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支撑起教育的灵魂
文丨月月 · 主播丨苏木
《周易》里有言:“文明以止,人文也。” 这是人类历史上“人文”一词的最早出处,见于《周易》“贲”卦的卦辞。哲学家成中英先生,更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定义为“内在的人文主义”。
可见,人文精神早已深深地植根于我们传统文化当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熠熠生辉。
遗憾的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常能听到“人文精神缺失”的叹息与无奈。周国平先生更是评价道:“当今教育的种种问题,实际上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
那么,为什么人文精神如此重要,它究竟包含哪些内容,我们又该如何重拾人文精神,这些问题都亟待我们深思和探讨。
01
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
周国平先生曾说,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而人文精神之花应该用三种教育来浇灌,即:生命教育、智力教育、灵魂教育。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教育的核心。
生命教育
人的一生,是一场生命的演绎过程。一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决定了他的生活方式,更决定了他的三观。
好的生命教育不仅能引导孩子尊重生命,更能让孩子们认识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美的杰作。尽管我们的种族、容貌不同,我们生活的国家、地区不同,但我们都因为成为“人”而无比自豪。这种对生命的敬畏感、自豪感,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
正是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把它搬上了课堂。比如,美国孩子会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医院,体验独特的“死亡情感教育课”,英国的幼儿园和小学往往把珍惜和爱护小动物作为切入口,教育孩子珍爱生命。
但在中国,生命教育始终缺乏。很多地方的生命教育都流于形式,甚至是完全缺失。而这种缺乏,带来的是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和自杀事件,带来的是孩子对生命的麻木。
网上有一句话说得真好:“最好的教育永远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爱温暖生命。唯有爱,不会辜负生命。”在校园里开展生命教育,把生命教育作为最基本的人生观教育,我们才能让孩子学会善待一切生命、热爱人生。
智力教育
在今天这个时代,人们对智育有着错误的理解,单纯地把它认为是知识的灌输。
但事实上,在今天,我们的时代已经成了知识贬值的时代。一方面,知识、技术越来越大众化,国内外差距不断减少;另一方面,互联网正快速发展,即便我们的头脑里能记住再多的知识,也多不过百度和搜狗。
就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信息不是知识。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无法打开'应该是什么’的大门。”
因此,我认为真正的智力教育应该是提高人的智识。而所谓智识,是一种统领知识的智慧。它要求我们要能将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形成能够正确理解、判断各种复杂事物,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基本关系的能力。
我们的智力教育所达到的目的,不能局限于孩子能背多少公式和单词,而在于孩子能形成获得将各个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的“智”,从而达到卓越之“识”。
灵魂教育
在传统教育体系下,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教会孩子考试升学,塑造“人的灵魂”的作用被长期忽视了。
那么什么是塑造人的灵魂的教育呢?
鲁迅先生曾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
文艺教育所带来的美育,是塑造灵魂教育的有效途径。
但今天的家长似乎又陷入了另一个误区,认为文艺教育其实就是学画画、学钢琴,于是把美育又变成了另一场比赛、考级、表演的比拼。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美育最大的作用,是要教育人们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是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是要照亮人性、照亮人生,是要给予孩子美好世界和美好生活的价值导向。
蔡元培曾说:“美育者,与智育相辅相成,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柏拉图也曾说:“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真善美本是一体,好的美育就如同种下一粒美的种子,将帮助孩子收获美的心灵。
02
失落的“人文教育”
遗憾的是,现如今的教育很多都缺少了人文教育。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重科学,轻人文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今天的时代在教育方面更加重科学、轻人文。从某种角度来看,人文教育确实不像科学教育能够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因而也更容易被忽略。
今年新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采取了“3+1+2”选科模式,从报考专业的角度看,科目物理和历史的差别相当大。高考选考了物理,就可报考97.1%的专业。
因此,很多家长和孩子越来越注重理科的学习,而对于能够培养孩子人文精神的历史、地理、哲学等学科却不甚重视,这一教育观念的偏差是人文教育缺失的一大原因。
重知识,轻智识
今天的教育依然停留在知识传授的阶段,许多教师依然沿用“满堂灌”、“题海战术”之类的教学方法,不少家长为了孩子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赢在起跑线上,便在孩子幼儿园阶段开始读英语、学汉字、背唐诗。孩子们为了得高分,盲目地死记硬背,把自己埋进题目当中。
然而,这种重知识却轻智识的教育思路,让孩子得不到真正人文教育。孩子们无法提高独立、辩证的思考能力,他们的心智实际上也得不到真正的成长。
重功利,轻美育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育变得越来越功利。在多年的任教过程中,学生问我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知识点要不要考。”不考就等于不听,甚至还会认为老师在浪费他们宝贵的备考时间。
“功利”的教育观让老师、家长、孩子轻视一切与考试无关的教育内容,无论是文艺教育还是生命教育,无论是德育教育还是灵魂教育,在考试面前统统靠边。在这样的教育大背景下,人文教育的缺失也是在意料之中。
03
让人文精神真正融入教育
那么,我们要如何做,才能让人文精神真正融入教育呢?
重视人文教育
我们必须认识到,当教育缺少了人文精神,孩子很可能会变成一个不懂得敬畏生命的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个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的人。而无论是哪一种,都必然被这个时代淘汰。
人性的本质是趋利避害的。只有我们认识到人文教育对孩子的作用,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去推广人文教育,而不是让人文教育流于形式、流于表面。
人文教育应该融入学科当中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认为真正的人文教育不应该只是一个口号,而应当融入各个学科当中。
比如在语文教育中,我们可以深层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像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以在其中加入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在赏析唐诗宋词时,可以引导学生对美的思考。在阅读经验作品时,我们可以利用作品解读的不确定性,激发孩子的独立理解、批判思考,从而与作者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除了文科教学,理科教学同样也可以融入人文精神。比如,数学的理性探索体现的是一种求真、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崇高精神境界。在理科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理性精神、怀疑与批判、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同样也是把握住了人文精神的思想精髓。
人文精神应当融入家庭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之外,人文精神也同样要融入家庭教育当中。家长应当摒弃过于功利的教育观念,从一切为了分数,转变为一切为了人。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既要重视孩子的学习,也要重视孩子做人。
其实,一个好的人文教育,最终还是要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如果身为父母的我们能够做一个“有心人”,那么生活里到处都是人文教育的绝佳教材。
家里养的植物、宠物死了,可以用来进行人文教育;和孩子共读一本绘本,可以用来进行人文教育;父母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孩子好的人格,是一种人文教育;父母营造健康快乐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个性与情感,也是一种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无处不在,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反而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04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就像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的那样: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今天这个科技快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必须意识到,技术是给我们的生命插上翅膀的。但如果生命本身能量不足,即便插上了翅膀,我们一样也飞不上蓝天。
可见,真正支撑起教育灵魂的是人文教育,是人文教育让我们知道生命的底色是什么。只有平衡好人文和技术的关系,以人文精神为底蕴,现代科技为手段,我们才能在这个人工智能的大时代里谋求更美好的未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