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风、白毛糊糊、莲针墩【七】
〓 第 1551 期 〓
作者|高存刚 编辑|王成海
夏天到来暖洋洋
校园活动多选项
手谈石子勤动脑
四肢叫劲体格壮
节日登山捉“特务”
雨后戏水铁路旁
大黄风、白毛糊糊、莲针墩之七
夏日到来天气转暖,教室门窗洞开。老师授课宏亮的音域,抑扬顿挫的语速节奏,学生诵读课文稚嫩清脆的童声,萦绕在校园角角落落,荡溢出墙外街头,近传、远播、悠扬。课间、课外活动更加喧嚣、热闹、澎张,你喊我叫,呼应奔放,笑如潮水,歌似激浪。孩子们或承继先学或别出心裁创新,纷纷席地而坐,玩起手谈游戏、肢体交量。课间老师组织同学们做瞎子逮拐子的游戏。先让大家围成一个圈儿,再选两位同学进入圈内。给其中一个同学用红领巾蒙住双眼充当盲人,再将另一个同学的一只手和一只腿用绳索捆住视为瘸者,然后交给其一个哨子,让其边绕圈儿瘸行拐走,边吹响哨子。蒙眼人循声追踪,直至捉到扮拐人。被捉住者要唱支歌或做些滑稽出丑动作搞笑,以示认输。还有一种游戏叫划船赛,两个同学一组,坐于地上双腿相互穿插,彼此屁股压在对方脚上,上肢搂肩抱腰。可两组对决,也可多组参赛。在同一起划线上就位,老师设定距离,举起小红旗吹哨发出启划令。只见两两一组一起一伏前进,酷似颠簸在浪中的小船。参赛者还要边行进边唱歌:“划船哟,划船哟,划划!划船哟,划船哟,划划!划到大海了呀,笑哈哈呀,划划!”先划到终点压线者为优胜方。陈英等穿着花裙子的女孩子们划行起来,裙围摆动,恰似风鼓片片船帆,十分抢眼,招引众人驻足观赏,为之喝彩加油。
undefined
夏日校园玩类大致有:搁二、成三、打枪,点羊窝儿、弹蛋蛋、憋茅缸、凿油锅、拍三角儿、丁拐拐打钢,耍杏核、捺子子、狼吃羊......男生女生亲历亲为,就近取材撇棍棍、拣石子儿,因地制宜画线、抠框、剜坑、挖缽儿。点羊窝儿、弹蛋蛋、拍三角、捺子子等,许多文友已在其作品中有过介绍,在此就不予赘述重翻涩地。只叨啦几项他人没甚谈及的玩法吧。
搁二,即用石块或木头枝条等硬物在地面画刻成回字形框架,每人各持8个子儿,一人用小石头当子儿,另一人以木棍棍或瓦渣、碎玻璃当子儿,猜拳,决定放子先后。斜向放成挨住己方的两个子儿即为成二,也叫伴儿起,如果横线放成连三,即为成了三。成二后就地取土压住对方一个子儿,成了三就要压对方两个子儿。彼此要用子儿阻断对方成三搁二线路。8个子儿放完后,去除掉双方所压之子。然后轮替走子,只可走一步,阻拦对手伴儿起或成三,己方尽力放成,搁二有一方被拔除成孤子即投子认负。成三所不同的是,回字形再加一个边框,每人各持12个有区别的子儿安放。斜向或一条横线上所放三子相连即为成三,可压对方一子。放完子后,清除双方被压子儿。继续一替一步走子,堵截或成三,如有一方被拔除成两个子儿即是输家。输方要交付赢方玩资,不是纸三角就是杏核。打枪,先在地上画一长方形边框,框内等距离画两条平行的纵线和两条平行的横线,呈囲形。以大小石块为别,每人各在贴近己方佈下8子,猜拳定先后手。两子相连,形同炮兵支架,吃掉前面对方一子,直至吃到对手仅剩一枚时,并将其逼入死角围歼,方能算赢。玩资也是纸三角或杏核。憋茅缸,即画一长方形或正方形框架,连接对角线,将一个三角区指定为茅缸,如?状。每人各佈两子,以大小石子区分,一替一步的走,谁能把对方之子逼得跳茅缸,即为赢方。玩资同上。

狼吃羊,也是蒙古族常玩的一种游戏,称为鹿棋,虽叫法不同,但走法一样。先在地上画好棋盘。共有两只狼,用大点儿的石块充当,二十四只羊则以小石头代替。两只狼分放在棋盘画好的脖子处,暂时先将八只羊摆放棋盘内圈的八个点上。每人只能走一步,狼方先走,狼的前面有一只羊,另一端为空格时,狼就可跳过这只羊,视为将其吃掉,狼每吃掉一只羊,羊方就再续一只羊去堵狼的出路,如果狼的前方有两只羊挨着,其出路即被阻断不能越过。羊把狼围的没法走了,羊就赢了。但是狼把羊吃得堵不住了,狼就赢了。一般情况下,羊被吃掉七只以上,羊就围不住狼了。丁拐拐打缸,参赛人数三到五人不等。立一块半头砖,上面用石头压好参赛者押上的纸三角,每人一个,是为缸。然后在五、六米远处画一道杠,参赛者手拿砖头或称手的石块权当镖使,先将其掷向杠线,也叫遛个儿,谁掷出的飞镖距离杠线近,谁便是优先打缸者。打缸者第一步先从起点扔出飞镖,接着单腿跳起,脚必须砸在飞镖上,踩不住也不能重踩,而被视为动作不到位,依次由后面的人重复程序。踏镖之后弯腰拣起镖,持镖继续单腿蹦跳,朝缸的方向丁蹦三步,期间不能双腿落地,否则违规出局。最后单腿立稳,将飞镖投向缸部,击倒即可赢取缸上纸三角,击不倒则由次席重复程序击打,直至将缸打倒。有时因距离较远,三、四个人也不能圆满完成动作。
undefined
凿油锅,先掏挖一个圆坑,参赛者多得话,要把坑挖的大些。距离五、六米处划道横线,参赛者把同样数量的杏核或纸三角投入坑内,然后遛个儿,定先后。有靶头瞄得准者,站在杠线上掷钢(扁平的石块或扁圆的铁块),一下子即可把油锅里的杏核或纸三角凿出一部分。一般情况是先将钢掷近油锅,第二轮再往出凿锅内杏核或纸三角,凿出多少算赢多少。如将钢误跌油锅,锅里有多少杏核或纸三角再往里添续多少。参赛者轮番砸凿,直至锅空,再垫玩资重掷接凿。耍杏核是土开后和封冻前小学校园里男孩子们最常见的玩法。主要有:掷红黑豹,找六颗又圆又大的杏核儿,将一面用蓝墨水晶,一面用红墨水晶染好。(红、蓝墨水晶是当时老师、学生们批改、书写作业时所用之物。固体墨水晶呈坨状,象药片,将其放入瓶中兑水溶化,调到不洇纸张的浓度即可用沾水笔沾着使用。几分钱就能买到用锡纸包的一摞摞好几片固体墨水晶,一片可溶得优质墨水北京牌或鸵鸟牌的一小瓶那么多。)掷红黑豹十分象掷色子,参赛人可多可少,猜拳决定摇掷先后。掷出六个红面叫满天红,赢取每人六颗杏核。如全是蓝的称为黑豹,赢取每人五颗杏核。掷出三红三蓝,赢取每人三颗杏核。若掷出四红二蓝或是四蓝二红即赢取每人两颗杏核。要是掷为五红一蓝便叫黑眼儿,五蓝一红即是红眼儿,只能得到一枚杏核。依次轮番搖掷,因为用手扣着搖动,绝对看不到其中的颜色,不存在出老千,全凭碰运气,也算公允。耍杏核还有一种简单的玩法叫背杏核,可两人也可几人玩耍。以出玩资多寡定抓背先后顺序,多出者先背。抓起大家所出杏核向空中一抛,随即手心朝下,手背弓起接杏核,接住几颗算赢几颗。跌落在地上的,后继者拣拾到己手再行抛接,如此顺延直到背完,另出玩资进行下一盘交量。也有鬼灵精耍滑头的孩子约摸他人出玩资较多,便仅出一枚,以期本小能赢。确也有碰上过意外获取六、七枚好事的。杏核还有一种玩法权称其为攻守城池吧。分作守城者一人,攻城者若干人。

城市布局,城防设置应是依照古代城池的形制演化而来。守城者先画座城池(见上图示)。城墙为一正方形框架,连接对角线,分为1、2、3、4四个城区,代表集市、民居;周围用四条弧线圈定成一、二、三、四区域,代表护城河或防御壕沟;双眉毛线代表瓮城。具体玩法:攻城者们象整装待发的出征将士把一枚枚杏核置于瓮城内,由守城者先替代攻伐方派帅遣将分拨渐次发兵,用中指逐个弹远杏核。随后守城者威风八面、正襟危坐、严阵以待,时刻准备擒拿来犯之敌。攻城分为四步。第一步,攻城者象发起冲锋前吹响进攻号角一样,口中念叨:“一拉拉杆”剑拔弩张、引弓待发,将自己那枚杏核向城池方向驱弹。若弹劲过冲,弹出眉毛外(瓮城)或弹出城池,即被视作阵亡,守城者便将其收入囊中。余之三步皆循此制。第二步,攻城者发出:“二打探”的呼号,侦查靠近有利方位,保持把握恰当距离。第三步,攻城者虎视眈眈、跃跃欲试、挑衅叫阵、恐吓威慑,做着最后搏击的冲刺,嘶喊着:“三虎衅”。第四步,攻城者瞄准认定目标、膏腴之地,雄纠纠、气昂昂发出“四进阳高城”的最终吼声。有殉身护城河壕沟的,有牺牲在防御线上者(形同遭受机关暗算或是被飞矢箭簇射中)。跌入几号护城河或防线即向守城者交械杏核多少。攻城方攻陷城区,守城者就要依数赔付纳贡。攻城者得胜奏凯,乘胜追击,继续攻城掠地,缴获猎物。这项游戏,从山西省阳高县老家随父母迁来的田占、刘虎山最会玩儿。无论是守城还是攻城都是赢家。但他二人向来不过招。守城时,将攻城者的杏核弹出老远,攻城者往往不到城边就已交械。攻城时总能把握住距离,吃准劲道,瞄准目标,差不多回回弹进吃四区域。就没见过他俩有失手的时候。这大概与从小在此项游戏发祥地泡耍、磨练,久久为功,熟能生巧有关吧!
“六一”儿童节到了,土牧尔台苏义勒吉利小学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全校少先队员到学校东南方的四头山野游。并举办上山捉“特务”活动。大队长是一位上小学六年级的女生,系铁路子弟。个头不算高,梳两只小辮儿,胖乎乎的圆脸庞,炯炯有神的小眼睛,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给人十分深刻的印象。四头山前摆放着一个课桌,桌子上放着装有奖品的纸箱。女大队长端坐在桌后的凳子上,首先宣布了比赛规则及注意事项。山上的一些石块下面压着画有头像,写着“特务”字样的卡片,同学们听到出发令后上山寻找,即为捉“特务”。最大头目当数蒋介石。捉到“特务”者奖励学生用格儿尺、铅笔、作业本、象皮等,捉到蒋介石的,获奖最高。她还特别强调要互相关照,注意安全。开跋令由副大队长焦连敖吹响哨子发出。少先队员们呐喊着“冲啊!”潮水般向山头涌去。我们低年级的同学爬山速度慢,捉到的“特务”自然少之又少。刘瑞家在农村,认得长在石头缝中的酸窝窝,他领着我和梁有才、吴润生、孙金柱、崔玉明等几位同学遍山找酸窝窝吃。这酸窝窝形似宝塔,一墩墩、一层层象梳齿般排列,外圈儿灰绿色,往里呈柱状为粉红色,拔起咬嚼有股酸水入喉,落口稍微带甜,解渴润嗓,很对大部分孩子的口味。结果几人下山之时一个“特务”也没捉到,每人却收获半兜兜酸窝窝。

七月份快 放暑假时,土牧尔台地区的降雨期也到了。几场雷阵雨后,毗邻的商都县西井子公社山区洪水流泻至集二线102公里处大桥下的筑路遗坑,形成几片山洪淤滞区。最深处有一人深,浅处水可及腹。家住于家洼的赵秉武同学看到积水坑后,撺掇八班的同学去耍水水。星期日由大个子王金率领我们班家住土镇北头的武文山、司有贵、王之元和年级比我们低的四、五个同学及由我动员的粮食局家属院的拴兔、来喜、朝朝、玉堂等孩子,前呼后拥、浩浩荡荡沿铁路线直奔102公里处大桥之下的蓄水坑。不知谁说我老家是河北省的,肯定会凫水。我说不会,可是王金硬让我下水做示范。殊不知冀中位居华北大平原,沃野千里,平畴无边,本也没什么江河湖泊行洪蓄水。据姑父等老年人回忆,上辈先祖传言,自古以来,雨季到时大水漫灌,洪峰肆虐夺财索命。就连经世累代的古坟、墓碑也被夷平挪位。表弟耕种庄稼时曾翻出过几通清康熙、乾隆年间的墓碑。究其后人是躲灾逃难远遁,亦或漂抛尸骨填喂 鱼鳖 了呢?终不见有寻根修坟的志史记载。可见其时洪水之大危害之深。经洪历涝,几代州府县衙想方设法,绞尽脑汁,多处疏浚, 在总结经验吸取 教训的基础上集思广议,最终议定在每个村庄和旷野田间掘坑挖塘,蓄洪儲水,安澜保村稳人。于是便劳师动众,征用民夫,破土开工。后世沿用修缮形成了冀中鳞次栉比、星罗棋布的防洪设施。但这些大坑旱季干涸,雨季 满溢。六、七岁时我也曾跟随姑舅、两姨表哥们进坑下塘在水边捉过泥鳅、逮过青蛙。至于游冰,连个狗刨刨也没学过。而且爷爷、母亲逢知我下坑戏水,总要责骂打屁股。光屁股下水后,经太阳一晒,手指甲在身上随处一划便现出一道白痕,哄骗是过不了关的。在王金的再三怂恿下,我很不情愿地扑进水中,噗嗵两声便喝了一口臭水,着急忙荒露头站起身来,双手抹去脸上和眯眼的浑水,抱怨王金:“紧说不会浮水,非让下来,看我喝饱臭水了,你就高兴啦!”王金哈哈大笑:“原来河北侉侉也是只旱鸭子。”于是孩子们也没什么标准可追求了,便纷纷跳入水中胡乱扑腾起来,洗去了身上污垢,也算是尽兴吧。【未完待续】
喜欢本文就在最后右下角点个“在看”让更多朋友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