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搭便车现象合理吗——智猪博弈|20几岁必须要知道的经济学常识|20几岁必须要知道的经济学常识章...
心使然,不会坐而待之。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只想付出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回报,争着做那只坐享其成的小猪。在日常的人际关系中,有一些人会成为不劳而获的“小猪”,而又有另一些人充当了费力不讨好的“大猪”。
某大学公开招聘两名教授,一个是教会计学的,一个是教经济学的。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宁刚和苏鹏两位教授被录取。
但接下来问题出现了,会计学教授的工资是5000元/月,而经济学教授的工资是3500元/月。由于招聘的时候,没有说明谁教会计学,谁教经济学,所以两位入选的教授都想教会计学。两位教授具有相同的学历背景——会计学硕士,同时又都有经济学和会计学的教学经验,而且宁刚教授的会计学教学经验还更丰富一些。依一般人的想法,宁刚教授理所当然地会获得会计学教授职位。
但最后的结果却并非如此。因为苏鹏教授知道市场行情,且知道目前不可能有新的竞争者加入。因此,在与教务主任谈判时,极力否认有经济学的教学经验,甚至说如让他去讲授经济学会误人子弟,与其这样,自己宁可不要这份工作。而宁刚教授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一开始就和盘托出,自已在会计学和经济学上都有很丰富的教学经验。事情到此为止,我想每个人都看出了门道,学校不可能重新招聘,而两个教授也都不可能随便丢掉到手的美差。最终的结果就是苏鹏教授获得了高薪的会计学教授职位,而宁刚教授只好退而求其次,教授经济学。
在上例中,苏鹏就采取了小猪的策略,假装自己完全无法胜任经济学的教学工作,这样校方只能让他去教会计学。而宁刚在故事中则扮演了大猪的角色,给校方留下非常能干的印象,既能教会计学,又能教经济学,由于苏鹏成功的扮演了能力弱小的“小猪”,所以校方也只有委屈宁刚这头“大猪”了。
“大猪忙、小猪歇”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食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猪圈里还会出现同样的“大猪忙、小猪歇”的景象吗?
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将也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对于游戏规则的设计者来说,这个规则的成本也相当高。
方案三:移位但不改变食物投放量。由于食槽与踏板之间的距离缩短,去踩踏板的劳动量减少,大猪小猪都会争着去踩踏板。如果把踩踏板的次数增加,吃到的食物会更多,对食物的不懈追求,将驱动合作机制的形成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于游戏设计者,这是一个最好的方案。成本不变,但收获最大。
方案四:移位并减少食物投放量。食物只有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食槽与踏板之间的距离缩短。这种情况下,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虽然这种方案看起来比上一种,还要节省成本,但对猪们来说,就辛苦多了,踩一次吃得也不多,如果可以选择,猪们一定会跳槽到实行方案三的猪圈去。
“智猪博弈”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集体而言,搭便车不能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会出现,不劳而获,多劳而不多得的局面。公司的老板就也不能容许公司员工象小猪一样,拿了工资不出力,天天“搭便车”。而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公司的激励机制设置是否合适了。
所以,公司的激励制度设计,奖励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权,公司职员个个都成了百万富翁,成本高不说,员工的积极性并不一定很高。但是如果奖励力度很小,一度十分努力的大猪型员工也不会有动力那么卖力了。最好的激励机制应该是不改变资金的投放量,但奖励并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针对个人,消除了“搭便车”现象,能实现有效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