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让教育重拾叙事的魅力

文丨雪峰 · 主播丨涂山

何为叙事?简言之,就是讲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是一种叙事方式,而它的叙事结构源自人文精神。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知道,人文精神的本质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它不是一个终极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的呈现,在这个过程中,人文精神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精神魔力,赋予琐碎的生命现象以本真的姿态。

教育叙事就是要从“支离破碎”的教育现象中寻找一条生命意义的主线,如同把散作一盘的珠子串引起来。可见,人文精神本就是一种原初的生命叙事能力,而教育也在叙事的过程中找寻着生命的本真。

内观己心

人文精神是一种生命叙事,是人自我观照下的意识觉醒,是对人的生存境遇的一种诗性阐释。

它是一种人性的升华,从蒙昧的原初混沌中升腾起意识的光芒,从古代神话的叙事原型中,我们可以一探究竟,通过神话故事的魅力讴歌和赞颂人类精神成长的历史。

人文精神是哲学家列维·布留尔所阐述的“原始思维”,一种意象性思维,是对人的生存现象的整体把握,它区别于近代的科学分析性思维,是生命的自然叙事,是由内而外的自然表达,是生命现象的本真呈现。

叙事的本义是“活出自己”,这是一种生命的承诺,是把握自己命运的主体意识,是一种挣脱命运的桎梏彰显主体精神的自由宣示。人,既是自己生命的叙事者,也身临叙事的历史语境之中,承负起自己的责任,为生命不断创造叙事的空间,找寻意义,安顿心灵。

人文精神是教育的操守和灵魂,真正的教育是从生命的深处涌动流淌,生命本身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谜团”,也是一个拥有无穷生命故事的“智慧宝藏”。教育即唤醒,这种由内而外的引发,正是生命表达与叙事精神的彰显。直抵灵魂深处的教育都是一种叙事情境,通过娓娓道来的故事诉说着生命自身的真实与可敬。

古今中外,流传至今的教育智慧,无一不是通过一种叙事的语境依然启迪着当下的教育实践。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倡导一种“对话哲学”,通过“助产术”的诘问法,化释人类自我认知的迷障,师生之间徜徉在花园之中,通过对话演绎教育叙事。

春秋战国时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同样也是借助教育叙事,从日常生活中辩论发现“人之伦常”,儒家经典《论语》从开篇至结尾,无一不是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完成对人的“仁爱”教育。可见,教育天然具足叙事的能力,这也正是其人文精神的表现,体贴生命,始终把生命置于主体的位置之上。

外察世界

教育具有两种语境,分析性的和叙事性的。

前者承继于近现代科学思维范式,后者是人文精神的叙事传统。自笛卡尔向世人宣告:“我思故我在”,对整个世界的认知便落入一种主客二分的境地。这种科学分析式的思维路径无形之间渗透到教育领域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变成了一种单向性的灌输,学生不再处于一个主体性的位置上,而是一个单方面接受知识的“客体”,鲜活生动的“主体”被简单粗暴地化约为一个“客体符号”,成为一个知识的接受者,而非知识的创造者;隐退为一个知识的旁观者,而非知识的参与者。

教育本是一种生命叙事。回归生命的本真自然状态,意味着承认生命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教育不能搁置于科学范式之中,降格为一种枯燥乏味的讲理教育或说服教育,丧失了人性的饱满和人格的独立。当下的教育现状,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需要呼吁一种真正的叙事精神,让主体生命在故事的陶冶中立体、饱满而灵动。

启迪多元思维

教育中的叙事思维是一种“原始思维”,具有意象性、开放性和渗透性的特点。和传统理性逻辑思维相比,它更注重思维的直觉性和神秘性,是一种自然逻辑,或曰事物发展的本然之道。

教育叙事赋予人内心无限的想象空间和象征能力,是在接受现实有限性的基点之上的一次精神的腾跃。人是可教育的生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通过思考实现精神的飞跃。叙事思维整体捕捉当下的境况,可以说是一种现象学的方法,快速地直觉把握事物的本质。

教育叙事讲求一种“空性”,是一种“无中生有”的教育艺术,其实这契合教育的本义,人心本是自然具足的,是一种完整的存在状态。而非传统教育的人性假设,把主体之人视为一种“匮乏或缺憾”,需要拼命“填充或补足”才能获得完满。真正的教育不需要任何的“劳烦”,回归生命的本然,创造一种叙事的语境,真实的故事自然娓娓道来。

正心正举

人文精神,让教育重拾叙事的魅力。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我们会真切地感受到是一幕幕生动的故事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让我们真正领略了内心的真善美。

学校教育:叙事是一种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尤其对于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寓教于乐。

故事思维不是作用于孩子的意识层面,而是渗透于无意识心灵,是一种无意识的学习机能。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学会讲故事,掌握叙事教学的能力,懂得叙事教学的教师对于素材的把握是开放的,信手拈来,俯拾皆是,通过故事,师生共同参与,发现生活新知。

家庭教育:亲子之间通过故事能够增进彼此的交流和理解,掌握叙事本领的父母,能够改变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不再一味的说服教育,甚至是气急败坏之下的“拳打脚踢”。

通过叙事,可以给亲子之间创造一种空间,一种真正倾听的慢节奏空间。叙事也是一个游戏的空间,一个安全的过渡空间,亲子之间对于任何的生命主题都可以坦诚地交流,无论是生活中幸福瞬间的分享,还是面对孩子哲学式的生死追问,叙事让生命教育没有了年龄的芥蒂。

社会教育: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建设,注重人文教育的培育。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和社会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的源泉。

未来国际之间的竞争,最终比较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是一个国家的人文精神面貌,而教育是重中之重,人文教育的复兴是大势所趋。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用心讲好“中国故事”,用故事传达我们的诚意和友善。

拨迷见智,开启自在之门

哲学家尼采说过一句至理名言:

没有事实,只有诠释。

可以说,人文精神,就是一种生命的诠释学和叙事学,在无意义的生活琐碎中发现意义和价值。

精神分析的开创者弗洛伊德就是著名的“叙事大师”,他通过一种“悬浮式”的倾听,把来访者支离破碎的、毫无意义的自由联想和梦境回忆编织成连贯的、富有意义的生命故事,让来访者找到自己的主体位置,谱写属于自己的生命故事,在断裂的生命遭遇面前,通过叙事建立连接,找到生命的意义。

教育亦然。

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一种叙事力量,它能够承接住生命的虚无、伤痛、断裂和不确定性,然后通过故事讲述出来,让生命本已无力承负的重量,再次扛在肩头,且拥有了一种轻脱的步调。

教育重拾叙事的魅力,是对本真生命的回归,是对教育内在人文精神的再次提炼和彰显,通过故事,我们能更好地学会如何表达和倾听,从故事中获得的教益才能直抵心灵的深处,其实,心灵就是生命故事的隐喻。

·end·

(0)

相关推荐

  • 纪录片《绝笔》:为英雄们再立新传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5-05 01:31 作者:何 辉(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六集纪录片<绝笔>,每集26分钟.这部纪录片在今年 ...

  • 主流电影叙事中的红色文化力量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艺实践活动,主流电影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呈现民族形象与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以其自身的话语体系构成了可视可感的精神图景.主流电影叙事与时代的社会文化结构之间存在一种互文关系,成为国家历史和 ...

  • 从这本书里,追寻沉潜民间的江南精神 | 译林年度好书

    <江南繁荒录>是由作者徐风在<鍾山>杂志上的"繁荒录"专栏文章结集而成,成书分为"青玉案"."声声慢"和" ...

  • 如何通过教育重拾孩子的感受力? | 赵查 @ TED

    ▲ 这个演讲在 TEDxGuangzhou 2020 大会中作出,并由 TEDxGuangzhou 团队挑选整理之后发布.以下是演讲视频和内容.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TEDxGuangzhou 作者:赵 ...

  • 重拾五四精神!10位五四人物,50句经典言论!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蔡元培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鲁迅 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胡适 一个人的 ...

  • 人文精神,支撑起教育的灵魂

    文丨月月 · 主播丨苏木 <周易>里有言:"文明以止,人文也." 这是人类历史上"人文"一词的最早出处,见于<周易>"贲&qu ...

  • 梁文道:如何重拾我们对教育的想象力

    当前,教育类产品和服务数不胜数,疫情的到来更是加速了线上项目的供需增长.已经被高度产业化的教育行业,有着强烈的商业DNA:知识被一张张的证书资本化,象征着通往更高社会价值的竞争阶梯.作为面临眼花缭乱选 ...

  • 康震解读苏轼父子合集——重拾古典诗歌的精神内涵

    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 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 聆听最美好声音 康震:重拾古典诗歌的精神内涵 康震:人见人爱苏东坡 康震:苏洵--逆袭的读书人和成功的父亲 康震:苏辙--冰山下的火焰 康震:家有天 ...

  • 为什么重拾教育写作

    我的教育写作究竟是为了什么?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教育写作,是为了寻道. 其实,早在读师范时我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每天晚上熄灯前,我坐到床上,在日记本上记录当日发生的事情及所思所想.工作 ...

  • 重拾古典精神,如何为青年写作打开新的未来?| 新批评

    新批评 对于青年写作如何面对这个大变局时代,青年评论家唐诗人之前的一篇文章曾使用"新古典"来回应."重拾古典精神,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和伦理效用,并不是为文学鼓劲或者幻想唤 ...

  • 教育本身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活动。教育一定是...

    教育本身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活动. 教育一定是理想主义的,因为它指向未来. 教育拒绝功利主义,工具主义.

  • 疫情之下的思考 • 重拾我们精神的依归

    阳春三月,岭南的春天迎来了红棉的盛放,今年的红棉花开,相信对于每一位岭南人来说都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如火焰般热烈地开花,就象征着生命的不屈和顽强:对于刚刚走过一个寂静春节的岭南人乃至全中国人来说,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