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记忆深处的怀念

记忆深处的怀念

赵春辉||甘肃

月殉花殇寒四月,时光转眼又清明。每年四月清明,我们姐弟几个都会陪着母亲一同来到公墓,为奶奶添土祭奠。这些年,母亲由于岁数大了,腿脚有病,不便再前往公墓,但每到清明前夕,总是嘱咐我们提前备好祭品,催促快去给奶奶上坟……奶奶那瘦小、精干的身影便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奶奶于1905年10月24日生于武威享负盛名的王家。王家在武威并非名门望族,也非富马之家,但由于世代经营祖传的“王蛤蟆膏药”而驰名省内外。王家有个好的传统,一向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一度还曾请武威名师,设立家学,教其子女读书识字,并且男女一样对待。为此,奶奶的幼年时期,除学习针线茶饭之外,也读书识字,受到了良好的家庭启蒙教育。

成年后和我的爷爷结婚,爷爷当时受雇于凉州城一家名叫达全永的店铺作先生。爷爷为人忠厚诚实,家境虽不算宽裕,但也称得上清平之家。后来家口越来越多,开支越来越大,但在奶奶的苦心操持下,日子仍过的称心遂意,一家人欢欢喜喜,相安相处。

但时过不久,爷爷因常犯心口痛病,医治无效,于1946年的寒冬抛下奶奶及子女,与世长辞,卒年仅41岁。奶奶在人生的半路上,中年即遭遇丧夫之痛,犹如塌了家庭顶梁柱,苦难从此而来。至此,一家五口人的生计,都靠奶奶一人全力支撑。奶奶虽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帮工挣钱,但总入不敷出,难以维持五口之家,终于两个最小的子女,也就是我的叔叔和姑姑,在饥寒交迫、贫病交加中先后夭折了。仍然处在岌岌可危中的的父亲和姑妈,生活尚难自理。为了挽救这两个弱小的生命,奶奶强自吞下天降的苦果,咽下无尽的泪水,继续支撑着家庭的重担。

当时,我父亲只有7岁,姑妈也仅有9岁,尚处在孩童朦胧之中,幼子弱女,孤苦伶仃,一家三口,相依为命。而家庭生活的担子全靠奶奶来挑。奶奶因手巧自幼学得一手好针功,擅长于女红,能在各种布料上,绣出各色各样美丽的花,深得人们的欢心。一家人的生活也就全靠奶奶的一根针来维持。不过在旧社会里,奶奶的绣花,仍然值不了几个钱,想要维持生活,必须付出比别人成倍的劳动。

奶奶凭借超常的毅力,顽强的意志以及一颗慈母的爱子之心,日以继夜,夜以继日,给人家缝补衣裳,做家务活。她不知道该什么时候睡觉,该什么时候起床,更不知道该什么时候拿起针,该什么时候放下针。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挣来的钱能够维持三口之家的最低生活为标准。既使这样,全家的生活也还是难以为继,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断顿断炊的事,时有发生。每月的面粉杂粮、油盐酱醋都是现吃现买,家无隔夜粮,身无二件衣,正是全家当时的真实情景和形象写照。

无尽的岁月,穷苦的生活,无情的摧残,把奶奶及父亲和姑妈,锻炼得更加坚强,更加懂得人情世故,更加懂得社会生活。可以说奶奶的一生,虽属平凡,但平凡中包含着不平凡。正是她的这种精神力量,支撑着全家从逆境中走入顺境,从旧社会走入新社会。

在奶奶的教育和影响下,父亲和姑妈,幼年时候虽然没有和别人的孩子们一样上学,受到正常的教育——父亲只上过两年学,但他们的社会阅历,生活知识,却不逊于受过教育的别家孩子。解放以后,父亲参加了革命工作,受党的培养教育,使他很快成长起来,过上了正常幸福的生活。父亲在工作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认真负责、踏实苦干,颇受上级领导的赏识,被多次委以重任,担负着一定的领导职责。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因素,是受奶奶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而得来的。

奶奶非常善于处理睦邻关系,她的通达、乐观、善良、宽厚,赢得了邻居们的普遍好感,远非我辈能够望其项背,所以她的人缘极好,街坊邻里也十分尊重她。在我们所居住过的街区、院落,所接触过的院邻、人家,无论长幼老少,属官属民,奶奶一律竭诚相待,只要到我家做过客的人,无不称赞她诚实的品质和热情的性格,无不称赞她烹调的菜肴和可口的面食,每每都能留下美好的印象。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和平街钟楼巷度过的,也就在武威有名的大云寺古钟楼旁。从我记事起,父母亲经常是早出晚归,有时还下乡,我们姐弟三个就一直是奶奶含辛茹苦抚养。等到再大些时,奶奶常跟我们讲做人的道理,她说:“人来到这世上便是来吃苦的,不是来享福的,一顺儿活下去的没有几个。”那时在我家大院的门口,面向一条小巷的北墙根下,经常有一位盲老婆婆席地而坐乞讨。我们放学以后,奶奶就常打发我们把一些馍馍之类送给她。奶奶后来给我们讲,一个人在世上,看到别人有困难,要尽可能地帮助别人。她说:“人活着就是要多行善事,多做好事。”可以说,我的奶奶留给我们最可贵的遗产就是善良和通达。

1989年初,奶奶得病躺在床上,却仍然念念不忘来家的客人,凡有探视的亲朋,都令父母亲热情接待,不得少有疏忽。那时我已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当我从三十多公里远的单位赶来时,看到躺在床上的奶奶,心里感到非常难受。在三个孙子中,奶奶最疼爱我,而我总感觉长大后对奶奶没有尽到最大的孝敬。奶奶对我说:“我很好,没事,你们要好好工作,好好做人。”奶奶对我们的希望就是将来有所出息,为家族争光。

奶奶溘然长逝后,正值农历己巳年正月,天气非常寒冷。在祭奠的日子里,前来悼念、帮忙的亲朋好友、街坊邻里来了好多人。奶奶生前为人和蔼可亲,深受子孙儿女们的敬重,也同样受到街坊邻里的赞扬。人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悼念她、回忆她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往事,每每令四坊街邻唏嘘不已。当时父亲请武威地区文联副主席、《红柳》杂志主编、著名书法家徐万夫先生撰写了悼词。我至今还珍藏着这份在《红柳》杂志专用信笺上手写的文稿,记得在追悼会上徐主席用这样一幅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奶奶的一生:寿越八旬,睦邻精神今犹在;含笑九泉,勤俭作风永世传。

奶奶虽然离开我们已经30余年了,但她一生勤劳淳朴的遗风、宽厚待人的德泽,以及她那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准则,已经深深烙印在我们身上,并永为我们所铭记。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赵春辉,网名春回大地,甘肃武威人,曾经的文学爱好者,有文学作品散见于省内外报刊杂志、微刊平台。现为“冬歌文苑”主编。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

  • 【乡土文学】陆纪春||记忆里的奶奶

    记忆里的奶奶 文 / 陆纪春 我对奶奶的印象停留在了我十岁那年. 记得奶奶是中午去世的.父亲让我去叫堂叔,说奶奶快不行了.我跑到堂叔家,他刚刚端起饭碗.等我再回到家,父亲哭着,奶奶走了-. 奶奶去世的 ...

  • 绥宁县一张50年前的珍贵照片 历史的印记,你家有吗?

    时事  热点  新闻   爆料 投稿 广告 爱心 邵阳同城 | 免费招聘求职 一张50年前的"全家福" □黄田 最近翻看家里的相册,一张发黄的50年前的"全家福" ...

  • 【广东】廖钰荧《快乐的节日》指导老师:林燕玲

    快乐的节日 东华小学东城校区二年级 廖钰荧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也是爷爷奶奶的金婚纪念日. 姑妈决定在这送给爷爷奶奶一个惊喜,所以提前好几天,姑妈瞒着爷爷奶奶已经订好了蛋糕和酒楼,并告诉我们说是一家人聚 ...

  • 散文 ‖ 记忆深处的儿时歌谣

    前几天,小外孙为庆祝六一而准备儿歌朗诵节目时,立刻触发了我记忆深处的儿歌储存.这些储存尤如电影画面似的,不断地在我的眼前呈现,并催促我打开电脑,抒写了这篇关于儿时歌谣的散文. 在我的记忆里,<外 ...

  • 散文||记忆深处的春节往事【征文】

    记忆深处的春节往事 辞旧迎新又一春,合家团圆喜气盈. 在我国这个古老且喜庆的日子来临之际,少儿时期过年的一幕幕又浮现眼前. 老家农村有这样一句俗话:"大人望插田,小孩盼过年."我们 ...

  • 散文|| 记忆深处的杜鹃花

    记忆深处的杜鹃花 大山深处的生活是清贫的!当打开记忆之门,映在脑海里的画卷却是如此艳丽.不要说下河抓鱼,清冽的小溪水淙淙的流淌,一群灰白色的小鱼在溪流中间游荡.我们可以抓最肥的然后在野地里用火烤着吃, ...

  • 黑土散文:记忆深处的味道——酱瓜子 | 宁玮 主播 | 巍子

    长风文艺 ▼点击收听▼   我的母亲,不是大家闺秀,只能算作小家碧玉吧! 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她居然也读到了高小毕业,能看报,能算账,实属不易. 从我记事起,她就一天到晚没日没夜地操劳,为家庭操劳, ...

  • 【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记忆深处的月夜/陈艳玲

    窗外,皎洁的月光透过贴着窗花的窗户洒在坐在缝纫机前忙碌的母亲身上,母亲看起来那么慈祥,那么温柔.忙碌了一天的父亲坐在床边,一手拎着装小熊饼干的袋子喂我吃饼干,一手抱着我,问我:"以后还端锅不 ...

  • 【依依琴行杯散文大赛】安俊梅丨记忆深处的洋槐花

    作家新干线 zuojiaxinganxian  作者简介 安俊梅:山西盂县人,阳泉市作协会员,退休教师.喜欢在文字中旅行,找寻心灵的依赖.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 记忆深处的洋槐花 安俊梅 人们 ...

  • 【大荔文学·散文·李冬花】记忆深处的乡村鸡鸣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121 记忆深处的乡村鸡鸣 原创/李冬花 "鸡鸣桑树颠",这是古诗中的乡村之景.每当吟诵起这一古诗,我的耳畔就回响起那"喔喔 ...

  • 【望安山文学】邢小锋||记忆深处(散文朗诵)

    记忆深处 作者:邢小锋 主播:方育超     主编:非    鱼 记忆深处,梦如浮云.那年那事在记忆深处浮动,回头,只是想看看自己走了多远,而不是留恋,不是自嗨自夸,也不是想要打动谁,只想打动我自己. ...

  • 彭尊创【散文】在记忆深处的角落里拾荒

    美             文             品             读             在记忆深处的角落里拾荒 文//彭尊创(湖北巴东) 挂断电话,已是晚高峰.辗转到高速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