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会变成肠癌吗?哪些要切?7大问题,一文搞定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肠息肉有癌变的可能,发现后要积极切除。

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十分常见和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发病率不断增加,且早期诊断率低、5年生存率低。
肠息肉与结直肠癌息息相关,大多数结直肠癌是肠息肉演变而来,肠息肉的管理是目前消化科医生、大众都极为关心的问题。
此次世界肠道健康日“医学界”传媒有幸邀请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延青教授为我们解答肠息肉管理的相关问题。
Q1:肠息肉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息肉分成三种情况,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肠道息肉病。
肿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腺瘤、管状绒毛腺瘤、锯齿状腺瘤,不同情况的癌变风险不同。其中,腺瘤直径大于1cm,或者是绒毛状腺瘤、高级别瘤变都称为进展期腺瘤,进展期腺瘤如不及时控制容易发生癌变,因此也被称为高风险腺瘤。
非肿瘤性息肉,在临床上也比较常见,如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一般癌变风险较小。
肠道息肉病,部分有遗传性质,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Peutz-Jegher综合征。
Q2:从肠息肉到结直肠癌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80%~95%结直肠癌都是由肠息肉转变而来的,过程较长,通常5~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存在个体差异。
主要为:小息肉➡️腺瘤➡️高级别瘤变➡️结直肠癌。
Q3:为什么会长肠息肉?与哪些因素有关?
肠息肉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饮食因素、炎症刺激、机械刺激、年龄、生活习惯、疾病等因素相关。
1、饮食西化,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两高一低的饮食模式促进息肉形成。
2、吸烟饮酒。
3、机械刺激,如长期便秘。
4、年龄,年龄越大,肠息肉的风险越大。
5、运动减少,熬夜、肥胖。
6、其他疾病,如糖尿病,有研究显示,糖尿病人群结直肠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
7、遗传因素。
Q4:怎么预防肠息肉?
1、调整饮食,少吃红肉、加工肉,减少脂肪摄入,多吃些蔬菜水果,多吃点粗粮,补充钙、维生素。
2、改正不良生活习惯,不吸烟少喝酒。
3、进行适当的运动。
4、保持大便通畅。
5、积极治疗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
Q5:体检发现肠息肉,怎么处理?
肠镜下发现息肉应积极处理,进行切除。
直径1cm以内的息肉推荐使用冷圈套器切除术,预期术后出血和穿孔的发生率较低;直径大于1cm的息肉可考虑热圈套器切除术;其中,有蒂型息肉在切除过程中应更加注意,减少迟发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直径更大的息肉可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进行切除,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需要外科手术切除的息肉越来越少。但如内镜下观察到病变已侵犯黏膜深层,考虑有淋巴结转移风险,建议进行外科手术,在切除的同时进行淋巴结清扫;此外,内镜下明显无法切除的,或内镜下切除后出现明显的出血,内镜下无法控制的并发症,应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Q6:肠息肉摘除后还会再长吗?为什么?
多数人肠息肉摘除后还会复发,复发的原因大多在于未改变既往的生活习惯或饮食习惯,也就是肠息肉的危险因素未去除。
Q7:肠息肉切除后多长时间复查比较合适?
目前息肉切除后复查,各个国家有不同的标准。
如美国结直肠癌多学会工作组(USMSTF)2020年更新的息肉切除术患者监测建议:前提是实施了高质量的结肠镜检查,其定义是对盲肠的检查全面、肠道准备充分、由腺瘤检出率高的结肠镜医师实施检查以及注意将息肉完全切除。结肠镜检查结果正常或有20个以下<10mm的增生性息肉应在10年内接受监测。
我国指南推荐的随访间隔:
表1:结肠息肉/腺瘤切除术后的随访间隔
专家简介
李延青教授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山东大学消化病研究所所长

  •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医学博士

  • 中华医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分会副会长

  • 山东省微生态研究与诊疗中心主任

参考来源:

[1]Gupta S et al. Recommendations for follow-up after colonoscopy and polypectomy: A consensus update by the US Multi-Society Task Force on Colorectal Cancer. Gastroenterology 2020 Feb 7; [e-pub]. (https://doi.org/10.1053/j.gastro.2019.10.026)

[2]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2014,北京)[J]. 中华医学杂志, 2015,95(28): 2235-2252.

本文首发:医学界消化肝病频道

本文审核:李延青教授

本文作者:穿背带裤的水管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