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倾听力 ——从信息到行动,沟通的起点

2020年麦肯锡发布了一份对全球5000多名CEO的访谈报告。报告显示,企业用人和创业找合伙人迫切需要的四大能力为: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领导力

无论家庭的亲子沟通、亲密关系沟通、还是职场沟通,以及个人成长或社群交流无时无刻不考验着一个人的沟通力。而沟通的起点是听,不是说。沟通力的基础是倾听力,不是表达力。伏尔泰曾说:“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莫里斯曾说:“要做一个善于辞令的人,只有一种方法,就是学会听人家说话。”听懂对方的意图是沟通的基础。

那么,到底什么是倾听力?倾听力的底层原理又是什么?倾听又有哪些模型呢?

一、 什么是倾听力

1、倾听力的定义

倾听是一个汉语词语,出自《礼记·曲礼上》:“立不正方,不倾听。”孔颖达疏:“不得倾头属听左右也。”从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侧着头,认真地听”。倾听能力是指听者将言者口语表达的信息在脑中转换成意义的能力,是一种思维能力的体现。

其构成要素有以下几点:

专注的倾听习惯;

倾听过程中的注意分配能力;

对倾听内容的辨析能力;

排除干扰能力。

2、倾听力的价值

沟通力的基础是倾听力,好的倾听力可以为我们的沟通奠定基础,并为我们创造出很多的价值。

(1)获取信息、导向行动

我们知道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足够且正确的信息,使我们构建解决方案,并导向行动。而优秀的倾听力则能够帮助我们获取正确的、高质量的信息,从而形成构建方案和导向行动的基础。我们获取的信息是否足够、信息是否准确、信息是否有关联,这些都将决定我们的行动方案的质量。

(2)明辨情绪、增进关系

优秀的倾听习惯能够帮助我们增加关系。这里有两层含义,首先是倾听时的行为、动作习惯,比如保持专注、及时给予回应、认真笔记、不轻易打断对方等,这些倾听习惯可以塑造我们良好的形象,利于我们增进与他人的关系;其次是在倾听的过程中,仔细判断对方的情绪,响应对方的情绪,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强化与诉说者之间的关系。

二、 倾听力的底层原理

倾听力的核心实际上是我们的感知和思维能力,那么,倾听力背后的底层原理又是什么呢?

大脑的三个机制

大脑拥有三个基本的功能:思维、感受和需求。大脑会不断地让我们理解三个方面:我们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事情;对于这些事情的感受(积极或消极的);运用我们的能量去追寻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在思维、感受和需求之间,存在着一种隐性的、动态的关联,三者是相互作用的。例如,当我们认为受到威胁时,我们会感到害怕,然后我们会想要逃跑或攻击威胁我们的东西。

然而,同样的一件事情,同样的客观现实,如果我们的思维不同,则会带来不同的感受,从而产生不同的需求。

比如同样客观存在的思辨会,我的思维和认知在思辩会很好,带来的感受是开心或激动,产生的需求是我要参加思辩会。而你的思维和认知是思辩会很难,带来的感受是害怕和担心,产生的需求是逃避和不参加思辩会。这就是人的大脑的三个机制。

这个机制为我们提供了倾听力的底层原理,在我们的每一个表达里面都包含了思维、感受和需求,比如咱们在饭店就餐,迟迟不上菜,咱们对服务员喊道:“怎么还不上菜”,从大脑机制上分析,这里表达的思维是上菜慢了,感受是生气了,需求是你赶快上菜。

三、有关倾听力的模型

我们知道了倾听力的概念,了解了倾听力的原理,那么,在实际使用中,倾听力有模型吗?可以训练吗?其实倾听是一种能力,背后是思维;好消息是能力和思维都是可以训练习得的。我们通过思辩会总结了几个实用的倾听力模型。

1、 FFA倾听模型

通过倾听力的原理,我们很容易的就能发现,我们的表达是有层次的,根据这个层次就可以总结出FFA倾听模型:

FACT:每一个表达都包含了一个事实,或者表达者理解的事实;

FEEL:每一个表达都包含了表达者的情绪;

ACT:每一个表达都包含了表达者期望的一个行动。

举个例子:

妻子对你说:“你怎么老是出差?”

FACT:关联的事实或思维认知是你最近出差有点多/你最近陪我的时间有点少;

FEEL:表达的情绪是我不满意了,或者我不开心了;

ACT:产生的需求或行动是需要你多陪我。

这个时候,正确的回应应该是承认事实+响应情绪+提供行动方案;“最近的出差是有点多,家里的事你辛苦了,这样我尽量早点回来,下周一定不安排出差,陪你和孩子去上次说的景点。”如果出差回来再带点礼物,估计妻子的情绪就可以化解了。

2、 逻辑倾听模型

我们的表达背后都反映了我们每个人的思考过程和思考逻辑,听清楚别人的思考逻辑,对于我们处理情绪、解决问题和导向行动会有很大的帮助。逻辑倾听的模型包含了下列五步:

确认概念:确认沟通的核心概念是否一致、核心概念是否准确;

前提是否正确:每一个逻辑表达,都有一个推导的前提,我们要确认前提假设是否正确;

确认前提与结论的相关性:确认前提和结论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否充足;

推理是否正确:确认推理过程是否正确;

是否符合事实:确认结论是否符合事实。

举个例子:

妻子在与你讨论如何培养一个好孩子的问题,妻子说道:“你看老张家经常揍,所以小张是个好孩子!”

根据逻辑倾听模型,我们可以思考下:

确认概念:“好孩子”的定义是什么:考上985?听话?懂礼貌?我与妻子对于“好孩子”的定义是否统一;

前提:妻子表达背后的前提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个前提是否正确?

确认前提与结论的相关性:揍和我们想培养的好孩子之间是否是必然关系?

推理是否正确:老张家只是个个案,而老王家揍了也不行啊?推理以偏概全了。

是否符合事实:是不是揍的都是好孩子?是不是好孩子都是揍出来的?

有了这样的倾听分析过程,我们就可以很好的讨论与解决问题,从概念入手、到前提假设、再到推理、最后形成一个符合客观事实的结论,这样的过程,利于我们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将事情导向真正有效的行动。

我们常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异,逻辑倾听模型能够帮助我们构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成为优秀的人。

3、 审辩倾听模型

清晰的倾听,利于我们更好的界定事实、明辨情绪和提供解决方案。然而在职场和生活中,我们常常没有听清晰,就急于发表结论或提出方案,导致事情没有进展或处理不好。影响结果,也影响关系。这时候审辩倾听模型,就可以发挥很大的功效。审辩倾听模型包含“三度”:

精度:清晰、准确、精确:

程度:广度、深度、相关性;

合理度:逻辑性、重要性、客观性。

举个例子:

老板不开心的对你说:“基于之前的业绩,和这个月的现状,我们下个月得想办法提高销售了?”

这个时候,不要着急回应,可以运用审辩倾听模型快速思考下:

精度:之前是多少?现在是多少?下个月要提高到多少?......

程度:现状是什么样?是什么导致了目前的现状?下个月需要达到什么样?......

合理度:需要提高哪些产品的销售?需要提高哪些区域的销售?......

通过审辩倾听模型的快速思考,则能够明确出来。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确认数据和现状,与老板对未来期许达成一致。

然后才能提供解决方案。确认的过程可以通过“反向叙述+开放式提问”的方式进行确认,反向叙述你对问题的理解和数据,通过开放式提问来确认对方对问题的理解和数据的要求。

最后通过积极的回应来导向行动:“这么来看,目前的现状是有点问题。领导,您能和我说,说明您对我还是很信任,而且有期待的,非常感激。

我觉得接下来要做三件事:第一,增加大客户渠道,计划本月增加3家;第二,要提高重点大客户的采购量,我准备对重点大客户逐一走访下;第三,提前新产品投入时间,与生产部门沟通,争取在月底投入市场。您觉得合不合适?我还有什么要注意的?”

四、 培养倾听力

倾听是一种习惯,背后是思维能力的体现。倾听力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进行训练,从而习得的。培养倾听力需要我们注意以下三点。

1、 良好的习惯

首先倾听力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正确的肢体语言、不时的回应、认真的记录、三秒留白,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去注意和练习的习惯。

2、 仔细的思考

倾听的背后是思维能力,不断练习运用FFA倾听模型去分辨事实、情绪和行动需求;运用逻辑倾听模型去思考概念、前提、相关性、推理和事实;运用审辩倾听模型去辨析精度、程度和相关度;只有仔细的思考才能明晰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的行动计划,解决问题。

3、 积极的回应

当对方表达清楚了,我们也听懂了,对方也知道我们听懂了。我们就需要进行积极的回应,确认需求、肯定需求的合理性、提出解决方案、最后加上开放式的结尾,从而让我们的沟通变得积极有效,导向行动,真正的解决问题和发展关系。

听明白、想清楚,才能解决问题,才能让沟通获得积极的收获。倾听的耳朵是虔诚的,倾听的心灵是敏感的。有了倾听的耳朵和愿意倾听的心,你才会拥有忠实的朋友。倾听力的表面是信息,背后是思维;只有不断的训练我们的思维能力,才能不断的提升我们的倾听能力;从而将沟通导向行动,从而让沟通收获关系,从而构建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我们与自己的关系!

参考资料:

《批判性思维工具》

【美】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

《简单的逻辑学》

【美】麦克伦尼

《深度思维——像芒格一样思考》

【中】范国玉

《非暴力沟通》

【美】马歇尔.卢森堡

《关键对话:如何高效能沟通》

【中】科里·帕特森

MT模型思维学院《倾听力》思辩会文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