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红色传承 | 建设新中国时期,协和病案中的红色印记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我们党的一百年
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
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
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
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
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
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
医院推出党史学习教育专栏
百年红色传承
与全体协和人一起
传承红色基因、感悟初心使命
坚定理想信念、迈上新的征程
第十六期让我们通过病案科主任王怡的讲述,回首建设新中国时期,协和病案中的红色印记。
抗美援朝志愿军的珍贵记忆
1950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悍然越过了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严重危害我国主权。1950年10月19日,我国应朝鲜政府请求,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揭开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序幕。
在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条件极为艰难的情况下,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付出了重大牺牲,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美援朝期间,协和人也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忘我的工作态度,投入到救治伤员、支援前线的工作中,在三方面作出了卓越成绩。一是219名医护人员报名参加志愿军手术队,其中吴英恺等17人前往战争前线。二是在院内开设250张病床,救治重症的志愿军伤员,1951年5月21日接受首批118名志愿军伤员的救治任务。协和还组建400余人的担架团和330余人的献血团,张鋆、张锡钧、胡正详等教授带头献血。三是参加细菌战的调查取证工作,在战争前线发现了美军使用细菌作为生物战的证据,参编《细菌战报告》,为世界反细菌战作出贡献。
协和的老病案室里至今仍保存着这样一份病历:1951年5月21日,毕某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七集团军(下文简称第27军)参谋,因“左小腿炸伤、开放性左胫骨粉碎骨折、左胫骨骨髓炎”由东卫第一陆军医院转入北京协和医院。
一份东卫第一陆军医院的病案详细记录了毕参谋从战场到医院的过程。“于4月23日(正是第五次战役的时期)在前线被弹片炸伤,左小腿胫骨外侧伤,当时流血很多,感到头昏,逐渐失掉知觉。醒后被卫生员包扎后,每日简单换药。曾服过四包磺胺,注射破伤风血清。5月16日归国到通化,无何处置。于5月18日转来本院,见到左小腿胫骨前外侧有6cm×6cm大的创面,肉芽良好,胫骨部另有约4cm×4cm的缺损,创内有脓汁流出,有碎骨片存在。”
▲毕参谋东卫第一陆军医院的病案记录单
毕参谋于5月21日转入北京协和医院,出院记录了毕参谋的诊疗过程:5月30日作死骨切除术及骨牵引,6月11日作植皮术,7月6日作交腿植皮术,7月27日作交腿植皮割开术,9月25日作植骨术,1952年1月24日作切开排脓,2月13日作创口二期缝合。经积极治疗后,毕参谋的骨折、创口均愈合,于1952年2月29日下午出院。
▲毕参谋在北京协和医院的出院记录节选
毕参谋住院284天,做了7次手术。在他病程记录、手术记录、会诊记录等各类文件中留下签名的医生有:孟继懋、王桂生、宋献文、邵令方、朱洪荫、谷铣之、刘洪基、吴蔚然、陈光昭、胡懋华、王褔权、谢少文、解毓章、刘玉清、朱贵卿、曹松年、张学德、李洪迥、张庆松、曾宪九、丘耀元、朱预、劳远琇、梁铭、梁栋、陈坤生、田博智、田瑞明、王德修、赵溥泉等,50多位大夫参与了救治。
毕参谋所在的第27军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十大“王牌军”之一,曾血战长津湖。毕参谋的病案也见证了人民志愿军舍身忘死、保家卫国的英雄气魄。而协和人日夜守护、精心施治、多团队会诊、多次手术,尽一切可能争取最少伤残、最多康复。这份拼尽全力的守护和担当,也将会被历史牢牢铭记。
护佑对印自卫反击战英雄
张国华将军(1914年—1972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1950年,张国华将军奉命率军进入西藏。彼时,进入西藏还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只有马帮走出的羊肠小道。张国华将军率领军队爬雪山,趟冰河,攀悬崖,一步一步进入拉萨。可以说,入藏之路是战士们用生命走出来的。进藏以后,张国华将军遵照中央指示,积极宣传我党政策,为西藏和平解放和生产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62年6月,印度不顾我国多次警告跨过边界线。党中央派出张国华将军担任前线总指挥,对印自卫反击战爆发。1962年10月,张国华将军指挥对印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战后,毛主席评价张国华:“你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你这一仗,至少可以保边境10年的安稳。”历史证明,张国华将军打的这一仗,边境安稳了50多年。张国华将军也一战成名,被誉为“喜马拉雅战神”。
但张国华将军长期奋战在西藏高原,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病历记载:张国华将军于1950年临危受命进藏,在甘孜晕倒,血压升高。此后多次住院,治疗高血压和心衰。1955年,张国华将军反复出现腹泻、纳差等情况,辗转西南地区和北京多家医院,均未能明确诊断。检验科吴青藜医师经过对粪便与十二指肠的细致分析,找到了蓝氏贾第鞭毛虫、粪似圆形线虫和溶组织阿米巴原虫三种寄生虫的幼虫或包囊,对因治疗后,张国华将军的病情好转。
▲张国华将军当时的检查单
张国华将军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5次,得到张孝骞、许英魁、王桂生、罗宗贤、张庆松、曾宪九、黄宛、张安、方圻、罗慰慈等协和名医的精心诊治。病历详细记载了张国华将军接受检查、治疗、会诊、查房的记录,表现出协和人竭尽全力救死扶伤、全心全意护佑英雄的精神风貌。
▲张国华将军数次就诊的病案记录
1964年,张孝骞、方圻组成的专家组对张国华将军进行会诊,一致认为他应避免再度前往高原。但张将军还是在西藏继续工作了三年。1972年,年仅58岁的张国华将军因为心脏病去世,周总理亲自去迎接他的骨灰。这是对张国华将军的尊重,更是对他舍生忘死坚守雪域高原的肯定。
“两弹一星”功臣的协和故事
姚桐斌是世界顶级的冶金学家,火箭材料及工艺技术专家、中国航天材料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
1958年,研制第一枚导弹的任务开始秘密进行,而研发导弹所需的航天材料任务则交付给了姚桐斌带领的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姚桐斌带领同事从零开始,日夜不停地工作、研究……忙碌至极的姚桐斌,无暇照顾即将临产的妻子彭洁清。而且姚桐斌的工作高度保密,他连办公室的电话都不曾告诉过妻子。
1960年的一个凌晨,天还没有亮,彭洁清忽然出现临产迹象。她一个人在家,急得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敲开对面邻居家的门。邻居帮忙找了一辆车,把彭洁清送到了北京协和医院。
6时,急诊接诊了没有家属陪伴的彭洁清,这时候她已经规律宫缩两小时了。在协和医护人员的暖心照护下,在黄荣丽等大夫的精心帮助下,彭洁清于11时顺利分娩,母女平安。
▲彭洁清的病案
病案的生命和意义
病案中的一笔一画都凝聚着临床医生无尽的智慧与心血,承载着医护团队日夜照护的辛勤与汗水,还有病案人日复一日的劳作与守护。
协和已经保存了400万册病案。这些病案记录着协和人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信念;记录着协和人的医者仁心,医者担当;记录着协和人敬佑生命、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
风雨百年,协和病案几度面临被焚烧、销毁的危险,数度腾挪搬迁,但协和病案人始终能从浩如烟海的病案室中找到一份份红色印记,成为还原历史、澄清史实的铁证,成为具有文物价值的珍贵史料,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正是得益于王贤星等老一辈病案专家建立起来的协和病案管理制度,在百年岁月中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历史价值。
文字/王怡
图片/病案科
编辑/干玎竹
主编/陈明雁
监制/吴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