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会逼我的孩子一路读到博士:做科研,你最需要具备的能力
(一)
常常听到临近毕业找工作的本科生讲起:“工作不好找,还是准备考研吧!”
研究生毕业,发现工作还是难找:“继续读博吧!”
于是,稀里糊涂地,一路读到了博士。
博士,意味着在某一领域研究的深度,因为做得深,所以面更窄。搞自然科学更是如此。
读博士做科研,真的不适合每一个人。如果不擅长,余生会因为毫无成就感,过得不快乐。
当然,混圈除外。
(二)
我有一个曾经的同事,从中学到大学一直是学霸,非常擅长考试,成绩相当优秀。本科阶段因为成绩优秀还被保送进了研究所。
可是在他博士毕业后的很多年,他都没有中过一个国家级的课题,没发过一篇国外SCI文章。他的一句口头禅是:“起码要读三年相关领域的资料,才能把握住学科前沿。”
可是,等他读完了已发表三年的相关领域文献,他所了解的前沿,早就过时了。
在我跟他同事的那近20年的时光中,他活得郁郁寡欢,直至放弃。
我的孩子马上上高中。很快也会面临高考,面临选择终身的职业。
因为自己的经历,一直告诉儿子未来可以选择学医。极力给他灌输一种思想:挽救别人的生命,是一件崇高又极有意义的事情。
儿子并不全盘接受,他坚持要找到自己的擅长。
也是对的。
在这个世界,人是有很多活法的。有的人,极具创新思维,适合科研;有的人,精通人情世故,适合行政;有的人,对市场眼光精准,适合投资。
工作并不分贵贱。找准自己的擅长,工作起来更轻松,取得的成就感自我价值感才更大。
读不读博,反倒不那么重要。
(三)
被迫读博,会有怎样的后果呢?
我见过读博士期间,因为发不了文章毕不了业患上抑郁症、甚至精神疾病的孩子;也见过不少读了博士学位,却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惨遭淘汰、宅家啃老的孩子。
所以,在选择读博之前,你需要真实地审视自己,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读博士。
1. 你是否能够在短时间把握本学科研究前沿,独具创新性学术思想
这种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没有人能够教给你,而是你通过短期的文献阅读,精准发现的。你不仅需要有能力在短时间内了解本学科本研究领域的新发现、新理论,而且有能力提出新观点、新假设,而不是跟风的移植研究。
2. 你是否可以宏观把握学科体系和发展方向
读博士做科研,很容易一头扎进分子水平,纠结在微观世界里。在浩如烟海的学术文献和研究数据中,你是否可以思维清晰、系统把握学科体系,构建自己的学术王国。
3. 你是否真正热爱科研,足以让你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耐住寂寞、承受失败、无人喝彩
做科研是跳一个人的舞蹈。这个过程需要经年累月的学习、坚持不懈的探索、以及面对一次次得不到理想数据的挫败。过程一定是艰苦的,没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没有对科研的真正热爱,是坚持不下来的。
在我不算很长的学术生涯中,我见过真正热爱科研的学者,因为少而显得弥足珍贵。
大多数的人,不过是把它当作了谋生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