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每一天,都在离死亡越来越近”

截图源自: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298988/
人生中很多事情都不是必然发生的,但是死亡是人从生下来就必然会发生,只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的事情。
尽管不一定知道确切的时刻,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在离这件事越来越近。
无论死亡是在很久的未来(觉得“我还年轻”),还是不久的将来(意识到“我快死了”),阅读这本书是我作为一个读书人选择直视死亡的其中一种方式。
与其为死亡的不可避免感到焦虑,不如把这种对自己要永恒的幻想打破,体会到有限的人生中:
至少目前我还活着,
总有一天我会死的,
每个人都会死去的,
但在那天到来之前,
我可以试着好好活。
与其幻想自己终将归于尘土,一切行动与思考都将化为乌有,这种消失在黑暗里,无声无息,确实是会让人寝食难安。但这是一种活在未来的方式,因为死亡还没有到来,未来还是可能有许多种路径,尽管终点是肉体的死亡。
但这种对于死亡的意识,其实也可以让人醒过来,有觉察到现在我还是活着的,这种对于生命正在跳动的体验,除了走向黑暗,也可以走向另一种方式的生活。
在这本书里提到了狄更斯的《圣诞颂歌》,里面的一个人物在未来之灵的带领下目睹了自己的死亡、参加了自己的葬礼。这种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存在主义休克治疗(existential shock therapy)的方式在很多文学影视作品中其实都有不同的描写,甚至在一些哲学流派中也有类似的角度。亚龙总结为:
学习如何好好活着也就是学习如何去死,同样,学习如何去死也就是学习如何好好活着。
......
虽然肉体可以从肉体上摧毁我们,但死亡也能从精神上拯救我们(pp.35-36)
这种拯救在现在的许多研究中也有出现,亚龙也提到在自己与晚期癌症患者的接触中,发现存在许多人并没有麻木或绝望,而是放弃了无关紧要的事,重新安置人生的重心,不违背心意,花时间与至亲至爱更深地交流,留意到原本平常的四季变换与节庆之中的自然之美与人文关怀,更有勇气去冒险。
这让我想到了这句网络上流传的话:癌症病人才是真的在活着。
同时我也想到,那与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幡然醒悟,为什么不可以早点醒过来?用自己的真心与实践对待自己的亲友,感受云卷云舒与物易时移,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人生用来追名逐利?
亚龙在书里面提及了一些生活里的重大事件,在他的个人体验中,这些事常常能够引发觉醒体验,我摘录了七个:
丧失身边亲爱的人
患有危及生命的疾病
亲密关系破裂
重大创伤,如遭遇火灾、强奸、抢劫等
失业或更换职业
能够传达内心深处讯息的有影响力的梦 (pp.39-40)
当然不止这七个,我觉得写到这里,这篇也差不多了,摘录最后一句引发我思考的话,也是对最近这一阵和朋友们在谈论的死亡呼应的一点回响:
悲痛和丧失常常使人觉醒,让人真正体会到自身的存在。(p.4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