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道32】歙县贤源岭古道(下):古徽南下一“鸟道”
徽州地处万山之中,古时道路多为羊肠小道,明万历《歙志》记载:古道出入谷间,无跬步夷旷,险绝处高则架木为栈,低则垒石为塘(路),因其与兽蹄鸟迹相交,故称为鸟道。明弘治《徽州府志》记载:自睦州青溪县界至歙州,路皆鸟道萦纡。
此处所称青溪县界至歙州的“鸟道”即为贤源岭古道。
【续】我们在路亭门口小憩后继续前行,过垭口沿南坡下行。
下坡的路比较平缓,或是刚才一路攀高,来不及欣赏身边的风景,此刻才发现整片山野已层林尽染,铺天盖地的秋色充斥着整个视野。
我一直认为徽州的秋色是一种独有的风景,是特有的地理环境,特定的植物种类,特殊的日夜温差造就的。她的美不是“层林尽染”几句苍白的文字可以描述的,荒山野岭中的一丛灌木,就能点亮蓝天下一片绚丽的色彩,房前屋后的一树灯笼柿,就把黑白徽州点缀得让人心动不已。
还有哪个季节的色彩能够将徽州山村的宁静描绘得如此淋漓尽致呢?我每次行走在斑斓的山野中,暖秋的色彩总在不经意间出现在眼前,总会激发我内心的一份感慨:
徽州的秋,是上苍的赏赐!
从贤源岭到贤源村不足一公里,我们穿行在丛林中,薄薄的秋雾与姗姗来迟的阳光在树叶间的缝隙里缠绵着,一条细细的光束跳动在猩红的枫叶上,像一面红色的镜子,折射出晶莹的光亮,忽而又被瞬间而来的一丝微风吹跑了,像一个调皮妩媚的小精灵,挑逗着路人荡漾的心襟。招人欢喜的还有那些挂在藤蔓上的猕猴桃、树丛中红透了的山楂,以及路边那些不知名的红果子、黄果子,玛瑙似的……
贤源村位于贤源岭下,海拔近700米,村庄屋舍沿一条清澈的小溪排列着,并向两边的山坡层叠而上。黄色的土楼与粉白的现代楼房挤在一起,村庄中青石台阶与水泥路面交织着,古石桥边那棵枯树新枝的千年红豆杉与树底下的山花相看两不厌,还有闲坐老屋前、古道边的几位老人,他们或许正在闲聊着这条古官道上曾经发生的故事……
徽州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即使这天高皇帝远的小山村也蕴藏着浓浓的文化味道,古道起点的“皋径”,“皋”通“高”,指水边高地,意为傍水而行的道路,以此作为一个山村的名字,确有一种高深莫测的味道。“贤源”二字本身就散发着传统文化的气息,还有5里路外的长标村,史上竟出过一个进士,那座“进士第”就足以标榜这个山村的文化底蕴。
从贤源村到长标村的路宽阔平整,如古人所称的“鸟道”至少也是“鸵鸟”道。当然,“鸟道”仅是山道险峻的揶揄而已,贤源村在行政上隶属于长标,公路开通前,这条山道是贤源人出入的主要通道,即使现在,乘坐公共交通者,也还只能到达长标,然后步行翻越长标岭至贤源。因常有行人,这条横穿山腰的路整洁规整,我们轻松舒坦行走二十多分钟,即到达长标岭。
和其它古道垭口上的建筑不同的是,长标岭头建有一道拱门,高约3米,宽约1.5米,深近3米,由凿磨平整的块石垒砌而成,门楼转接成拱形,拱顶裸露在外,未加建任何建筑。这道拱门既非残留的古城门,也非路亭过道,而是一处独立完整的古建筑,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
建造此门用意何在?
一位当地人告诉我们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
拱门斜对面一片重叠排列在山腰上房屋就是长标村,村庄四面环山,唯东南方向有一峡谷豁口,古人认为此为“白虎口”,即“风水”所说的“犯白虎煞”。白虎煞为凶煞,轻者破财,重者血光之灾,这是一个村庄不能承受之重。古人在这正对“白虎口”的方向建造此“门”,实为“青龙洞”,以破解此“凶煞”。长标这个偏居深山的小村,数百年人丁兴旺,文风昌盛,难道就是这道拱门的造化?
在古徽州,不管是村庄布局,还是建屋造房,都很讲究风水。我对此毫无研究,只知每次走进一个视野阔达、阳光充足、溪水潺潺的村庄,都有一种让人神清气爽的感觉,这种自然气流与山势走向结合,让人感到身体通泰的人居环境,或许就是古人所追求的“风水”吧?
过了“青龙洞”,前行十多米是一座路亭。路亭位于峭壁之上,下行这段陡坡的古道成了我们今天行程中最养眼的一段。因为山坡的断崖式下降,这条近两米宽的石阶路面在这里绕了两个精美的流线型弯道,将徽州古道的磅礴和柔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遗憾的是这段古道不足百米,其后一直到村庄,全部是用水泥浇筑的台阶。水泥台阶平实规整,却少了青石的韵味,也湮没了历史的沧桑,我不禁要问:
这样的水泥路面能够百年不损、千年不毁吗?
也许数十年后,这些扛不住风霜雨雪侵蚀的水泥,早晚会在岁月的年轮中飞灰湮灭,被它覆盖着的青石路面也终将会重见天日。
沿这段水泥台阶下行不到十分钟,即抵达目的地长标村。我在村中转了一圈,未见“进士第”,问询村民得知,古宅常年失修,濒临倒塌,终在建造小学时拆除了。
在这地无三尺平的山腰上,一座进士第让位给孩子们读书,也算是找到了归属,但在我心中还是产生了那么一股如鲠在喉的酸楚。
在村中,我们还找了几位老人,想了解这条“鸟道”的修建历史,均无所获。返程时,从贤源村一位老人口中得知,在贤源岭的山腰上有座塌落的路亭,内有一石碑,详细刻录了这条古道的捐输善主。
返程时,我们找到了这座古亭废墟,却未见石碑,终未获知这条古道的生辰八字。
在这座曾经记载着古道历史的路亭遗址前,我静默了片刻。
一个“停”字瞬间在我的脑海中跳了出来——“亻”在“亭”边,不就能“停”下来歇一歇了吗?如今梁塌瓦落,“亭”倒了,“亻”就停不下来,被飞速前进的现代生活追赶着,为名为利为了那些周而复始的事务而不停地向前奔跑着……
今天,我们逃离喧嚣,在繁忙中挤出一丝闲暇,将疲惫的身体塞进徽州的金秋里,让心沉浸在暖融融的色彩中,不就是在自己心中搭建一座路亭吗?一座能够让我们身心暂时停下来、歇一歇的路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