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三打白骨精:老师,教化众生和度化众生有区别吗?

曾经以为,教化众生=度化众生。

难道不是吗?

教导人们世界上最优秀的经典,例如:佛经、道德经、圣经、论语、古兰经,等等等等,难道不就是度化人们去往:或西方极乐世界、或成仙、或天堂、或一切觉者、仙人、上帝、圣人、天使身边吗?

不然的话,教化的目的何在?

就像西游记里的唐僧,手无缚鸡之力,身无寸箭之功,就是一肉身凡胎,凭什么让可以大闹天宫、可以七十二变、可以一个筋斗云便到达西天的孙悟空跟着他磨磨叽叽挪着步子、勤勤恳恳打着妖怪、老老实实啃着叶子去西天?

难道不就是因为唐僧比孙悟空多了一份“智慧”,有一颗对佛法坚定不移的“心”,因而可以教化这只闹腾的猴子,再念个紧箍咒训化这只冥顽的猴子吗?

至少,老86版《西游记》就是让我这么理解的。

但是,如果你也曾当过老师,或者学了佛法、道德经、圣经、论语等,也想去教化别人,那么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现实:

不听,不听,就不听;不懂,不懂,还是不懂;别想来教我,装什么×;你以为你是谁,凭什么教训我;烦不烦,事儿多着呢;再说,再说,信不信一棍子打得你满地找牙......

这才是事实。

当这一事实发生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会觉得是自己有问题,而是觉得被教化的那个人:

劣根、根机太差、业障太多、时机不到、缘份不够、福份太薄......

却少有人回过头来问一句:

教化众生=度化众生吗?

或者更简单一点:我凭什么教化他(她)?

这便是《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里唐僧不断反问自己的话。

《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让我们看见三个原著《西游记》里才突显的问题:

第一,唐僧到底比孙悟空高明在哪里?

第二,翻个跟斗就到西天的孙悟空为什么取不到经,而唐僧可以?

第三,教化众生绝不等于度化众生,那么何谓真正的“度化”?

而这三点,恰恰是通过“三打”表现出来。

三打之前,唐僧遇到妖精,他怎么做的?

两个字:教化!

他对要吃掉自己白马的老虎说:“虎兄,这匹马不容易啊,他和你一样,都是爹娘所生,好不容易长这么大......”

他对白骨精化做的老人说:“其实痛苦呢,就像这小小圈子,看上去很厉害,但是,只要你向前勇敢的迈出一步,苦恼就会烟消云散的。小僧能做到,施主一定能做到。”
虎兄“弃荤从素”了吗?白骨精“弃恶从善”了吗?
这两位有没有因为唐僧是菩萨指定的取经人,便听从“教化”?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笑,笑此人迂腐,笑此人小公鸡上屋顶——自鸣清高。
但可惜,我们都是这样做的,说几句“经典”,劝几句“名言”,摆出一幅菩萨脸,便以为教化得了众生了。
其实呢?
虎兄放弃了白马,直接扑向了唐僧;白骨精一边对唐僧“嗯嗯”,一边向他伸出魔爪。
这才是事实。
所以,孙悟空看不起唐僧。
其实,岂止孙悟空,八戒、沙僧都看不起唐僧,只不过不得不听菩萨的话,勉强为之罢了。
孙悟空更惨,菩萨还给套上了一个金箍,给了唐僧一个紧箍咒。
这样的孙悟空面对唐僧,“感谢解救之恩”当然有,但“去了西天、摘下金箍、还我自由”才是王道,才是七十二变的他甘心情愿陪着小和尚一步步走的真实动机。
因此,两人的对话模式成了这样:
唐僧:尊驾,以后你把什么一劈为二时,能不能先跟小僧商量一下?
孙悟空:小和尚,怕了吗?
唐僧:怕。
孙悟空:怕还取什么经?
唐僧:怕才去取。
孙悟空:破经讲什么?
唐僧:世界真相。
孙悟空:真相?想知道真相只有一个办法,俺老孙的火眼金睛。(亮相)
唐僧一看更怕。
像不像极了我们现实中的师生关系:
师:你这么不知天高地厚,一定要跟着我好好学习,才有前途。
生(表面):嗯。
生(内心):就凭你?
这样“被绑定的师徒关系”本就不靠谱,而这样的不靠谱在面对白骨精时便充分暴露。
一打白骨精,打的其实是唐僧。
为什么?
唐僧用的是“教化”,孙悟空用的是“训化”(用棍子打),事实证明,哪个有用?
“教化”不如“训化”有用!
“教化”让妖“得寸进尺”,“训化”让妖“知难而退”。
唐僧最后不得不动用紧箍咒来管孙悟空,但孙悟空服不服?绝对不服。火眼金睛的他鄙视透了这个糊涂小僧。
到最后,反倒是这位可怜的师父爬上山顶,去告诉孙悟空:“其实每念一声紧箍咒,小僧跟你一样疼痛。”(是不是也像极了如今很多老师反倒低声下气求学生的模样?)
所以,一打,打的其实是“还没有悟道”的唐僧。
但是,唐僧有份“觉”,他坚信佛法,他坚信自己的心之所见,这便是他与孙悟空不一样的地方。

而真正让唐僧“觉知”到自己所限的,并不是来自妖,而恰恰来自人,来自那个嫁祸白骨精吸食小孩血以养自己的国王。
当自己的嫁祸之计被揭穿时,这位国王对着唐僧说了这么一段话:
“小和尚,人间早成了地狱,人心的恶火,佛都灭不了,凭你?
佛祖瞎了眼派你这么个窝囊废,要不是猴子,你都到不了这,你积的什么功德果报,每句都是妄言,每步都是杀孽,你取什么经,度什么人?”
“要不是猴子,你都到不了这......你度什么人......”这样的话深深烙在唐僧心里,而前一刻,他还在试图对白骨夫人说:
“我来这是希望劝说你皈依我佛。”
前一刻,他还在对前来救他的孙悟空说:
“度化这么重要的事,不要胡闹。”
他真的在度化人吗?
妖——是孙悟空打退的;人——是孙悟空救出的;而自己昵?度化没人睬,救人反被人讥,自己就是个窝囊废。
那凭什么取得真经?
正是这样的反思,让唐僧决定赶走孙悟空。
不是因为“憎恨”;不是因为“妒忌”,更不是因为“管不住”,而恰恰是因为他觉知到:
“教化”和“训化”一样,都无法真正的“度人”。
二打白骨精,打的其实是孙悟空。
为什么?
在孙悟空打下去的那一刻,唐僧是明白的,他已经知道孙悟空打的是妖;但也在那一刻,唐僧清醒觉知到:这样的“打”和自己那样的“教”一样无用,一样激起更多的不屑与怨恨,一样沉迷在冤冤相报的无尽轮回。
而他如果就靠孙悟空一路“打”、一路“保”,最后到了西天又如何?能取到真经吗?
当然不能,结果只会像孙悟空一个跟斗翻到西天一样,还是原地未动,还是窝囊废一个。
所以,他必须赶走孙悟空,尽管他知道孙悟空一走,他就会死,但是他已然知晓:
“小僧西去的路上绝不跨过一叶苍生,如果我就此离开,即便我过得了千山万水,我也过不了我自己。”
他必须戳穿孙悟空保护自己的真相,告诉孙悟空:
“你说保我,到底是怕我死,还是怕我这个凡胎到不了西天,解不了你这金箍?你头上的金箍好解,难的是你心中的金箍。这个你只能自己帮自己了,小僧帮不到你。”
孙悟空懂吗?不懂。所以,他走了。带着满腔的“怒”与“悲”,走了。
这一走,才赢来了唐僧真正的“度化”。
而这“度化”,不仅仅是度化白骨精,更是度化孙悟空,度化唐僧自己。
第三次面对白骨精,是唐僧一个人。
这时,他有“说教”吗,他有劝“皈依我佛”吗?
一句也没有。
他问清了白骨精前世所受的苦痛,然后放下念珠,告诉白骨精:
“希望小僧的死能带走白夫人心中的执念。”
他选择了:用一命换一命。
不是说要西天取经吗,为什么又为妖舍命?没了命,还怎么取经?
因为真经不在西天,真经就在眼前。
唐僧放下了自己的执念——取经,而选择了真正去感受众生的悲,去承担众生的苦,在那一刻,他拥有了真经。
哪怕归来的孙悟空三打死了白骨精,唐僧依然选择了“一命换一命”,选择了与白骨精成为一体,如此坚定的选择,才让白骨精最终放弃了“不成妖,便自绝,永不出地狱”的念,走向光明,走向人生。
唐僧让孙悟空打死自己,以换白骨精轮回一命时,是这么说的:
“我原来以为,度化众生只是要教化他们,现在才知道,我若不入地狱,即使我到了大雷音寺,也取不到真经。一世不消,我度一世,十世不消,我度十世。”
“度化”没有“说教”,“度化”是我与你同在,我与你一体,我与你同生共死。

“苦痛”不是靠“教化”烟消云散的,而是靠“不求回报的爱”,靠“你我一起去承担”,那一刻,爱将苦融化,你我皆是佛。
孙悟空跪倒在他的脚下,叫出了一声“师父”,并告诉这位师父:
“十万八千里,老孙等你回来,一世不来,老孙你等一世,十世不来,老孙也等十世。”
说完这话,孙悟空头上的金箍还在吗?
不在了因为孙悟空也已然放下了一个“自我”,金箍没有东西可以套了。
直到这时,孙悟空才理解自己被唐僧赶走后,观音菩萨拦下他,对他所说的话:
“不是你师父放弃了你,其实是你放弃了你师父。五百年前你相信自己,大闹天宫,五百年后你还是没有变,为何不放弃自己去相信别人?一直以来,你用自己的错与对去看别人的对与错。你火眼金睛看的是真相,但你师父看的是心相。”
火眼金睛看见真相,看见“你是妖,我是人”又如何?
其实,孙悟空也是妖,一个有着五百多年“嗔与恨”的妖,一个有着大闹天宫“贪与慢”的妖,就像我们所有人一样,都是“贪嗔痴慢疑”的,那么妖怎么制服妖?
如果还是打打杀杀,那么不过是一个“要保护唐僧以解下金箍”的妖,和一个“要吃唐僧肉以千年不死”的妖,有高下吗?
都为自己,能有高下?
只不过看谁更能打,看谁更有本事镇得住对方罢了,打来打去依旧在轮回,永远到不了西天。
就像现实中的我们,看谁更有钱,比谁更有势,较谁更有力,整来整去,斗来斗去,最后一起被压五行山。
为什么?
一路杀“魔”只会成为更大的“魔”,一路降“妖”只会成为更大的“妖”,孙悟空看似无所不能的那条路,路的尽头其实不是“佛”,而是“魔”。
可是,当我们看见心相呢?
看见一切“怨恨”、“争斗”、“贪嗔痴慢疑”背后的“因”时,我们不再停留在“果”上“打杀”,我们不会再区分“你是妖,我是人”,而是把妖的一切过往一笔勾销,把生生世世的怨恨统统放下,就在当下,承担“你我共有的苦痛”,承认“你和我一样,自性是佛”。
这样做,太难了。
难到即使你愿意为此放弃生命,人人都还笑你是个“傻子”。
但是,这才是真正的“师”,这才是能“度人”的“师”。
度化你,意味着我是低到不能再低的尘埃;
度化你,意味着我先入那生不如死的地狱;
度化你,意味着度化我,
“无下”=“无上”。


— 素说&刘丰老师新书现货发售 — 

借电影的“影像”去“内观”自己

点击图片扫码订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