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处方药(皮肤科10

五.皮肤科疾病的自我药疗

【1】、目录

五、皮肤科疾病的自我药疗

5.1消毒防腐药 乙醇 苯酚 麝香草酚 复方松馏油软膏 煤焦油 鱼石脂 鞣酸 水杨酸 复方苯甲酸软膏 十一烯酸(锌) 碘酊 聚维酮碘 高锰酸钾 乳酸依沙吖啶 氧化锌 苯扎溴铵(苯扎氯铵) 度米芬

5.2抗皮肤感染药 盐酸金霉素软膏 盐酸林可霉素 呋喃西林 红霉素软膏 复方新霉素软膏 杆菌肽软膏 磺胺嘧啶银乳(软)膏

头癣

手(足)癣

体(股)癣

花斑癣

5.2.1抗皮肤浅表真菌感染(各种癣症)药 酮康唑乳膏制霉素 克霉唑 复方克霉唑软膏 联苯苄唑 硝酸咪康唑 特比萘芬 环吡酮胺 尿素 酞丁安 安皮露  复方十一烯酸锌软膏 新脚气灵膏 复方水杨酸醑 脚气散

带状疱疹

5.2.2抗病毒药 阿昔洛韦

5.3皮质激素类药 氢化可的松 醋酸泼尼松龙软膏 醋酸曲安奈德

5.4止痛、止痒药 苯佐卡因 达克罗宁 联邦镇痛霜 复方水杨酸甲酯乳膏 复方水杨酸甲酯乳膏 炉甘石洗剂 止痒搽剂

瘙痒症

5.4.1风瘙痒中成药 肤痒冲剂

荨麻疹

5.4.2荨麻疹中成药 防风通圣丸

湿疹

5.4.3湿疹药 氧化锌软膏 硼酸软膏 二妙丸 黑豆馏油软膏

5.5局部刺激药 水杨酸甲酯 薄荷脑 樟脑 松节油 氨溶液

热力烧伤

5.6烫伤中成药 烧伤喷雾剂 京万红

冻伤

5.7冻伤用药 冻疮膏 肌醇烟酸酯软膏 风痛灵

螫伤

5.8虫咬类中成药 风油精

5.9疖类中成药 如意金黄散 三黄膏 小败毒膏 泻毒散

脂溢性皮炎

痤疮

5.10抗皮脂溢出药 升华硫 二硫化硒 过氧化苯甲酰凝胶

5.10.1治粉刺中成药 当归苦参丸 清热暗疮丸 克罗米通乳膏

手足皲裂

5.11手足皲裂中成药 愈裂贴膏 尿素乳膏 水杨酸软膏

【2】、本文

五、皮肤科疾病的自我药疗

皮肤表面或局部感染可引起感染性皮肤病,如①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疥疮等;②细菌感染引起的甲沟炎、痤疮、疖肿、褥疮等;③病毒感染引起的单纯疱疹等;④真菌感染引起的各种浅部真菌病(如头癣、手癣、足癣、体癣等);以及⑤由其他原因引起的手足皲裂、脂溢性皮炎等。除改善卫生状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外,一般应采用各种外用药物予以治疗。局部肌肉挫伤、红肿等也可应用本类外用药。

外用药物在皮肤病的治疗和预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可直接接触到皮肤的损害部位而发挥各种作用,局部药物浓度高,效果明显,还可避免口服药物的不良反应。

皮肤吸收主要通过角质层、毛囊皮脂腺和汗腺进行。药物涂擦到皮肤表面后,必须透过皮肤组织,进而到达血管和淋巴管才能发挥治疗作用,这种过程称为“经皮吸收”。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各种因素有:

1.影响皮肤吸收的生理因素 ①年龄与性别(新生儿药物透皮吸收比成人快7倍,因此在相同部位的皮肤表面用药时,由于婴幼儿皮肤吸收的组织浓度比成人高,由此导致全身中毒的危险性亦要比成人大得多,应予注意。男、女性别之间的皮肤吸收几乎无差异)。②身体部位(人体各部位的皮肤通透性有明显差异,以阴囊皮肤的通透性最大,面部、前额和手背比躯干、前臂和小腿的透皮吸收好,四肢屈侧比伸侧好,以掌拓部最差)。

2.影响皮肤吸收的病理因素 ①皮肤损伤(皮肤由于机械、物理、化学、创伤等损伤,破坏了皮肤结构,损伤了角质层的屏障作用,使药物的吸收明显增加)。②炎症(皮肤发生炎症时血流加快,促使药物更易透入)。③皮肤水合程度(当含水量增加时,药物的渗透吸收增加。皮肤的水合程度决定了皮肤的柔软性,水合程度好使皮肤柔嫩细腻。一些药物封包于皮肤上,如用塑料薄膜、胶布包裹皮肤,可显著地提高角质层的含水量,可以增加药物的吸收,提高疗效)。

3.影响皮肤吸收的物理因素 ①温度(外界温度升高时皮肤的吸收能力增加)。②湿度(外界湿度低,角质层吸收水分的能力明显增加。但当外界湿度升高时,皮肤吸水能力也相对减低,对其他物质的吸收能力也相应改变)。③透皮促进剂(可改变皮肤渗透率,提高药物的溶解和扩散程度,导致药物的通透性增加。透皮促进剂按化学性质可分为非极性、极性、表面活性三大类。常用的品种有二甲基亚砜和氮酮)。

4.影响皮肤吸收的药剂因素 ①药物浓度(一般药物浓度越高,通过皮肤的吸收量越多。但也有少数药物浓度过高使角蛋白凝固,反而影响药物的吸收。例如酚在低浓度时皮肤吸收良好,而在高浓度时吸收不良并损伤皮肤)。②药物剂型(粉剂、水剂很难被吸收,霜剂中药物可被少量吸收,软膏或硬膏剂可促进药物的吸收。有机溶媒可增加一些脂溶性和水溶性药物的吸收。另外水溶性药物在水包油型乳剂中易经皮吸收,而油溶性药物则在油包水型乳剂中易于经过皮肤吸收)。③药物性质(一般脂溶性药物较水溶性药物易于穿透皮肤,如挥发油、苯酚、水杨酸、性激素、脂溶性维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也有认为具有一定脂溶性并兼有适当水溶性的药物对皮肤的穿透力最大)。

另外,药物的颗粒大小也影响吸收,颗粒越小透过皮肤间隙的可能性越大。

5.1消毒防腐药

消毒药是指能迅速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防腐药是指能抑制微生物的生物繁殖的药物。这两类药物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消毒药在低浓度时也有抑菌作用,而防腐药在高浓度时也能杀菌),一般总称为消毒防腐药。它们与抗生素不同,没有严格的抗菌谱,在杀灭或抑制病原体的浓度下,往往也能损害人体。通常不作全身用药,主要用于体表(皮肤、黏膜、伤口等)、器械、排泄物和周围环境的消毒,或黏膜、创面、腔道的冲洗,以预防或治疗病原体所致的感染。

〖药名〗乙醇

〖其它名称〗酒精

〖适应证〗本品是最常用的消毒防腐药。作用机制是使菌体蛋白变性而达到杀灭细菌目的。

〖剂型〗70%(重量/容量)浓度杀菌作用最强。70%或75%用于皮肤消毒、体温表消毒、外科人员手的消毒,物体表面消毒。50%用于防治褥疮。20%~50%用于高热病人物理退热擦浴,在配制制剂时做溶剂。

〖用法用量〗用消毒棉球蘸取适量涂擦于需消毒的皮肤。

〖用药观察〗

不良反应 对皮肤有轻微刺激性。

注意事项 ①本品有刺激性,避免接触眼睛。也不能用于破损皮肤及糜烂或有渗液的部位。②本品易燃,易挥发,用后将瓶塞塞紧,存放于阴凉处。

〖药名〗苯酚(Phenol,Carbolic Acid)

〖其它名称〗石炭酸,酚

〖适应证〗苯酚能使细菌细胞的原生质蛋白发生凝固或变性而杀菌。浓度约0.2%即有抑菌作用,大于1%能杀死一般细菌,1.3%溶液可杀死真菌。本品稀溶液可使人体感觉神经末梢麻痹,产生局部麻醉作用,可止痒。苯酚对组织的穿透性强,易从皮肤制膜及创面吸收,故不宜大面积长期使用。酚软膏(2%)用于皮肤防腐止痒。

〖禁忌证〗本品对皮肤与黏膜具有腐蚀性,尿布皮炎和6个月以下婴儿禁用。

〖药物相互作用〗本品不能与碱性药物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配伍。

〖剂型〗软膏剂,外用溶液剂

〖用法用量〗外用。

〖用药观察〗

不良反应 局部应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用量稍大或涂布不均匀,可使皮肤变白或腐蚀。

注意事项 ①本品对组织的穿透力极强,仅在小面积皮肤上使用;②用于体表皮肤的水溶液浓度不宜超过2%,外用后不加封包;③避免应用在破损皮肤和伤口处;④本品不能用于食物、食具和婴儿摇篮、床垫的消毒;⑤本品多次使用可使织物变黄、橡胶制品变脆、油漆脱落。

〖药名〗麝香草酚(Thymol)

〖其它名称〗百里酚,麝香草脑

〖适应证〗本品具有消毒抗菌作用,既可杀灭细菌又可杀灭真菌。比苯酚有更强的杀菌力,且毒性小。外用用于消炎、止痛、止痒。

〖剂型〗外用溶液剂

〖用法用量〗外用。浓度不超过2%。

〖用药观察〗对组织有一定刺激性,本品遇蛋白质抗菌作用减弱。

〖药名〗复方松馏油软膏

〖适应证〗本品具有杀菌、收敛、止痒与软化角质等作用。用于慢性皮炎、慢性湿疹、牛皮癣等。

〖剂型〗软膏。每100克中含松馏油5克、氧化锌5克、脱水山梨醇油酸酯3克,凡士林加至100克。

〖用法用量〗外用。涂于患处,每日1~2次。

〖注意事项〗皮肤破损部位禁止涂搽。

〖药名〗煤焦油(Coal Tar)

〖适应证〗在某些增生疾病中抑制皮肤增生,具防腐、抗瘙痒、抗寄生虫、抗真菌、抗细菌、抗角质促成、抗棘层增生和血管收缩作用。适用于治疗头屑过多、脂溢性皮炎、湿疹,可减轻瘙痒和烧灼感等。

〖禁忌证〗①不可应用于儿童;②对急性炎症、开放性伤口或皮肤感染者禁用。

〖药物相互作用〗①与光敏药物共用可加剧光线敏感作用;②不得与甲氧沙林或三甲沙林合用。

〖剂型〗洗剂,软膏剂,外用溶液剂(0.5%~12.5%)

〖用法用量〗限外用。①软膏:将本品涂在病变部位,继以轻擦,每日可多达4次;②洗剂:可将本品直接涂在皮肤上或浸洗手足;③溶液:直接涂在皮肤或头皮上,或以4~6匙溶液加在一桶温水中洗澡用。

〖用药观察〗

不良反应 偶见接触性皮炎、毛囊炎等不良反应。焦油制品可致刺痛和烧灼感,较常见的有轻度刺痛感;有光致敏作用;有令人不快的气味,常沾染皮肤、毛发和衣服,不易洗除。

注意事项 ①用药部位在72小时内应避免日光照射,并避免接触眼睛;②封包治疗或应用量过多可使病损加剧(对点滴状及脓疱性银屑病患者尤甚),或引起毛囊炎。但使用正常浓度的煤焦油制剂刺激甚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