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轮美奂富丽堂皇的冰城教堂
【照片中浅色建筑为老哈尔滨火车站,远处背景中簇拥的一丛穹顶即为伊维尔教堂,最右侧建筑为索菲亚教堂】哈尔滨市,可谓是中国最早具有开放意识并充满外域色彩的国际城市,这里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源地,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更是中国东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由于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这里不但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还融合了中西经典文化,造就了独具风情的异国建筑文化艺术,常被人们冠以“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美称。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清王权统治摇摇欲坠,一条沙皇俄国对中国东北进行政治、经济侵略的大动脉—中东铁路正式动工修建,以沙皇俄国为首,日、法、意、美、英等30多个国家近20万侨民聚居在这里,种族形形色色,宗教信仰各不相同,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源源不断流入,与本埠佛教、道教等融会贯通,哈尔滨成了当时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中心。
1899年,哈尔滨出现了第一座教堂。沙皇俄国建筑师仿照古都莫斯科面貌,用法国最新流行的艺术形式设计建筑,建造了驰名中外古典哥特式的圣·尼古拉东正大教堂。
随后,一场与法国同步的新艺术运动风潮席卷哈尔滨,沙俄对哈尔滨采用了和巴黎、莫斯科一样的城市规划思路,街道以圣·尼古拉大教堂为中心,蜘蛛网般向四面八方辐射。东正教堂每年以1或2座的建筑速度崛起,到1931年已达60余座,都分布在城市传统空间的主轴线上,至今仍是哈尔滨的重要标志建筑与景观节点。由于数量和风格的优势,哈尔滨被称为“教堂之城”,圣·尼古拉大教堂则是那个时期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
【鸣谢网络照片】
游走在冰城,宏伟的教堂,置身其中,令人肃穆且敬畏,建筑设计与建造工艺美奂美仑……
【你知道他们的前世今生吗?】
【宏伟壮观、富丽堂皇、高雅别致的索菲亚教堂】教堂的内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君士坦丁堡的索菲亚教堂的穹顶气氛。教堂巨大的穹顶构成了极其宏伟壮观的空间轮廓,由这4个大帆拱托起的如此巨大的带有宗教图案的大弯顶内墙面,尽显富丽堂皇高雅别致。
1997年9月2日,饱经沧桑的索菲亚教堂恢复了历史原貌,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索菲亚教堂以它恢宏的气势矗立于哈尔滨,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音乐喷泉拌随着悠扬的音乐,在广场上空激情回荡。教堂的内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君士坦丁堡的索菲亚教堂的穹顶气氛。教堂巨大的穹顶构成了极其宏伟壮观的空间轮廓,由这4个大帆拱托起的如此巨大的带有宗教图案的大弯顶内墙面,尽显富丽堂皇高雅别致。
东正教伊维尔教堂
【鸣谢网络老照片】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俄国东正教堂逐步进入中国东北地区,在铁路沿线的旅大、沈阳、哈尔滨、满洲里、横道河子、窑门(今德惠)等地先后修建了大大小小130多处东正教堂。
基督教堂
圣·尼埃拉依教堂(基督教堂)
尼埃拉依教堂(基督教堂),是一座带有北欧风格的哥特式砖木结构的教堂。
1914年由德国人倡议、中东铁路局和民间出资建成。当时仅供德国侨民和各国领事馆的教徒使用。教堂规模小巧合理。解放后,辟为基督教堂,沿用至今。 位于哈尔滨南岗区东大直街252号。
耶稣圣心主教座堂:位于东大直街211号,原为南岗圣斯坦尼斯拉夫教堂(波兰天主堂),哥特式建筑,是波兰侨民在1907年建造的天主教堂,文革期间被毁坏,现在的教堂是重建。
哈尔滨,是一座因铁路而兴的城市。
从1898年起,中东铁路的钢轨由俄国西伯利亚铁路开始铺入中国境内。哈尔滨作为这条铁路交汇点上的铁路中枢,迅速从一个晒网场变为国际化大都市。
铁路的兴建与发展,不仅造就了这座具有异国情调的美丽城市,也记录了城市的百年铁路情缘。铁路的建设带动了哈尔滨的发展,城市中的许多建筑都与铁路有关,哈尔滨至今到处都渗透着铁路穿越的痕迹……

这
我国境内唯一的东仪天主教堂,位于南岗区中山路。
鞑靼清真寺的风格既受到拜占庭影响,又继承阿拉伯传统文化风采,构成了新颖独特的建筑形式。该寺主体建筑呈方形,立面对称布局,砖石结构。五层的塔楼上带有绿色的穹顶,红白相间的墙体,挺拔高耸的宣礼塔以及两侧对衬圆顶,尖券拱形高窗,洋溢着庄严肃穆、宁谧厚重的宗教气氛。
鞑靼清真寺又名土耳其清真寺,据说该寺是北方地区唯一的鞑靼族清真寺,始建于1901年,1906年竣工。1922年为纪念鞑靼人祖先信奉伊斯兰教1000周年,由居住在中国、日本、朝鲜的鞑靼人捐款重建。该清真寺最初的教徒主要是土耳其人和来自俄国的依特尔人,这些伊斯兰教徒在俄国被称为鞑靼人,所以这座清真寺便被称为鞑靼清真寺。
土尔其清真寺
1906年落成,伊斯兰东正教教堂,位于道里区通江街。土耳其清真寺又称鞑靼清真寺,位于炮队街(现通江街),初建于1906年,后重建,落成于1937年10月15日,设计师是尤·彼·日丹诺夫。新清真寺主体建筑呈方型,宣礼塔高高耸起,表现了伊斯兰教建筑的特征。
圣母帡幪教堂始建于1902年,是东正教的一个墓地教堂。其最初为一座石结构的祈祷所,教徒以乌克兰人为主,故曾有乌克兰教堂之称。1922年,中东铁路局出资,在祈祷所的东侧新建了一座较大规模的木结构教堂,用以“守护”在修建中东铁路及日俄战争中而死的俄人亡灵。1930年,教堂从乌克兰俱乐部迁至东大直街俄国人旧墓地(俗称老毛子坟),由俄罗斯著名建筑师尤·彼·日丹诺夫设计,仿照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大教堂的艺术风格,在木结构教堂的基础上,重新建造了砖石结构的教堂,即现今的圣母帡幪教堂。
中国唯一正式对外开展宗教活动的东正教堂。哈尔滨现存各类教堂约15座,其中有圣·索菲亚、圣·伊维尔、圣母安息、圣·阿列克谢耶夫、圣母帡幪(圣母守护)等5座东正教堂,占中国东正教堂半数以上。。
圣母守护教堂(圣母帡幪堂)
圣母守护教堂,俄译即巴克罗夫教堂,始建于1922年。原为木结构大教堂。1930年重建为现在砖石结构的教堂。至今这里还存有1899年在莫斯科浇铸的重达2600公斤大钟。它是罗马式的建筑,也是希腊东正教教堂的基本样式。由俄国著名建筑师吉达诺夫设计。当时因为这个教堂由在哈尔滨的乌克兰信徒管理,故名乌克兰教堂。1984年政府重新修缮开放。 位于哈尔滨南岗区东大直街268号。
香坊清真寺
清真西寺
犹太教新教堂(现哈尔滨犹太历史研究会)
位于道里区通江街。
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哈尔滨有22座大的东正教教堂、2座天主教教堂、3座清真寺、2座犹太人会堂和祈祷堂,还有乌克兰人教堂、亚美尼亚祈祷堂和2座浸信会教堂等。
在20世纪头几年里,哈尔滨就像一个繁忙的大工地,满眼是砖瓦沙石,随之,那墨绿色、洋葱头形的尖顶,神秘幽深的窗棂,赭红色的砖墙开始伴随人们的生活。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些独特的宗教建筑成为哈尔滨重要的特征,然而那个曾经的教堂之城,却随着城市上空永远消失的祈祷声和钟声一起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士课街,原本是一座东正教堂,后来改为了天主教堂。据了解,该教堂的建筑面积为1005平方米,建于1931年。为典型的俄罗斯式建筑。
围着教堂转上一圈儿,眼光被它紧紧地吸引着:圆润的洋葱头憨态可掬,尖顶的钟楼实用又美观,屋角和围边全部采用欧式风格的“花边”处理,就连那一扇扇高挑修长的窗户都是那样充满艺术气息。总体来说,我们觉得这座体量并不是很大的教堂,就是一座充满艺术范儿的建筑经典,很值得去看一看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是一座砖石结构的的俄式建筑,洋葱头和尖顶是它的标志性风格。这些都不算独特,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整个建筑通体以红色调为主,远远望去,就是一栋红彤彤的大屋,让人联想起童话世界里的魔法房子。走到近处细看,典雅的设计,精巧的结构,完美的工艺,一砖一石都凸显着建造者的专心致志和一丝不苟。
“洋华杂处与中西交融”的哈尔滨曾经是外国人的天堂。他们都在哈尔滨留下了不可抹去和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和“历史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