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于高血压的认识
高血压病并不等于中医认为的“头痛”“眩晕”“肝风”。
中医界早有一些学者是从独特视角认识高血压病的,邓铁涛教授认为血压之所以升高是机体自我调节的一个信息,是内脏阴阳失调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李青鸟根据营卫气血运营原理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由于人体脏腑组织因各种因素引起供血不良所致[10]。岳桂华等从自组织理论出发,认为高血压是机体对内外因素自组织的结果[9]。
1.近年通过中西医结合对于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型的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血压患者瘀血证的发生率增加、程度加重、血液流变学趋向于浓、粘、凝聚的状态[11] 。从而建议早期使用活血化瘀方法,并取得较好的疗效。
2.临床还观察到, 随着高血压时间的推移 ,出现心气阴两虚、心气虚证。提出重视保护心阴心阳。使中医对于高血压的认识进了一步。可见中西医结合对于疾病认识优于单纯西医或中医。
3单独服用通心络[12]或脑血康或蚓激酶后,血压下降而且平稳,
血压也象发热反映炎症的存在一样,反映身体的某些局部缺氧缺血?
临床常常见到一些高血压患者,出现头痛眩晕、失眠多梦等症状,用西药降压后血压降至正常但症状未减轻,而另一些患者血压虽高但无症状,降压后反而头晕乏力。这是否如同临床治疗发热病人单纯降体温一样。用中医药辨证调整机体阴阳气血则往往可以改善症状。原发性高血压真的只是血压高吗?由于血压容易测量而其它指标不易测到,胰岛素抵抗、RAAS系统激活、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到底是因还是果很难分清,可能是在某种因素的作用下,机体的某些功能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状态,而互相促进。所以在治疗上单纯降血压只是高血压病治疗的一个方面。
对于用降压药控制困难的高血压患者,要考虑有其它原因,原发高血压是目前找不到原因,但不是没有原因,特别是老年人发生的高血压,单用降压药不能解决复杂的高血压问题,有时是难以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因此需要标本兼顾、采取多种方法。
从传统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处方分析发现,相应“头痛”“眩晕”“肝风”的处方、药物涉及几大方面:
代表方:羚羊钩藤汤、天麻钩藤饮、六味地黄丸、苓桂术甘汤,真武汤,二仙汤等。
1. 清热---胆草、黄芩、夏枯草、草决明、知母、黄柏
2. 解表药---桑叶、菊花、薄荷、葛根,羌活,防风
3. 活血化瘀---生地、赤白芍、牛膝、益母草
4. 熄风—天麻、钩藤、羚羊角,全蝎,吴公
5. 镇静---珍珠粉、夜交藤
6. 化痰—贝母、竹茹、半夏
7. 补益—黄芪、杜仲、寄生、山茱萸、白术
8. 利水—益母草 泽泻 泽兰
为什么用这些方药?如何用现代手段来认识?上述有些药有降压作用而多数药并无降压作用,而是降压以外的作用,但其功效、益处逐渐被认识。药理研究表明:夏枯草汤(夏枯草、元参、黄芩、龙齿、珍珠母、生地等)能够降低血压,改善动脉内皮功能;[13]天麻钩藤饮与巯甲丙脯酸均能通过降低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LVI水平和胶原的含量来干预心肌纤维化。天麻钩藤饮可通过同时降低Ⅰ、Ⅲ型胶原的含量,达到降低胶原浓度的作用来干预心肌纤维化。[14]解表药葛根,降压、减慢心率、改善脑循环,扩张冠脉、改善心功能,抑制BPC聚集;补气药黄芪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15],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清除氧的自由基,减少脂质过氧化物,改善细胞膜对钙镁钠离子转运异常,增强胰岛素介导的细胞对镁的摄取,从而加强镁离子参与调节细胞内糖代谢的多种限速酶的活性,进而改善胰岛素抵抗。黄芪对主动脉具有内皮依赖性舒缩双相作用。其舒张机制可能为激活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鸟苷酸环化酶途径;而其收缩机制可能为促进血管内皮合成内皮素。大剂量黄芪注射液能显著增加SHR心肌SERCA在蛋白水平的表达,能明显的减少SHR血管平滑肌钙离子的水平。葛根素对胰岛素抵抗时的高血脂和高血压具有调脂降压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氧自由基及TNF-α因子生成等有关。补肾的六味地黄汤、二仙汤除了有降压作用外。六味地黄汤能够改善肾脏血流。狗两肾一夹型高血压用活血化瘀益气补肾法,平均降压3.54kPa,并使血中TXB2/6一酮一PGF1α比值降低[16];冬虫夏草对肾性高血压有治疗作用。明显降低肾性高血压大鼠血压,改善高血压大鼠的心肌肥大及血管重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管弹性功能减退以小动脉弹性下降较明显,活血化瘀治疗对改善动脉弹性功能有一定作用。长期应用丹参治疗可预防SHR大鼠LVH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丹参降低了心肌细胞AT1R的表达有关。通心络可以抑制SHR阻力血管肥厚,具有改善血管的舒缩功能。血府逐瘀汤可通过非降压作用影响ET-1及MMP-3的基因表达而干预高血压血管重建。复方七芍降压片能有效地降低SHR血压及逆转左室肥厚。
养血清脑颗粒高、中剂量组醛固酮含量比模型组明显降低。结论:养血清脑颗粒很可能是通过在肾组织内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发挥其降压作用和肾脏保护作用的。
清热降压方抑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胸主动脉重塑的机制与其降低血清ColⅣ和TGFα含量、抑制主动脉bFGF表达、降低主动脉平滑肌细胞间的黏附有关。
各中医证型高血压常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血管重构和血流速度异常表现,特别是阴阳两虚证和痰湿壅盛证病人,对后者控制血压的同时,进行辨证施治有可能改善颈动脉血循环和减少靶器官损害的发生。
不同中医证型EH患者较正常对照组ET明显增高,NO明显降低。ET值:肝阳上亢型<阴虚阳亢型<肝肾阴虚型<阴阳两虚型。NO值:肝阳上亢型>阴虚阳亢型>肝肾阴虚型>阴阳两虚型。结论:ET和NO可作为EH中医辨证分型和判断病情轻重程度的客观化指标。
清热、解表、熄风、化痰药为什么能改善症状有助于降压,是否与抗炎等作用有关,因为炎症反应在动脉硬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管内皮和平滑肌细胞在血脂异常、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异常等损害因素的作用下,出现内皮损伤导致过度炎症性增殖反应,从而引发动脉硬化。这正是要我们去探索的,西医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不断解释了中医药的科学性,但我们不能只是追寻或等待西医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后才承认中医的科学性,而是充分相信祖国医学几千年的经验积累和沉淀。
典型病例:虽为个案也说明问题
1.服通心络2月血压降至正常
2.苓桂术甘汤加减2月,血压正常
西医对于凝血系统与高血压关系的这种认识虽然晚于中医,但与中医的认识不谋而合。由于西医的每一步发展都要依赖先进设备,因而其认识问题受设备制约;传统中医正相反,其理、法、方、药源于临床观察,注重现象,四诊合参,有些治疗方法沿用已久,虽然现代医学不能解释但却有效,对于高血压病治疗也是如此,涉及面宽但降压力度小。由于疾病的发生有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治本的过程要相对缓慢。因此中医治疗的多样性与西医功专相结合会对高血压的控制带来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