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11齐俗训诗解2通物知化行齐于俗

题文诗:

虾蟆为鹑,水虿为蜻,生非其类,唯圣知化.

胡人见,不知其,可以为布;越人见毳,

不知其,可以为旃.不通物性,难与言化.

昔太公望,周公旦者,受封相见.太公问曰:

何以治鲁?周公:尊尊亲亲.太公:

鲁从此弱.周公问曰:何以治齐?太公:

举贤上功.周公:后世必有,劫杀之君.

后齐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田氏代之;

鲁日以削,三十二世,至而亡国.易曰履霜,

坚冰至.圣人之见,终始微言.故糟,

生乎象櫡;炮烙之刑,生乎热斗.子路撜溺,

而受牛谢.孔子:鲁国必好,救人于患.

子赣赎人,不受府金,曰鲁国,不复赎人.

子路也者,受而劝德;子赣也者,让而止善.

孔子之明,以小知大,以近知远,通于论也.

由此观之,廉有所在,不可公行.适情而行,

行齐于俗,可随也;事周于能,易为也.

矜伪惑世,伉行违众,圣人,以为民俗.


【原文】
  夫虾蟆为鹑,水虿为莣,皆生非其类,唯圣人知其化。夫胡人见磨,不知其可以为布也;越人见毳,不知其可以为旃也。故不通于物者,难与言化。  

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上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鲁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故《易》曰:“履霜,坚冰至。”圣人之见终始微言。故糟丘生乎象櫡,炮烙生乎热斗。子路撜溺而受牛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子赣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赣让而止善。孔子之明,以小知大,以近知远,通于论者也。

由此观之,廉有所在,而不可公行也。故行齐于俗,可随也;事周于能,易为也。矜伪以惑世,伉行以违众,圣人不以为民俗。
 【译文】

虾蟆变成鹌鹑,水虿变为蜻蜓,这是不同类之间的变化。也只有圣人知道这之间的变化的道理。胡人看到粗麻,不知道可用它来织布;越人见到毳毛,不知道可用它来制作毛毡。所以不能通晓物性的人,就很难和他来谈论变化。
     以前姜太公吕望、周公姬旦分别受封后见了面,太公问周公:“你打算怎样来治理鲁国?”周公回答说:“尊敬尊长,亲爱爱人。”太公说:“鲁国从此要衰弱了。”周公问太公:“那你又打算怎样来治理齐国呢?”太公说:“我要举荐贤能,崇尚功绩。”周公说:“齐国后代一定有被篡夺弑杀的君主。”从那以后,齐国一天天强盛,一直到齐桓公称霸,传二十四代时国政被田氏篡夺;而鲁国日益衰弱,到三十四代亡国。所以《易经》上说:“踩在深秋的薄霜上,便就知道结硬冰的寒冬就快到了。”圣人就是能从开头细微的迹象预见到事物发展的结果。所以,酒糟堆积成山肇始于用象牙为筷,炮烙之刑肇始于用熨斗烙人。子路救起溺水者而接受主人答谢的牛,孔子对此事评论说:“鲁国一定会兴起助人为乐的好风气。”子赣用钱财赎救出奴隶而不接受官府的钱财,孔子对此事评论说:“鲁国再也不会有自己掏钱财来赎救人的事了。”子路接受谢礼而能鼓励人们修养善德,子赣推辞赏钱却停止了人们行善。孔子之所以伟大,是能从小处看到大处,从近处看到远处,在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真是一位通晓事理的圣人。

由此看来,廉洁也有它所适用的范围,而不可不分场合机械地推行。所以上述讲到圣人行为要齐同当时当地的礼俗是有道理的,这样可以处事更随顺。同样,圣人应按能力将事处理得更缜密一些,这样办事也可更容易些。反过来说,如装出一副矜持、以虚伪的廉耻模样来欺惑世人,行为上又自视清高、违背民俗,这些行为,圣人认为不是一种齐同习俗的行为。

(0)

相关推荐

  • 【转】齐、鲁文化特色比较

    王志民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省齐鲁文化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齐鲁文化的元典阶段经历了千余年漫长的发展过程,那个阶段,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制度 ...

  • 【闲话孔子与论语】/ 冯起

    闲话孔子与论语 冯起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这是众所周知的.我想谈点自已漫无边的闲话观点.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他的官职相当于现代市公安局長或武擎纵队司令官.他一生娶了三个夫人.第一个夫人 ...

  • 【《论语》阅读札记(七)】/ 傅安平

      <论语>阅读札记(七)   傅安平          世俗爱情中流行这么一句话,"被爱的有恃无恐,得不到的总是在骚动".这句话用在孔子身上,我觉得也合适,尽管他是一 ...

  • 圣人的道德智慧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号称儒商鼻祖,是个大土豪,据说孔子周游列国的费用全是子贡出的.子贡不光有钱,而且是孔门十哲之一,善辩.有才且办事通达,但有钱人还是难免做点任性的事儿. 当时鲁国(孔子的祖国)有一项惠 ...

  • 《淮南子》卷19修务训诗解13通物喻义非圣非凡

    题文诗: 今剑也或,绝侧羸文,啮缺卷銋,有人称以, 顶襄之剑,贵人争带;今有琴或,拨刺枉桡, 阔解漏越,而人称为,楚庄之琴,侧室争鼓. 苗山之鋋,羊头之销,水断龙舟,陆剸兕甲, 莫之服带.山桐之琴,涧 ...

  • 《淮南子》卷1原道训诗解10无形物本至无而有

    题文诗:真情无形,而无形者,物之大祖;而无音者, 声之大宗.其子为光,其孙为水,生于无形. 夫光可见,而不可握,水可循而,不可毁故, 有像之类,莫尊于水.出生入死,自无蹠有, 自有蹠无,而为衰贱.故清 ...

  • 《淮南子》卷16说山训诗解7由远知近成败有渐

    题文诗: 喜武非侠,喜文非儒,好方非医,好马非驺, 知音非瞽,知味非庖.此有一概,未得主名. 被甲非为,十步之内,百步之外,则争深浅, 深达五藏,浅至肤止.死生相去,不为道里. 楚王亡猿,林木为残;宋 ...

  • 《淮南子》卷15兵略训诗解16因形与化随时与移

    题文诗: 两人接刃,巧诎不异,勇士必胜,其行之诚. 加斧薪上,无奉人力,虽顺招摇,挟刑德而, 弗能破者,以其无势.水激则悍,矢激则远. 善用兵者,其气势如,决积水于,千仞之堤, 若转员石,于万丈溪,天 ...

  •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7名章道息巧行正塞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7名章道息巧行正塞 题文诗: 名之与道,不两明也,人受名则,道不用也, 道胜人则,名声息矣.人章道息,危不远矣. 世有盛名,衰之日至.欲尸名者,其必为善, 欲为善 ...

  • 《淮南子》卷13氾论训诗解17见微知明观小知大

    题文诗: 物之相类,君所乱惑;嫌疑肖象,众所眩耀. 狠者刚愎,类知非知,愚者类仁,而非仁也, 戆者类勇,而非勇也.使人相去,若玉与石, 美之与恶,论人易矣.夫乱人者,芎藁本, 蛇床麋芜,此皆相似.剑 ...

  • 《淮南子》卷9主术训诗解24慎微志大行方事鲜

    题文诗: 圣人之论,其心欲小,而志欲大;其智欲员, 而行欲方;其能欲多,而事欲鲜.心欲小者, 虑患未生,备祸未发,戒过慎微,不敢纵欲; 志欲大者,兼包万国,一齐殊俗,并覆百姓, 若合一族,是非辐凑,而 ...

  • 《淮南子》卷11齐俗训诗解21仁鄙在时利害在命

    <淮南子>卷11齐俗训诗解21仁鄙在时利害在命 题文诗: 仁鄙在时,故不在行,利害在命,而不在智. 败军之卒,勇武遁逃,将不能止;胜军之陈, 怯者死行,惧不能走.故江河决,沉冲一乡, 父子 ...

  • 《淮南子》卷11齐俗训诗解20去朴返侈贫富相去

    题文诗: 衰世俗以,智巧诈伪,饰众无用,贵远方货, 珍难得财,而不积于,养生之具.浇天下淳, 析天下朴.滑乱万民,以清为浊,性命飞扬, 皆乱以营.贞信漫澜,人失情性.于是乃有, 翡翠犀象,黼黻文章,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