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涧村马涧集镇瀫北重镇

马涧村马涧集镇瀫北重镇

马涧镇马涧村,由原来的马涧一村、马涧二村、马涧三村、马涧四村与马涧五村5个行政村组成。

原马涧一村行政村位于马涧镇政府驻地东南500米。村民委员会驻马涧一村得名,因马涧分设5个村委会,按序数命名。地属丘陵。区域面积为2.1平方公里。耕地386亩,山地1328亩,养殖水面70亩。辖湖里畈、后王、东山畈3个自然村和马涧一部分,6个村民小组,190户,622人。村民以种植业为主,村民大多以手工业为业。杨梅为特色产品。

马涧(马涧一村部分),村民委员会驻地。有20户,70人,耕地42亩。

湖里畈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南800米。据清光绪《兰溪县志》载,村民湖里畈。有村民小组4个,100户,400人。

后王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南600米。60户,200人,耕地132亩。

东山畈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1200米。有30户,96人,耕地57亩。

原马涧二村行政村位于马涧镇政府驻地南500米。村民委员会驻马涧二村,因马涧分设5个村委会,按序数命名。辖马涧自然村一部分。地属丘陵。区域面积为0.74平方公里。耕地464亩,山地306亩。5个村民小组,220户,741人。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水果、茶叶。

原马涧三村行政村位于马涧镇政府驻地800米。村民委员会驻马涧,因马涧分设5个村委会,按序数命名。地属丘陵。区域面积为2平方公里。耕地320亩,山地830亩。辖大干塘、牛母山2个自然村和石渠一部分,5个村民小组,210户,658人。村民以农业为主,兼种水果、茶叶。村中有古戏台、贞节牌楼等文化古迹。

马涧(马涧三村部分),村民委员会驻地。174户,524人,耕地310亩。

大干塘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西600米。村以塘得名。有村民小组1个,25户,92人,耕地5亩。

牛母山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西500米。村以山得名。村民小组属大干塘自然村。11户,32人,耕地5亩。

原马涧四村行政村位于马涧镇政府驻地西500米。村民委员会驻马涧四村得名,因马涧分设5个村委会,按序数命名。地属丘陵。区域面积为0.5平方公里。耕地452亩,山地860亩。辖包苛塘、矮山头2个自然村和马涧一部分,6个村民小组,280户,988人。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杨梅为其特产。村中有古洞门、旌节牌楼等文化古迹。

马涧(马涧四村部分),村民委员会驻地。240户,828人,耕地372亩。

包苛塘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西300米。村以水塘得名。有村民小组1个,30户,120人,耕地60亩。

矮山头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西400米。村以山得名。10户,40人,耕地20亩。

原马涧五村行政村位于马涧镇政府驻地西南面300米。村民委员会驻马涧五村得名,因马涧分设5个村委会,按序数命名。地属丘陵。区域面积为0.94平方公里。耕地440亩,山地820亩。辖新农村和马涧自然村一部分,6个村民小组,200户,688人。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杨梅、柑橘为其特产。

马涧(马涧五村部分),村民委员会驻地。140户,488人,耕地300亩。

新农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北50米。原为溪滩地,1992年新建。有村民小组2个,60户,200人,耕地140亩。

马涧有骥溪发源于大盘山,流经大塘,贯通马涧集镇至后潘村,与梅溪汇合入兰江。骥即千里马,溪为涧也,故名马涧。

马涧远在公元前23年东汉时期便有人居住,自唐咸亨五年置县以来便有街市,历来为瀫北重镇。民国初年竹筏沿骥溪至洲上,与兰江相连,临近四乡土特产在此集散,商业繁盛。民国设马涧区署,街市日渐繁荣。解放后一直是区政府驻地。1985年11月改为建制镇,现为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查得马涧镇马二村宗谱,该宗谱名为《高峰麻氏宗谱》,主修:叶钧基。版本为民国己丑年(1925年)木活字本。本谱为第七次修,世系修录至第二十三世,排行字为显。共八卷,计八册,为线装本。卷一:新旧谱序、行传;卷二:世系图;卷三:行传(千字行至慈字行);卷四:行传(文字行);卷五:行传(盛字行);卷八:行传(世字行至显字行)。

始祖宋代麻志能,字周行,行光百九十六,卜居山罗垟。

始迁祖麻庆侑,字敷狩,行盛三百四十一,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从台州象山迁居兰溪马涧。

排行字母:千万甲良信 敏升连启永 蕃衍孝悌慈 文章光盛世 爵禄显明时 富贵从修德 荣华必正伦 仁义廉刚懋 毅勉乐亨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