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为了生命的成长
名师——为了生命的成长
非暴力沟通中说:我深信,出于对生命纯洁的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羞愧、职责或义务来选择生活,是爱惜自己的重要体现。
李素怀老师说:多次阅读,一直没有理解书中所说的意图,今天又一次深读,找到了这句话的内涵。
书中讲述一个小故事,赫布·加德纳编写的《一千个小丑》一剧中,主人公拒绝将他12岁的外甥交给福利院。他说道:“我希望他准确无误地知道他是多么特殊的生命,要不,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将会忽视这一点。”
看到这句话,打动了李素怀,让孩子知道自己生命的特殊性是多么重要,问题是,我们了解孩子生命的特殊性,我们知道怎么爱自己吗?作为教师,越来越深感教育的本质,首先是对自我的认知和了解,才能对孩子生命的了解和爱护。
我们对外的教育信念来自我们内部的教育认知,与自我如何相处.
李素怀有一次和朋友聊学校的一个场景,一个孩子有些笨拙,做什么事都会比其他同学弱一点,常常做不好,老师也会数落他的笨拙。
“你总是这么笨,能不能做好一次。”
每当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他内心也极其愧疚,觉得自己对不起班级和同学,越是着急越是把事情弄得更糟糕。我们以为这样的催促,这样可以成为成长的驱动力。但是孩子们却对这件事产生了恐惧,他想把它做好,源于内疚和恐惧,变得更加不自信,而局限了自我的成长。
这让李素怀想起自己曾经在班级里发生的一件事,历史老师气愤的跟李素怀说,这节课课堂纪律极其不好,这群孩子真该管管了。听到历史老师这么说,李素怀心里有个声音评判自己。
“自己总是管不好这群学生。怎么就不如别班的学生好。”
当有了这样的声音后,李素怀生成了一种疲倦感和无助感,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无用的,学生照样表现不好。
当李素怀回到班级,心中有些沉重,说了几句话。
“你们真的是太糟糕了,怎么教育你们,也没有长进?难道咱们班总是不如其他班级表现好呢?”
唠叨完了,学生安静几分钟,过后并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和觉察,而对学生表达的想法也是李素怀对自己的表达,当这些想法一旦蒙蔽了我们的感知,我们就无法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只会更加评判自己。我们要看见需要,倾听自己内在的真正感受,才可以为了生命的成长做出努力。
我们的改变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做事,而不是羞愧和内疚,不是恐惧和惩罚。一个内在的声音很重要,对自己说了什么,对自我的爱,决定着我们对他人说什么。
如何创造机会来转化自我评判,我们需要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建立联系,
每当一件事发生,我们内在的想法会刺激我们的情绪,我们内在会有各种声音进行对话,我们要做一个内在的倾听者,听到真相。
可能会有评判者,还有个自卫者,他们之间相互纠缠,这时一定要有一个“我”做他们的倾听者,来引导他们相互倾听,相互帮助和支持,让内在和谐和稳定,我们才不会被外在的声音所影响,而做一些错误的决策。
当李素怀去评判自己的“无能,班级总是管理不好”时,防卫者也会发出一些声音,“我都已经付出很多,学校总是把最乱的班级交给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