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欣赏的“神”、“韵”、“气”,没有那么玄
欣赏书法中,总是听到谈书法作品的“神”、“韵”、“气”等等词语,这些东西是看不到,摸不到,只能靠感受,靠领悟,而且难以言说!
有点像道德经开篇中所讲那个“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感!
非但书法如此,中国美学中,总有也都会谈到“神”、“韵”、“气”等概念,似乎在审美活动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一切艺术创作都以他们为目标,但是又没有标准可言,以个人感悟为终极!
如果是门外汉,自然会觉得这是“玄学”!
兰亭序节选
不如田蕴章、田英章兄弟楷书,看到就符合大众的审美观!
然田蕴章、田英章书法,又被主流书法圈所排斥,说僵化无比,形同印刷,状如算子!
看到的美,说是印刷体,看不到又奉为圭臬,这如何是好?
今天才疏学浅小编,就以“神”为代表,试着分析这一类的概念,分析的不好,你也别怪我,多批评就是!
传神写照:书画至高境界
“神”,最早是指神灵,宗教与神话的超自然体,后来又多指人的精神、心神。
从魏晋时期,已经逐步运用在对绘画作品的描述,尤其是人物画!
比如顾恺之在《画论》、《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画论中,谈到要:
“四体妍媸,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晋书》卷九十二《顾恺之传》
阿堵,就是眼睛!
顾恺之《洛神赋》节选
孟子也有类似的言论: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焉。”
在顾恺之看来,眼睛能反映出来的一个人神采和魅力,所以他经常画人,多年不点睛!
顾恺之这句话引出了一个哲学问题:传神、写照哪个更重要?
写照就是画像,是形体,传神,是写照给人带来感受,在顾恺之看来:
以“传神”的要求去理解、认识、把握“写照”,而不是以“写照”去把握“传神”的方向。
欧阳询的楷书
书法也是如此,南齐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谈到: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兼得“行质”和“神采”的作品,是至高境界,能超越古人!如果做不到,那么应该是“神采为上,形质次之”!
南宋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奠定中国绘画美学的基础,其中第一条就是“气韵生动”,后来他论述中多次谈到“神韵”、“神气”、“情韵”、“生气”等等,都说的是精神状态,生命活性的意义,成为衡量艺术的共同标准。
米芾的书法
这里就要谈一个敏感的问题:
田英章楷书,真的是好书法吗?
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古人谈起!
大家不要以为古人没有像田英章先生这样写字的,早在1000多年,钟繇弟子宋翼也是这么写的!
具体请见书圣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说: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点画耳。昔宋翼(钟繇弟子)常作此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宋翼这个哥们,把字写的上下方整,前后齐平,被其老师钟繇所见,叱之,吓的三年不敢见钟繇,直到改过来为止!
《古今书评》中也有一段:王仪同书如晋安帝,非不处尊位而都无神明。
田英章楷书
都谈到缺乏“神”的作品,都不是好作品!
田英章的书法,最大问题,就是没“神”,光有“形”,或者说连“形”都不完整,所以被批评为“状如算子”、“形同印刷”,也不算冤枉!
如何判断、领悟作品有无“神采”
这是心理范畴,对“神”感受和判断,只能靠个体的敏感和修养,面对同一副作品,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人不同时期,感受都不一样!
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不像工业生产的印刷体,没有灵魂可言!
以书法史最有名赵孟頫为例,他是书法史最受争议的人:
- 赞誉者说他“超入魏晋”、“有晋人风范”、“规矩中,有神仙脱骨风度”!
- 批评者说他“因熟而俗”、“书浅俗如无骨”等等之类的!
批评者也有一部分因他作为前朝皇孙,侍奉元朝,对他的“义愤”外,大多都集中在对他作品形同评说上,他的笔法形态简单,以古典为归依,其实并没有太高明的笔法所言,而没有感受他作品传递气息和神韵。
赵孟頫书法
而赞誉者多半感到他简单笔法上,传递出极为高雅的韵致,以及与作品对应的雅致的环境和心情!
赵孟頫传世作品很多,有年轻时候、有晚年的,同样的行书作品,甚至同样内容,不同心情,不同时间去欣赏,都能感受传递出气息和神韵都不一样。
如果从小编来讲,赵孟頫确实了不起,他能凭借并没多少复杂性、独创性的点画,结构、章法,创作出书法史罕见的韵致。
赵孟頫的书法
怎么去感受,秘诀只有两点:
- 多看原作,或者是原作的高清复制品,而不是被拆解七零八落的字帖!
- 多了解跟作者有关资料,只有了解作者,才能在心灵与之沟通。
“神”、“韵”、“气”
“神”、“韵”、“气”三者是相互关联的,关系紧密的,但各有侧重!
“神”:属于作品精神内涵总体状态,是综合的表现,就像一个人是阳光,还是忧郁,这是一种整体的感觉。
“气”:是作品的活力、生命力,通常是靠作品的连贯性、节奏的微妙变化来呈现。
“韵”:是一种意境,给观者的带领想象力,更多是观者主观层面。
三者都属于精神层面的,往往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