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记忆深处的怀念

记忆深处的怀念
赵春辉||甘肃
月殉花殇寒四月,时光转眼又清明。每年四月清明,我们姐弟几个都会陪着母亲一同来到公墓,为奶奶添土祭奠。这些年,母亲由于岁数大了,腿脚有病,不便再前往公墓,但每到清明前夕,总是嘱咐我们提前备好祭品,催促快去给奶奶上坟……奶奶那瘦小、精干的身影便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奶奶于1905年10月24日生于武威享负盛名的王家。王家在武威并非名门望族,也非富马之家,但由于世代经营祖传的“王蛤蟆膏药”而驰名省内外。王家有个好的传统,一向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一度还曾请武威名师,设立家学,教其子女读书识字,并且男女一样对待。为此,奶奶的幼年时期,除学习针线茶饭之外,也读书识字,受到了良好的家庭启蒙教育。
成年后和我的爷爷结婚,爷爷当时受雇于凉州城一家名叫达全永的店铺作先生。爷爷为人忠厚诚实,家境虽不算宽裕,但也称得上清平之家。后来家口越来越多,开支越来越大,但在奶奶的苦心操持下,日子仍过的称心遂意,一家人欢欢喜喜,相安相处。
但时过不久,爷爷因常犯心口痛病,医治无效,于1946年的寒冬抛下奶奶及子女,与世长辞,卒年仅41岁。奶奶在人生的半路上,中年即遭遇丧夫之痛,犹如塌了家庭顶梁柱,苦难从此而来。至此,一家五口人的生计,都靠奶奶一人全力支撑。奶奶虽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帮工挣钱,但总入不敷出,难以维持五口之家,终于两个最小的子女,也就是我的叔叔和姑姑,在饥寒交迫、贫病交加中先后夭折了。仍然处在岌岌可危中的的父亲和姑妈,生活尚难自理。为了挽救这两个弱小的生命,奶奶强自吞下天降的苦果,咽下无尽的泪水,继续支撑着家庭的重担。
当时,我父亲只有7岁,姑妈也仅有9岁,尚处在孩童朦胧之中,幼子弱女,孤苦伶仃,一家三口,相依为命。而家庭生活的担子全靠奶奶来挑。奶奶因手巧自幼学得一手好针功,擅长于女红,能在各种布料上,绣出各色各样美丽的花,深得人们的欢心。一家人的生活也就全靠奶奶的一根针来维持。不过在旧社会里,奶奶的绣花,仍然值不了几个钱,想要维持生活,必须付出比别人成倍的劳动。
奶奶凭借超常的毅力,顽强的意志以及一颗慈母的爱子之心,日以继夜,夜以继日,给人家缝补衣裳,做家务活。她不知道该什么时候睡觉,该什么时候起床,更不知道该什么时候拿起针,该什么时候放下针。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挣来的钱能够维持三口之家的最低生活为标准。既使这样,全家的生活也还是难以为继,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断顿断炊的事,时有发生。每月的面粉杂粮、油盐酱醋都是现吃现买,家无隔夜粮,身无二件衣,正是全家当时的真实情景和形象写照。
无尽的岁月,穷苦的生活,无情的摧残,把奶奶及父亲和姑妈,锻炼得更加坚强,更加懂得人情世故,更加懂得社会生活。可以说奶奶的一生,虽属平凡,但平凡中包含着不平凡。正是她的这种精神力量,支撑着全家从逆境中走入顺境,从旧社会走入新社会。
在奶奶的教育和影响下,父亲和姑妈,幼年时候虽然没有和别人的孩子们一样上学,受到正常的教育——父亲只上过两年学,但他们的社会阅历,生活知识,却不逊于受过教育的别家孩子。解放以后,父亲参加了革命工作,受党的培养教育,使他很快成长起来,过上了正常幸福的生活。父亲在工作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认真负责、踏实苦干,颇受上级领导的赏识,被多次委以重任,担负着一定的领导职责。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因素,是受奶奶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而得来的。
奶奶非常善于处理睦邻关系,她的通达、乐观、善良、宽厚,赢得了邻居们的普遍好感,远非我辈能够望其项背,所以她的人缘极好,街坊邻里也十分尊重她。在我们所居住过的街区、院落,所接触过的院邻、人家,无论长幼老少,属官属民,奶奶一律竭诚相待,只要到我家做过客的人,无不称赞她诚实的品质和热情的性格,无不称赞她烹调的菜肴和可口的面食,每每都能留下美好的印象。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和平街钟楼巷度过的,也就在武威有名的大云寺古钟楼旁。从我记事起,父母亲经常是早出晚归,有时还下乡,我们姐弟三个就一直是奶奶含辛茹苦抚养。等到再大些时,奶奶常跟我们讲做人的道理,她说:“人来到这世上便是来吃苦的,不是来享福的,一顺儿活下去的没有几个。”那时在我家大院的门口,面向一条小巷的北墙根下,经常有一位盲老婆婆席地而坐乞讨。我们放学以后,奶奶就常打发我们把一些馍馍之类送给她。奶奶后来给我们讲,一个人在世上,看到别人有困难,要尽可能地帮助别人。她说:“人活着就是要多行善事,多做好事。”可以说,我的奶奶留给我们最可贵的遗产就是善良和通达。
1989年初,奶奶得病躺在床上,却仍然念念不忘来家的客人,凡有探视的亲朋,都令父母亲热情接待,不得少有疏忽。那时我已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当我从三十多公里远的单位赶来时,看到躺在床上的奶奶,心里感到非常难受。在三个孙子中,奶奶最疼爱我,而我总感觉长大后对奶奶没有尽到最大的孝敬。奶奶对我说:“我很好,没事,你们要好好工作,好好做人。”奶奶对我们的希望就是将来有所出息,为家族争光。
奶奶溘然长逝后,正值农历己巳年正月,天气非常寒冷。在祭奠的日子里,前来悼念、帮忙的亲朋好友、街坊邻里来了好多人。奶奶生前为人和蔼可亲,深受子孙儿女们的敬重,也同样受到街坊邻里的赞扬。人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悼念她、回忆她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往事,每每令四坊街邻唏嘘不已。当时父亲请武威地区文联副主席、《红柳》杂志主编、著名书法家徐万夫先生撰写了悼词。我至今还珍藏着这份在《红柳》杂志专用信笺上手写的文稿,记得在追悼会上徐主席用这样一幅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奶奶的一生:寿越八旬,睦邻精神今犹在;含笑九泉,勤俭作风永世传。
奶奶虽然离开我们已经30余年了,但她一生勤劳淳朴的遗风、宽厚待人的德泽,以及她那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准则,已经深深烙印在我们身上,并永为我们所铭记。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赵春辉,网名春回大地,甘肃武威人,曾经的文学爱好者,有文学作品散见于省内外报刊杂志、微刊平台。现为“冬歌文苑”主编。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