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入门——教你3分钟看明白《易经》到底写的啥

我是风水师,和大家一块读《易经》。

前言

直到今天,很多人仍把《易经》当成迷信,对其进行“妖魔化”,认为只有牛顿的“三大定律”这样的才是科学。这是因为他们读不懂《易经》,甚至没读过《易经》。

接下来我将用最简洁直白的语言告诉你什么是《易经》,读完本文只要你不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漏网之鱼都能看懂《易经》到底讲了些什么。这是一篇扫盲文章,适合易学小白,已经登堂入室的高手可自动略过。

一、易经的成书历史

1、上古时期

伏羲根据当时的环境作先天八卦,神农作《连山易》,黄帝作《归葬易》(连山、归藏一说失传,一说融入五术之中)。

《易经·系辞》:“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2、西周时期

周文王作64卦,此八卦我们称之为“文王八卦”或后天八卦,周文王为64卦作卦辞,周公旦(文王之子)为64卦作爻辞。

3、春秋时期

孔子为《周易》作《易传》(又称“十翼”)。

《汉书-艺文志》说:'人比三贤,天下三世'。三贤是指伏羲、文王及其诸子、孔子。从以上三个阶段可以看出,《易经》不是一个人一次写成的,至少历经两三千年的时间。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周易》+《易传》。(注意:《易传》又叫“十翼”)

易经内容结构

二、《易经》的内容结构

上面我们已经说了《易经》=《周易》+《易传》。

孔子作《易传》之前的《周易》只有64卦及每卦的卦辞和爻辞。《易传》是孔子(也有人说是孔子弟子整理,原文中出现“子曰”)为《周易》写的“读后感”,原来的《周易》从一个纯粹占卜书籍因为孔子“十翼”的加入,插上了翅膀,成为了一个具有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著作,在汉代被尊为“五经之首”。

“十翼”包括《彖传》两篇、《象传》两篇、《系辞》两篇、《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一共十篇。

《彖传》(彖tuan四声,总结、小结的意思)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对卦辞的总结和爻辞的总结。

《象传》分为大象和小象,大象是对卦辞的解释,小象是对爻辞的解释。

《文言传》是对乾坤二卦的补充解释,而且只解释了乾坤二卦,其他62卦没有。

《系辞传》分为上下两部分,是对《周易》思想的整体阐述,包括对《易》起源的追溯,以及对《易》理论的深入探讨,可以说是孔子对《易》思想的升华,它是研究《易经》的人必读之作。

《说卦传》,'八卦'卦象的产生,以及八卦“象”的解读,也是对八卦的理解和八卦内涵的解读,可以说是第一部'卦象大全'。

《序卦传》是解释六十四卦的顺序排列,告诉人们为什么六十四卦为什么要按这个顺序排列。

《杂卦传》是对六十四卦含义的高度概括,揭示了每一卦的主要特征,如'乾刚柔坤,师忧比乐'等。

在现代书籍中后5篇独立成章,前5篇一般不单独成篇,而是直接放在64卦内容后。

三、《易经》的三大精髓——象、数、理

“象”

“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的基本构成是卦象,卦象是模拟外物的性象的。《易传·系辞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万事万物都是通过卦象和爻象来体现出来的。

“数”

数,是《周易》特有的符号和数量形式;《系辞上》“极数知来谓之占”;《说卦传》有“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体现出周易用数来理解和把握世界的特征。这个数是定数,是状态、是结果,是我们把握事物的依据。

“理”

理即对象数以哲学上的阐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从前圣人创作《周易》,目的在于顺应万物之性和宇宙法则,它是自然之理、事物之理、万物变化之理,也是长幼尊卑之理、刚柔相济之理、静动之理。

宋代以前的易学大家们对“象数”非常重视,看重卦象推演,被称之为“象数派”,宋代从邵雍朱熹开始则偏重对易经中卦爻辞中的“道理”进行解释,对通过“象数”占卜则视为小道,他们被称为“义理”派;类似华山派的“剑宗”与“气宗”,对于我们想在易学上有所作为的,无论运用什么样的'卦',都不能离开'理'而只看'象','理'与'象'是一致的,不能忽视任何一面。

四、如何学习易经

要学习《易经》,首先你要确定你是一时好奇,心血来潮还是真下定决心要学习这门学问。要知道现在没有任何一件事情不付出就能得到回报,尤其是这门有着不低的门槛的学问。

1、先自学基础知识,将《易经》的大概内容,结构(动静、乘承比应、当位不当位等等),和64卦熟记。

2、上网看视频教学,曾仕强教授的书和视频都不错,多看看。

3、多实践,时不时起上一卦,在实践中摸索,积累成长。

4、手头宽裕的,找个师父教,这是进步最快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