象。这种空寂和清淡,是当时生活在富饶繁华的宋朝文人所感受不到的,要一直到400多年后的明末清初,看着国家衰败破灭而避入空门的八大山人,才能深刻地体会到。

而八百多年后的今天,再看牧溪的作品,我们会为之深深打动。因为,真正打动人心的艺术,从来都不分国界,更无关时间。

牧溪  叭叭鸟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