阖闾墓内藏三千名剑,为何秦始皇、孙权都找不到?别忘了卧薪尝胆

吴王阖闾作为“春秋五霸”之一,身死之后的葬处也是扑朔迷离,但无论如何,”虎丘山“与”三千剑池“都是解密阖闾墓、绕不开的字眼,那么这两个地点之中,哪一个更靠谱些?关于吴王阖闾,葬于苏州城西北郊外虎丘的说法,历代均有传说。而埋葬地——“虎丘”的最初来源,我们可以从东汉《越绝书》中找到出处:“阖闾墓,在闾门外,名虎丘。下池广六十步,水深丈五尺。铜椁三重,坟池六尺。”不仅如此,还称武王阖闾墓中随葬有宝剑三千,包括著名的扁诸、鱼肠等名剑。而在其葬后三日,突然出现了一只白色的老虎,蹲踞于其上,故名“虎丘”!

到了唐代,秦始皇竟然也慕名而来,为了求得阖闾墓中收藏的宝剑,甚至还和盘踞守护的白虎来了个击剑运动,虽然宝剑还是没找到,但剑池之名却由此而来。《吴地记》:“秦始皇东巡,至虎丘,求吴王宝剑,其虎当坟而踞。始皇以剑击之,不及。误中于石,其虎西走二十五里,忽失……剑无复获,乃陷成池,故号”剑池“至此,我们从唐之前的文献中,只能得到一个吴王阖闾的大致埋葬地,即虎丘山。但山那么大,具体位置又在哪里?

所以,到了宋代,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了,因为大部分的文献记载中,都言之凿凿地说,吴王阖闾的墓就在虎丘山下的“剑池”之中。比如南宋范成大在《吴郡志》中写道:"吴王阖闾墓在虎丘剑池下“那么,吴王阖闾之墓,到底是藏在了虎丘山上,还是剑池之下?早晚两种不同文献记载,到底谁的可信度会更高一些?相比于葬在山中的作法,建在水池底部的想法虽然颇具传奇色彩,但也让人感到匪夷所思,毕竟但凡墓葬,高敞干燥之处为佳,吴王阖闾真的会在剑池下营建自己的墓室吗?

2008年夏天,苏州虎丘园林管理处把剑池的水抽干后清理淤泥,由此也显露了池底北部的洞穴,洞高约2.5米,宽不足1.5米,同时洞口还被六块条石分封堵了起来。这个发现,让人们兴奋了起来,难道传说是真的?

但冷静之余,联系到江南地区的传统墓葬形式,便排除了这种可能性。在春秋时代,吴越之地的墓葬主要有两种形制:一个是吴人的土墩墓;一个是越人的石室墓。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土墩墓主要分布在平坦的山岗坡地,一般多为平地掩埋;石室墓则分布在山顶,沿着山脊一字排开,墓内则用石块砌筑石室。

吴王阖闾会用哪一种?毕竟当时吴越地区的墓葬,已经开始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举个例子,吴王阖闾第八子的墓葬,叫做“繖(伞)墩,据《光绪江阴县志》载:“吴王子墓在周庄繖墩;《寰宇记》称'吴王第八子葬于此。’“他的墓葬就有吴、越两种葬俗兼备的特征:

比如墓葬方向为东西向,就是典型的吴人葬俗;但在土墩内部,却采用了石块砌筑墓室,又和越人的葬俗一致。所以,当吴王阖闾在剑池下的可能性排除之后,目光便只能投向山顶或山岗之上。虎丘山的顶部,有一个高约2米的平台,南北宽约50米,东西宽约80米,这是如今虎丘塔及其东边云岩寺遗址所在的平面。如果对照其他吴越地区的墓葬形式,阖闾墓埋在这里倒是有着极大的可能性。古人可能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比如在《太平寰宇记》就明确提到“今寺即阖闾墓”,《姑苏志》里也说“墓即虎丘寺法堂基”。

如果阖闾墓真的在这里,我们如今去做考古工作,还能见到传说中随葬的三千名剑吗?很大程度上要让人失望了。《汉书·刘向传》中曾言:“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阖闾在槜李之战中死于越人之手,临时让其子夫差勿忘父仇,而夫差也自此发愤图强,于两年后打败勾践,这才有了勾践的“卧薪尝胆”。

所以,当吴国灭亡之后,“犁庭扫穴”报复性发掘阖闾墓的事,勾践是一定会做的,难怪后来秦始皇和孙权在此怎么挖掘宝剑,都注定是一无所获。“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句话的背后,我们可以想象越王勾践蕴藏着如何炽烈的怒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