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代“年轻人”越来越不爱说话了?
这是属于我们的时间,就我和你。
如果不是路上淡淡的水痕,谁又记得这座城市,飘过一场雨?
如果不是星巴克那个模样周正喜气的男人凝望,谁又记得我在角落里翘着腿唱了一首伍佰的《突然的自我》?
如果不是这些忽然变得悦耳熨帖的老歌,谁又知道我们悄没声息、马不停蹄地「老」了?
*
如果说「老去」,仿佛有些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如果说「成长」,好像又有些语焉不详,自作多情。
总而言之,不知是哪一天的哪一分那一秒,忽然听到那些曾经满脸嫌弃的老歌,只觉得无比的妥帖动人。
比如伍佰的《突然的自我》,比如叶丽仪的《上海滩》,比如林子祥和叶倩文的《选择》。
很多年前,它们以势不可挡的劲头充斥在我的耳边,其中以爸妈趣味的强势入侵占据C位。
无论我有多么的抵触抗拒,他们始终凭借爸妈威严的强力加持「大行其道」。
现在想起来,当时究竟是讨厌这些歌,嫌弃它们老土,还是一心渴望摆脱爸妈的「势力牢笼」,所以「恨屋及乌」。
又或者,这些歌里「粗犷直率」的「情感抒发」令人觉得太不含蓄优雅,不够映衬那样细腻朦胧的年纪轻轻。
很多年后,再听到「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听到「你远眺的天空,挂更多的彩虹」,整个人无语凝噎。
那些人生难以言喻的沉沦况味,那些对于感情言近旨远的坦荡倾诉,原来丝丝入扣,后劲十足。
再去听那些儿女情长、情深缘浅,多愁善感还是一般的多愁善感,只是难免觉得过分轻飘柔弱。
那几年,为之黯然销魂的「你的衣裳今天我在穿,没留住你却隐隐温暖」、「就像蝴蝶飞不过沧海,没有谁忍心责怪」,还有「你是千堆雪我是长街,怕日出一到彼此瓦解」,诗意盎然,委婉说尽情事悲欢。
只是如今听来,终究觉得「烟笼寒水月笼沙」,依稀已然是彼岸的风花雪月。
反倒是潇潇洒洒、洒脱开怀一句「在寒冬时候,就回忆你温柔」更令人心生快慰洒然。
爱,就爱得坦坦荡荡;别,就别得清清爽爽。
是这种利落干脆,叫人折服。
而且这些歌里,不仅只有波光粼粼、精致易碎的情海涟漪,更有底蕴悠远、一语中的的人生感怀。
你听——
「晴雨难测,道路是脚步多。」
短短十个字,却将人生的坎坷多磨形容得再真切也没有。
关键它并非哀哀诉苦,而是淡淡告慰——
是啊,这就是人生,忽晴忽雨,物是人非,然而,也还是要一步一步地走过,纵然脚步杂沓,前路迢迢。
从一首歌里,获得无穷的安慰,这种安慰,又岂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屋檐下听风听雨的纯真少年能够领会的?
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们总要走过漫长崎岖的路,才能够真正听懂一首歌。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歌,都值得这样的跋山涉水、寻寻觅觅。
生命就像一圈又一圈轮回,许多年前,很多年后,还是那一首一首歌,表达的,还是那一丝一丝情怀,只是从开始的起点,兜兜转转一圈回来的我们,到底是不一样了。
就像杜拉斯在小说《塔尔奎尼亚的小马》里说的:
「我来这里时心地纯洁,这会儿跟大家一样有一段故事。」
将故事简单等同于「爱情故事」,简直就是一种盲目粗鲁。
人生这条浩荡长河,能够容纳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多得多得多。
而爱情,真正只是其中荡漾奔腾的一脉而已。
正因为心里藏着一段一段的故事,所以才能体会到含在一首一首老歌里的,那一丝一丝的况味。
矛盾的地方在于,面对这种「大彻大悟」,我们总感觉为时已晚,却又仿佛来得太早。
有一丝惊喜,却也有一点恍惚——
到底是因为「老」了,所以才听懂了这些歌,还是这些歌,把人一寸寸地唱「老」了?
总而言之,以循环播放的歌曲的更迭为载体,我们猝不及防地发觉,原来沧桑,就这样一点一点地爬上了我们的眉间心上。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无声的温柔,这无声的残忍。
*
从前的词里写——「竟无语凝噎」。
初读的时候,还有些错愕。
马上就要分别了,还不把要紧话,深深浅浅、长长短短地说?
哪怕只是说一句「平安喜乐」也是好的。
如今当真明白了,那一瞬间的「卡壳」。
该说的,或许已经说过了。
不该说的,说出来也是枉然了。
还有些夹杂在「该说」与「不该说」之间的话,如今也不必说了。
就算要说,也不知得从何说起了。
表达不舍?要走的人终究是要走的。何必浪费自己的情绪,还徒然叫对方心意消沉?
伪装乐观?没有那样好的演技,何况,为什么要刻意呢?所有人的沉默,都是从懂事开始的,而所有的懂事,都是沧桑的开始。
沉默,是为了给予别人余地,也是为了让自己多一些喘息的空间;
沉默,是学会妥协,原来这世间,不是所有的真理,都是靠言语说明和支撑的;
沉默,是因为需要肩负的东西变多了,所以腾不出心力去解释,和抱怨……
我喜欢亦舒小说,也喜欢亦舒小说里那些自信笃定、聪明绝顶的女郎。
而她们最引人倾慕的一点就是,不解释,不抱怨。
为什么不解释?因为懂的人,不需要解释,因为不懂的人,往往也是固执地不想懂,对他解释也不过是徒费唇舌、对牛弹琴。
为什么不抱怨?因为抱怨纯属无用功,该做的事还是得做,该吃的苦一分也不会少,有抱怨的功夫,还不如攻坚克难。
所以最后,她们只剩沉默。
所以最后,我们只剩沉默。
没有沉默过的人,不足以语人生。
没有沉默过的人,很难懂得成长的苦与乐。
电影《银河补习班》里有一段话,让我感触很深。
是邓超扮演的父亲,为了实现儿子的心愿,卖血做苦力,每天累死累活,夜晚的时候看着儿子在灯下睡得香甜,而他默默地坐在房间幽暗的角落。
他说,当一个人,能够独自坐在黑暗的角落,而把光芒留给别人,那么他就是成熟了。
还有不知道是否《樱桃小丸子》里的一句话——
大人的味道,是秋刀鱼的滋味。
小津安二郎人生的最后一部电影,干脆就叫《秋刀鱼之味》。
无论是戏内面临嫁女空巢的笠智众,还是戏外早已不再年轻的小津自己,他们是真正懂得岁月、懂得人生、懂得沧桑是怎么一回事的人。
他们自然比我更睿智,比我更深沉,比我更加明白,什么才是「秋刀鱼之味」。
那种淡淡的微苦,很难用言语形容。
而这种令人冷暖自知、独自吞咽的「微苦」,才是沧桑最本质的味道,也是人生,最根本的底色。
*
那些被长大施了魔法的人,都慢慢地变得「沉默」。
因为面对这世间的诸多无常、得失幻灭,大多数时候,原来没什么好说的。
一如此刻的我,坐在星巴克,等一场雨停。
一天「紧锣密鼓」的工作,一些事与愿违的蹉跎,我很想找一个人诉说,既然身边没有一个人可以同甘共苦。
然而,此时此刻的倾诉,很容易让人觉得是在「诉苦」。
想来想去,也只好瑟瑟退缩。
看着淅淅沥沥的雨,我终究选择了沉默。
在心里默默地低吟,原来长大就是这样的。
我忽然想起朋友曾说的,越来越难觉得开心了,越来越不愿意过分装扮自己了,宁愿穿松松垮垮的衣服,画轻描淡写的妆,只要不会让人觉得邋遢可憎就够了,也越来越享受,淹没在人群中的感觉了。
原来长大,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