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回锅肉有章法

炒回锅肉有章法

作者 ▏ 平叔

日前接受某杂志采访,问我什么菜最能代表川菜。我回答毫不犹疑,一口咬定非回锅肉莫属。

我如此回答自有我的道理。

回锅肉来到人间有多少年了?

也就是二百多年吧。因为确立回锅肉的出生年月是有个不可逾越的界限的,这个界限就是郫县豆瓣酱的横空出世。回锅肉之所以能成为回锅肉,是永远离不开郫县豆瓣的,这是个原则,抛弃这个原则来讲回锅肉,就是妄议回锅肉,偏离这个原则来炒回锅肉,炒出来的一定是全盘谬误的回锅肉。

最近读到一篇关于回锅肉文章,嗅到一个新观点,说是要打到回锅肉里面的豆瓣酱,要打到回锅肉里面的蒜苗,还要打到被视为炒制回锅肉最佳食材的成华黑毛猪……然后居然斗胆总结出回锅肉的灵魂就是一个“辣”字。
我顿时晕掉。

呜呼哀哉!

醒过来之后冷静一想,人家这个观点其实也是可理解的,毕竟乱劈柴是某区域的专利。
顿时又笑喷!

我不是一个回锅肉的狭隘理论者,回锅肉发展到到今天,已然是形成庞大的回锅家族。

如今的回锅肉大家庭里,既有传统正宗的蒜苗回锅肉,亦有民间的青椒回锅肉、灯笼海椒回锅肉、蒜苔回锅肉、渣海椒回锅肉,韭菜花回锅肉、莲花白回锅肉、洋葱回锅肉、仔姜回锅肉、折耳根回锅肉、高回锅肉笋;以及盐菜、干豇豆、萝卜干、锅魁、镘头、油条、麻花、苕皮、豆腐干、年糕等等回锅肉。

当今天下的回锅肉,简直就是山头林立、五花八门、风味纷呈……其门派之多,犹如川剧变脸,罗卜青菜,各有所爱,各有粉丝。

同样是做一盘回锅肉,不同专业的人会有不同的关注重点。

化学家,会更注重回锅肉里各种元素的化合与分解,因此化学家炒出来的回锅肉,可能颜色不好看,味道也不一定很好,但气味一定芳香而且是营养极佳的。

物理学家,则可能会更加关注水与火的交融情况,因此他炒出来的回锅肉一定是色泽艳丽、肉质可口,但营养多半会流失。

若是诗人炒回锅肉,可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苏东坡,因此诗人会一边炒一边吟唱“猪肉歌”,最后一定会把回锅肉炒出红烧肉的意境。

如果让一位民俗学家来炒回锅肉,他估计会一边炒,一边想到回锅肉的起源问题,因此他最有可能炒出最正宗、最具原始风味的回锅肉。

而让那些专业厨师来炒,则未必能把回锅肉炒到最好的水平,因为他关注的是顾客。而眼下大多数吃回锅肉的顾客关注的并非是回锅肉的品质,而是回锅肉的价格和上菜速度,至于是五花还是二刀、是像蒜苗还是臭臭的葱蒜苗都不重要了。

因此在这般不负责任的食客和不负责任的厨师相互配合之下,如此这般的回锅肉肯定是最差劲的。它既没有口感,又没有营养,它可能只是一堆快速的被调料包裹的随便煮熟的肉。仅此而已。

写过许多关于回锅肉的文章,吃过各式各样的回锅肉,也认识许多带着自己观点炒回锅肉的人,并且也在不同场合与人讨论过关于回锅肉的正宗问题。

我觉得,尽管林子大了,什么样的回锅肉都会有,但回锅肉还是应该有个标准。你可以不放郫县豆瓣、不用红头尾巴弯曲的香蒜苗,你也可以完全按照自由主义的模式什么都往里面扔。但你绝不可以将自己的胡作非为定义为回锅肉的旗帜和标杆,以此来扰乱回锅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以为,做回锅肉并不复杂,关键还是在精细二字,经验告诉我们,这世上凡是越简单的,就越要用心去做。尤其是在对待回锅肉这个问题上,一定要用尊重的态度去做,千万不能乱求整,要有章法。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做回锅肉的心得体会,希望有用。

做回锅肉,一是选肉要精,要当天宰杀的鲜猪肉,后腿二刀,肥四瘦六宽三指,太肥则腻,太瘦则焦,太宽太窄都难成型。

二是煮肉要调味。很多人是用清水煮肉的,这样难出肉香,因此,水滚开后,要先放入生姜(用刀拍开)、大葱节、大蒜、花椒吊汤,等汤气香浓,再放入洗净的猪肉,六成熟就捞起备用。注意,千万不能煮的太软,过软炒不出灯盏弯儿。

三是切肉要掌握时机。很多人是等肉冷了再切,这样切肥瘦易断。而热的时候切又烫手,下刀难以均匀。懂得起的厨师,会把捞起的肉放在冷水里浸一浸,趁外冷内热时再下刀,现在有了冰箱,可以把肉放在速冻室里两三分钟,这就更好切了。切时厚薄适当,分半为佳,刀刀断开,片片均匀。

四是配料要正当。豆瓣一定要郫县豆瓣,用刀剁细,甜面酱要色泽黑亮,甜香纯正,酱油要浓稠可挂瓶壁。

五是煎熬要拿准火候。一些在家里主厨的人,习惯冷锅放油,还习惯直接放生油熬熟后做菜,一般来讲,这都是烹饪之忌。冷锅热到劲起,油温过高,生油熬熟,油烟太重,炝入菜中,大败菜的本味。因此,应该待锅热后,放入已经熬熟的菜油作引子,菜油和肉中的猪油融合,更有煎熬的香味。

有的人怕油重,干脆不放油,直接将切好的猪肉放入锅中煎熬,这样做,油是不重了,但肉也干焦了,入口不化渣,全没了回锅肉干香中徐徐而来的细软。其实,嫌油太重,下配料和作料前,倒出一些就是。

曾听烹饪老雀儿传递过秘诀,切好的肉,放了一阵子,肉片就会粘连在一起,若要炒散,容易使肥瘦分离,若让粘连的肉待油化开,自己分散,又容易造成下焦上腻,煎熬不均匀,因此,煮肉的汤要保持一定温度,肉片下锅前,用漏勺将肉片在汤中划散,再入锅煎熬,这样,肥瘦不断,而且,肉片上一定的水分还可以保持肉的嫩软。

四川人把回锅肉又叫做是敖锅肉,烹饪技艺中,没有“熬”法,它是将炒、爆、煸、炸四法融为一体,使烹制的菜具有由四法而得的风味特点。另外,掌握火候也是熬肉的关键。熬肉用中火,下肉片后,即下剁细的郫县豆瓣,混合熬炒,使豆瓣特有的色泽和味道深入肉中。火候油温拿捏得当的师傅,能把肉片熬制成一个个的卷窝形状,俗称“灯盏卷”。待肉片成窝时,立即放入甜面酱,也可适当放几滴料酒,放一点鸡精,以增加香味和鲜味。然后马上加入配料,改为大火,翻炒至熟就可起锅。

正宗的二刀回锅肉还是要用香蒜苗作配料,注意,一定是香蒜苗。有人用一种很粗、叶子又长又宽的蒜苗作配料,川人叫它是葱蒜苗,一股冲鼻的坏葱味,让它和二刀肉大组合,一定是会坏了回锅肉的一世英名的。

干不得。

入门容易做精难。这是我做回锅肉最深刻的体会。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