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要严己宽人,还是严人宽己呢?

01

诸葛亮如何严己严人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足智多谋,又不似周瑜那般多疑自傲,位极人臣却从不曾追求个人权势,一生清廉即可看出他对自己有极其严苛的要求。

而他在严己的同时,也对身边的人同样地严格。

诸葛亮命令马谡守街亭,马谡自认通晓兵法,不听属下王平劝嘱,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曹魏将军张郃闻讯后大喜,立即切断水源和粮道,纵火烧山,最后马谡失守街亭,诸葛亮退回汉中。诸葛亮素来严守军纪,即便对于马谡这样的爱将,仍然严格要求,将他处斩。

诸葛亮不仅杀马谡,在刘备死后八年,还将中都护李严废为平民,又将魏延处斩。诸葛亮在“严己”的同时“严人”。虽然是为军法所逼、形势所迫,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严苛要求无法为人才提供锻炼的机会,最终无法为蜀国留下真正的建设人才。

02

严己、严人、宽己、宽人如何做出平衡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的现实性就是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如何处理社会关系,如何处理这些关系与自己的关系,是我们需要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如何处理人的关系中,我们暂且将其分为严己、严人、宽人、宽人,这四者之间构成的矩阵是严己严人、严己宽人、宽己严人、宽己宽人。

其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最被推崇,这既是别人期望的,也是我们自身追求的理想状态。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却难以看到自己的缺点,容易高标准要求别人却无法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是严人宽己。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一旦严己就很难做到宽人,一个严己的人,通常都会同样地对人。

一个雷厉风行的领导无法接受部下拖拖拉拉做事,一位靠谱的人很难跟不靠谱的人交朋友。

所以,严己严人是我们人生中追求优秀看到的常态。

我们所要讨论的是如何在这四者中寻找到平衡点,也就是:既能严格要求自己,又能宽恕自己从而宽恕他人,在不控制他人的同时发现对方的闪光点,从而发挥他的特长。

03

平衡待人的处世方法

宋明理学家强调人在待人接物上的修养工夫,其中以提出“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的程灏最为典型,他与弟弟程颐被后人称为“二程”,“天理”二字最早就是由这两兄弟提出的。程灏践行着静坐冥想与读书养气的修养工夫,严格要求自己,但待人却又是一团和气,正如弟子们形容他:“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

这种精神面貌在他的诗句中亦可体现,他所作的《秋日》一诗被后世广为传诵: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意思是,闲时万事都是从容自如的,一觉醒来,东边的窗子早已被日头照得一片通红。静观万物都是生机勃勃的,人在其中自得其乐,四季的风光也如人之心境一般。

程灏能严格要求自己,从小诵读经典,10岁能写诗作赋,20余岁便中进士,官至太中大夫。在学问上自成一派,是“洛学”的创始人,是一代儒学大师,在当时就受到各地士人的尊崇。

他在严己的同时又能宽己宽人,否则就不会有“闲来无事”之从容,“接人浑是一团和气”的亲和。

04

思辨、思变、思便

在待人处事上如何更为圆融而非圆滑?在于要多思考。

如何权衡自己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在于懂得舍弃。

通过思考发现不足并不断完善自我,即是“思辨”;

在严己、宽己、严人、宽人之中懂得明辨取舍,即是“思变”;

能够更好地处理与人的关系才能获得自足的人生,即是“思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