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东兴:史记冤枉了秦始皇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意思是说: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于威震四方的目的,决定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南巡。很快,浩浩荡荡的车驾便来到了湖南湘山的湘山祠脚下。秦始皇等人刚想过江,一阵狂风却突然袭来,几乎让众人不得渡河。
震怒之下,秦始皇找来博士问话:“湘山祠供奉的湘君是什么神?”博士回答:“乃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她们葬在了此处”。听到这里,秦始皇下了一道不可思议的命令,他命3000刑徒伐尽湘山上的树木,使其露出红色的泥土。因此也被称为“赭其山”。秦始皇希望通过此举,象征性地扒光两位湘君的衣服,用以作为阻止自己过江的惩罚。同时,秦朝的囚衣均为“赭色”,秦始皇将两位湘君贬为犯人。
通过这段描写,秦始皇“独夫民贼”的暴君本性显露无疑。一方面,秦始皇好大喜功的巡游行为受到了上天的谴责,使其不得过江;另一方面,秦始皇又狂妄至极,竟采用如此极端的手段报复神灵。
对于这段记载,历代文人皆深信不疑。他们似乎真的相信,在那个没有电锯的时代,仅凭3000刑徒就能砍秃一座大山。因此,唐代诗人杜牧才会在他的《阿房宫赋》中写道:“蜀山兀,阿房出”。
然而随着岳麓书院秦简的面世,司马迁对秦始皇的描绘得到了颠覆性的逆转:秦始皇不仅没有砍秃湘山的树木,相反他还下达一份特殊诏令——保护了湘山的森林。
最近出版的《岳麓书院藏秦简(伍)》刊布了一条“秦始皇禁湘山”诏书,全文如下:
这部诏书涉及秦始皇南游江湘,登湘山,观其树木“野美”,而令禁伐湘山树之事。此事与司马迁的记载大相径庭,因此颇受学者们关注。在这部诏令中,丞相隗状和王绾向秦始皇提出建议,希望将“树木野美”的湘山、屏山化为皇家禁苑,禁止百姓在湘山采伐。
在《史记》中,秦始皇战天斗地、征服自然、与神搏斗,简直狂妄至极,丑态百出。然而在秦简中,秦始皇却热爱自然,怡然于秀丽的山林之中,仿佛一个现代环保主义者。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秦始皇面相,哪个才是正确的呢?
在许多学者们看来,相比于剪裁史料的史书,第一手的考古资料显然要更具有可信度。同时,后世王朝为了否定前朝,往往会编造一些不实之词。湘山,本属于楚地。而楚地是山东六国中,反秦情绪最为强烈的区域。秦始皇东巡时,一些楚人愤恨于他的耀武扬威,于是编造了“秦始皇赭山”的谣言。而一切,又被内心反感暴秦、喜欢记载奇闻异事的司马迁所收录。
此外,从现实的角度看,以古代的生产力,很难以3000刑徒之力,短时间内将湘山砍伐一空,毕竟当时还是青铜和铁器混用的时代,电锯的发明更是2000年后的事。总而言之,“秦始皇赭山”完全是不折不扣的污蔑之辞。
文章来源:单桥文化微信号202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