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相貌举止惹争议,医生解析,有可能天才都这样
左手提着馒头,右手拿着瓶装水,其貌不扬,连话都说不利索的这个人,没错,就是北京大学的教授韦东奕。
关于韦神的传说,我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平台上铺天盖地哪里都是,感兴趣的小盆友自行搜索。
那我作为一个医生,现在要跟你讨论的是--他正不正常?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不看头衔只看视频,很多人可能多少都觉得,这孩子肯定有点毛病。
看完头衔再看视频,很多人都觉得,哇塞,到底是自己肤浅了。当天才的智商碾压了我们一众凡人的时候,要他情商又有何用?
那除了低社交能力,韦神让一众凡人乍舌的,还有他异于常人的外表。
我仔细端详了端详,发现好多“天才”都如韦神一般,有着一双眯眯眼。
于是我擅作主张,给韦神美了美颜。
喏,是不是瞬间酷帅吊炸天了?
那不管是书呆子也好,还是大家口中所谓的天才也好,怎么都是这个浓眉小眼呢?是天才大多这副模样,还是寒窗苦读,毁了一双美眸?
不可否认的是,眼睛的大小绝大多数原因还是来自遗传。
大眼睛相对小眼睛是显性遗传,父母一方是大眼睛,那么生大眼睛孩子的可能性就会大一些。
还有双眼皮、长睫毛也都是显性遗传。如果父母都是单眼皮,那孩子十有八九也是单眼皮。
那么相信大家还心存疑虑的,就是孩子长期苦读,甚至造成近视散光以后,是否会导致眼睛的变形呢?
事实上,近视眼并不会让眼睛变小,但是近视眼本身属于眼睛的变形。由于不良的用眼习惯可能会让眼睛出现周围凹陷,眼球突出,白眼球变多,黑眼球变小的情况。那么从外观上去看,“书呆子”的孩子,眼球多少异于常人。
所以,想让孩子有一双明亮的双眸,不仅要在选孩子他爹的时候下功夫,还要在孩子日常的学习习惯上加以纠正。
除了一双聚光小眼,还有让大家备受瞩目的就是韦神飘逸的发型。
不过韦神的发型我觉得还不至于上纲上线,倒是另一天才的发型,我估计大家多少都印象深刻。
那就是爱因斯坦。
无论何时都以一头乱发示人,根根直立,看上去还毫无光泽。难道天才都不梳头的么?
想必大家并不知道,不是老爱他不想梳,是他压根就梳不开!
因为他的这种标志性的头发其实是一种很罕见的疾病。
有多罕见呢?罕见到全球可能只有100个人才有。
那就是--蓬发综合症(Uncombable Hair Syndrome),又叫“难梳头发综合征”。顾名思义,这类患者的头发特别容易干燥、而且卷曲,超难打理。另外头发的颜色大多数为浅色。通常在婴儿期就会出现,长大后反而可能会好一点。
想必金毛狮王谢老师,指定也有点这个毛病。
那么再回到令大家乍舌的那个视频上,细心的朋友可能也发现了,短短20秒的采访视频,韦神不是在搓瓶盖,就是在揉塑料袋。
很多人会说,啥也不是,韦神面对镜头紧张了。
但我不这么认为,作为北京大学的教授,这些理论上都是小场面了。
那是不是天才都会有一些不自主的小动作呢?
我上高中的时候,我的同桌就被我称之为天才,数学150分满分,她考149那都是粗心了。但是我发现她在学习的时候总是不经意间有很多小动作,比如说听课的时候喜欢重复一个折纸的动作,做题的时候左手总是在不停的刷瓶盖。
看似多动症一般,但是学习的效率却十分的高。
事实上,这类孩子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动觉专注力”优先类型。他们总是习惯性地依靠身体的运动来帮助自己进行专注力的聚集。
就拿背英语这件事来说,有的孩子并不喜欢大声的念出声来,但是有的孩子觉得只有大声的念出来才更有利于背诵。而对于动觉专注力强的孩子,还有可能要一边背一边不停的走动,才能更好地加深记忆。
再来回归到韦神的打扮,发型一般,穿着一般。走在人堆里,打死你也猜不到这是一位北大的教授。
然而并非韦神一人如此。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那位“布鞋院士”李小文么?曾一度被网友称之为“扫地僧”。
还有14岁就上北大,当了一辈子讲师的哈理工老师王晓琮等等。
这些大神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十分低调并且生活朴素。当一个人的内心足够充盈时,他们反而对物质的要求就会很低。
无暇顾及,也不屑顾及。
所以拿外貌来评价这类人才,怕不是侮辱了别人,也贬低了自己。
相关报道
最近,北大的天才学神韦东奕的一则采访视频火了。
他衣着简单朴素、头发略显得凌乱,看起来有点不修边幅,手里拿着一瓶矿泉水还有几个馒头就接受了采访。
而在这质朴的形象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数学界几乎封神的天才。
原来,他叫韦东奕,从小就热爱数学,更是痴迷于研究数学,高中被保送至北京大学 ,还是第49届、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满分、金牌第一名。
如今更是成为北京大学助理教授。
在采访中,他非常轻描淡写地介绍自己:
“我是北京大学2010级本科生,2014级研究生。” “反正现在是老师,现在是北大的老师。” “我就是对数学比较感兴趣,也是通过数学竞赛保送。” “参加过高中数学联赛,是山东省第一名,然后拿了数学奥林匹克金牌,最后保送北大。”
当记者让他对快要高考的学子说句话时,他略显赧然地说,“加油,欢迎来到北京大学,我也不会说别的了。”
很多网友都称赞他不愧是超脱外物的“韦神”,还有人说他是“北大扫地僧”,是天才级别的存在。
当然,也有少数网友觉得韦东奕看着其貌不扬,开始质疑他的自理能力,觉得他很可能找不到女朋友。
甚至还有网友说,哪怕韦东奕是个数学天才,自己也不愿意把女儿嫁给他。
拜托,韦东奕有说过要娶你女儿吗?
这话把众多网友都气笑了,不免开始担心网上的纷纷扰扰是否会影响到韦东奕。
不过,纵观韦东奕的成长经历,天才如他,多年来心无旁骛地研究自己心爱的数学,自然不会把网上的质疑和酸言酸语放在心上了。
天才的养成往往离不开父母的熏陶。
1991年,韦东奕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山东建筑大学的老师。
而他的父亲韦忠礼更是一个数学界的大师。
父亲曾是山东建筑大学理学院副院长,还曾兼任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数学会理事,发表过SCI二十余篇,国家级核心论文五十余篇,研究成果均是国际先进水平,科研能力杠杠的!
都说虎父无犬子,有着这样的家学渊源,韦东奕从小就受到了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
而父亲作为数学教授,更是能带给韦东奕更好的数学启蒙。
小小年纪的韦东奕便在父亲的带领下,接触到了大量的数学藏书。
上小学时,韦东奕爱上了《华罗庚数学学校》系列书籍,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韦东奕说,其实,这本书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书中都是难度很大的数学题。
但是,他却从解出第一道数学题开始,收获了从未体会到的乐趣。
家中的数学书他都触手可及,无论是浅显的还是有难度的,他都能从中找乐子。
根据澎拜新闻的报道,韦忠礼的同事提到说,“韦东奕之所以痴迷于数学,与其父亲有很大关系。”
有时候他们父子俩没事干了,就会打趣说,'来,我们做道数学题'。
做出了这道数学题,快乐!
在这样日积月累的数学家学熏陶中,一个数学天才慢慢成长起来了。
韦东奕14岁时,他的老师张永华发现了他异于常人的天赋,于是让他进入山师附中奥数队接受训练。
15岁时,他免试直接升入山师附中。
从这时起,韦东奕就一步步展现出自己惊人的实力。
同在集训队里的队友就对韦东奕的实力赞不绝口:
“那时集训队一共要经历八场大考,每次考四个小时,解三道题,半个月下来一共要与二十四道题厮杀博弈。那时我常在四个小时内只完成两道甚至一道,依然不惭愧。“
那韦东奕呢?
“他创造了24道题完成23道半的记录!连国家队最厉害的教练都叹为观止。”
考场如战场,韦东奕在考场所向披靡,而他的解题速度也让人望尘莫及。
常常在考试仅开始一个多小时,他就把三道题做完了。
更令人惊叹的是,做完题目的韦东奕会进入到只属于自己的“平行世界”,用手臂和两只笔模拟出自己心中的曲线和高维空间。
据说,韦东奕很多解题方法都是自创的,往往比标准解答更简洁,甚至还为誉为“韦方法”,让人领略到了不一样的数学魅力。
2008年,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竞赛上,比赛时长为2天,来自世界各国的500多名选手需要在每天4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完成3道大题。
而韦东奕因6道大题全对,拿到了满分金牌!
当时,难度最大的是道平面几何题,据传当年国家队副领队用时3小时才解出来,而韦东奕竟然用纯代数的方法,只用2个小时就解了出来。
另一个北大学霸韩京俊说,“那年全世界仅三个满分,韦神一出世即站上了世界之巅。”
后来,他在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大赛上(IMO)又拿了满分金牌,轰动一时。
不久后,韦东奕成功保送到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再次书写了自己的传奇。
2012年,他拿下了国内水平最高、难度最大的数学竞赛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的代数与数论金奖、应用与计算数学金奖、概率统计铜奖以及个人全能银奖。
2013年,大三的韦东奕就更了不得了。
他代表北大参加了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在比赛中,他所带团队与清华大学对战,一人就斩获6块金牌。
一举囊括了“分析、几何、概率、应用和个人全能”五项金奖,加上大二拿的代数金奖,可以说拿到了丘赛的大满贯了,成为了丘赛史无前例的传奇天才!
他还凭借实力碾压了清华。
北大的同学们都忍不住夸赞说:“韦教主凭借一己之力就碾压了我们的主要对手清华和中国科大。”
经此一役,韦东奕“封神”了,北大的同学纷纷称他为“韦神”、“韦教主”来表达敬仰之情。
据传,因为韦东奕的惊人天赋和优秀表现,早早就有不少诸如哈佛、麻省理工等国外名校对他抛出了橄榄枝,希望他能选择出国深造。
还为他开除免试英语的条件,可见是对韦东奕格外青睐了。
然而,韦东奕全都拒绝了,他选择继续留在北大读博。
不出国深造,韦东奕还能延续他的辉煌吗?
令人不得不服的是,在北大,韦东奕的传奇仍在继续,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大放异彩。
其中,他在二维不可压缩欧拉方程的线性阻尼问题上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该成果已经被国际顶尖数学期刊Comm.Pure Appl.Math发表。
他与他人合作的论文“small gaps of GOE”在世界顶级数学期刊GAFA上发表。
韦东奕2014年在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2018在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这意味着,他只用了八年就完成了本硕博的全部课程。
现在他担任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并且已经完成了25篇学术论文,很多都已发表在国际一流期刊上。
纽约大学的林芳华教授曾说,“由于韦东奕动作太快,很快可以把别人文章方法和结果大大简化,所以有些大人物不敢轻易在文章发表前,提前放在网上。”
而至今在北大,还流传着不少关于北大扫地僧韦东奕的有趣传说。
比如韩京俊就在文章中提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据说大一刚开学不久,有一次习题课由韦神讲课,台下全部自习,因为完全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后来老师问,大家都应该听懂了吧? 数院学生答,“老师您还是再讲一遍吧。” 老师微微一笑,“不行,我也没听懂。”
他还提到另一个故事:
另据说有一学期,韦神担任某门课的助教,老师笑着向同学们介绍韦神: “这是你们这学期的助教,如果你们有不会的习题可以问我,如果我不会可以问助教,如果连助教都不会那估计就是题目错了。”
韦神的天才之处可见一斑了。
尽管一路行来,韦东奕的实力让他收获了诸多赞誉,但他从未因此骄傲自负,反而非常低调谦虚,还曾和韩京俊表示过自己几何很薄弱,还需要恶补。
在北大读书期间,韦东奕还说,尽管没有高考的压力了,但是自己的语文等科目还很弱,还要继续学习,需要补上落下的课。
韦东奕平时不善言辞,往往沉浸在自己的数学世界里,但他待人友好,也很愿意帮助同学答疑解惑。
也因为他心无旁骛,几乎把全部精心都投入到数学研究上,所以对吃食、着装打扮并不上心。
但如果因此就对这样一个天才冷嘲热讽,实在大可不必。
就像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被称为“怪人”,不通人情世故。
但他同时也是“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在不足3平米的破旧小屋,昏暗的小油灯下,他攻克了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举世震惊。
如今的韦东奕更是被老师评价为“天分和行为都颇似陈景润的数学才子”。
罗翔说过一句话,深感认同。
“一个知识越贫乏的人,越是拥有一种莫名奇怪的勇气和一种莫名奇怪的自豪感。 因为知识越贫乏,你所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你根本没有听过与此相对立的观点。”
所以,对于韦神的走红,我一点也不意外。
在一个充满物欲的社会中,越是能沉下心的人,越能往前迈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