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现代体育(一)

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也是开始运动的季节。关于过量运动带来的影响,很久以前写过一篇《且说跑马》,今天来中和一下,聊聊另一个极端——因为怕消耗而抵制运动,过度静养。


一、两个极端
说起运动,在学中医之初,我有很多的困惑,后来发现困惑的不止我一个:初学中医时,我们会听到“汗血同源”的理论,意识到大量的出汗是伤精伤血的,过量的体力劳动是伤气的。同时还听到很多报道说跑马拉松出问题,甚至猝死在健身房里。

听过徐老师《国学堂·黄帝内经》的同学都知道,动主要是锻炼四肢,而忽视内臓,只有动没有运,所以要静养,要练静功,滋养内脏。于是有些人得出一个结论,剧烈运动不好,甚至很多人排斥现代的各种体育运动,甚至笑话那些坚持跑步锻炼的人,觉得人家不懂中医,伤气伤精。
但是多数情况下结果往往打脸,那些“盲目运动”、“消耗气血”的人要比那些“盲目不运动”的“静养人士”身体看起来健康。可能有人会说,那些人外强中干,但事实并非如此。接下来咱们就梳理一下,中医如何看待运动,背后的根本逻辑是什么。

二、分清年龄段
首先是分年龄段。先给大家讲一个例子,一次健康营课上,徐老师和学员见面讲话。有同学问徐老师:“我家孩子10岁,怎么能让他坚持站桩?”徐老师回答:“你为什么非要逼着10岁的小孩子站桩?小孩子自己有兴趣可以站,如果没兴趣的话,10岁正是满地疯跑的年纪!”类似的例子很多,不少同学学完中医之后,就担心出汗伤精,制止自己家孩子踢足球、打篮球,甚至更有甚者,连上个体育课都纠结。
《灵枢·天年第五十四》一篇把人从出生到死亡,每隔十年身体所经历的阶段、变化、身体特点,梳理了一下。《天年》里面讲十岁的时候,“五臓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古代的走是跑的意思,也就是说10岁到20岁之间,小朋友气在下面,所以就好跑,疯跑疯玩是他的天性。从20岁到30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趋是小步快跑,就是慢跑或者快走。后到了30-40阶段,气血进入平台期,准备走下坡路,所以这个时候“好步”,也就是正常的走路、散步。40岁到50岁,身体开始走下坡“好坐,而60岁以后人就容易“好卧”,喜欢躺着。(详情请参见《国学堂》徐文兵讲黄帝内经)
总结一下,人在30岁之前气血盛壮,是可以、能够、也乐于去做一些相对剧烈运动的。这时应该顺应天性,应该去教会他们运动防护,比如运动之后不要喝冷饮,运动之后不用凉水冲头冲脚,运动之后应该去拉伸放松,如何避免运动伤害等等。所以这个年龄段,只要不过量运动,不是天天湿透,就不用太过担心所谓的消耗。如一周一次到两次打个篮球或每天跳操,这都是正常且必要的。

三、中年人:练静功要分清次第
说完了青少年,对于中年人,真人孙思邈曾经说人过40当学打坐。古代医书充斥着静、养气、养息等词汇,“劳”几乎算是个贬义词。但是很多中年人听中医的去静养,养了半天却发现好像身体也不见好,甚至还不如楼下跑步的那堆人。
可见照搬书本向来是学习大忌,我们先想想,古人为什么那么反感劳,强调静呢?首先,在农业时代每天干农活的运动量有多大?第二,不干农活,古人是如何生活?比如我想喝一杯茶,如何实现?没有自来水,得河边挑井里打。没有煤气,得劈柴、砍柴,还得点火拉风箱。喝杯水尚且如此,一天下来洗衣做饭,基础运动量就已经非常大。相比之下,现代人每天带个手环每天10000步,这个运动量大概在古代就相当于一天游手好闲,什么都没干。
因此在重体力劳动的背景下,我们还会强调运动吗?崇尚跑步健身的是希腊人,而且是贵族,因为有奴隶帮他们干活,而中医面向的是劳苦大众,因此古人自然会强调要静、要养、要休。所以孙真人强调“人过40当打坐”,而那个时候人过40的人,每天的运动量也要比我们现在大很多。
因此静坐确实好处。但同时被忽略的是,现在普遍的人,在下肢气血不通的情况下,就来打坐,其实不是打坐的问题,是次第的问题。所以徐老师、厚朴强调先站桩,先把这具肉身上下弄好,再去打坐。
以此类推,辟谷的问题也是处在次第上,追求一步到位。古代的弟子,一般一入门先干点体力活——扫院子、做饭,体力劳动,然后开始练功,练到一定程度之后开始辟谷。所以东西都是好东西,但次第很重要。
说完打坐的问题,再回过头看希腊人和跑步的事情。想想我们现代人的状态是不是类似希腊贵族呢,电器和各种上门服务帮我们干了活,我们每天也是“养尊处优”没什么运动量。过度静止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气滞血瘀”。另外在医圣张仲景眼中,咱们都属于尊荣之人,“肌肤盛而骨弱”,大意是脂肪肥厚,筋骨的气不足,这样的人容易被风、寒、湿侵入。如此一想,希腊人的建议是不是也值得参考呢?
这里不是推荐大家跑步,而是想说盲目运动和静止都不利于身心。动为阳,静为阴,动静阴阳自然不可偏废。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在零运动量的大时代下,其实我们现在多数人是缺乏运动,应该运动的,这些也就正应了我们开篇时候讲的,为什么那些天天跑步的人,其实往往比那些学了一点中医,盲目静养、不运动的人,身体反而更好。但是人们往往喜欢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要么学习现代运动疯狂健身,要么学了点中医就开始龟缩不动。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学习“西学(科学)”的人容易“盲目的乐观”,进入一种“理性冷静的偏执”,而学习中医的人容易“消极的自怜”,进入“糊里糊涂的肯定”。与大家共勉,两者取中,不走极端。
既然人应该运动,古今的运动理念和方式各有什么优势?我们下回再说!(未完待续)

广宣时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