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小村
记忆中的小村
在乐亭西部与滦南接壤的地方,有一个小村,平凡而纯朴。它叫吴庄子村,那里盛满了我童年的快乐。
。。。。。。
小村的春天像童话一样。小时候,我常和姐姐们在村西废弃的砖窑上摘花。砖窑上那些不知名的花儿遍地都是,黄的,紫的,蓝的,粉的……我们便常常摘了来,把它们撒进村头的荷塘,花朵在溪水里舞蹈,漂着漂着,漂成一片花的世界。经常会有鱼儿游出水面来闻嗅花的香味,常常把花吞进肚子,真可爱。《舌尖》上有丰腴肥美的禾花鱼,我想我们村的鱼应该叫“野花鱼”。我们还用各色的野花和马蔺草来编花环,编成后五彩斑斓,戴在头上可漂亮了。我们经常把花环给妈妈戴,使她们在繁重的劳动之余多了开心的笑容。
小村的夏天又别有一番情趣了。
村南有个占地二三十亩的荷塘,夏季多雨,雨过天晴之后,荷塘的景致更加迷人。那一枝枝迎风摇曳的荷叶,经过雨水的洗礼,宛如一个个穿着粉裙、白裙的小姑娘,打着一把把翠绿色的小伞,站立在波光粼粼的池塘中,更加楚楚动人。那朵朵硕大的荷叶上面,盛着一汪汪雨水,当阵阵微风吹来,雨水摇摇欲坠,在绿叶的映衬之下,呈现出深蓝浅绿的色泽,真像绿色的玉盘盛放着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有时,我们折一只只小纸船放进荷塘,让风儿把纸船吹进荷叶底下,比赛看谁的小纸船被风吹得快吹得远;有时,我们摘下头上戴的小草帽用来捉荷塘里的小鱼;有时,为了不被烈日晒着,我们还折来一张张荷叶,用“莜条”串起来,披在身上遮挡强烈的阳光;有时,我们还抓起一团团泥巴,捏成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小泥人......记得当时在三村小学教书的二大伯路过的时候,就夸我捏得最像,最有灵气。
小村的秋天一直是一个忙碌的季节。
当时我们村是个擅长种菜的村,我们得帮着大人收瓜果蔬菜,玩耍的时间就少了。但我们总能在菜园里、野地里找到乐子:收黄瓜了,挑根小的,藏在裤兜里自己啃;收西红柿了,趁大人不在,摘个大的三口两口吞进肚里,也不管脏不脏;挖白薯了,专门搜寻奇形怪状的白薯,摆成一排编故事……晚上,淘气的男孩子找来一堆的枯枝败叶,再找几根细木棍,把白薯茄子黄豆一串,枯枝败叶一燃,一个“烧烤晚宴”就在野地里拉开拉了序幕。
小村的冬天是寒冷的,也是温暖的。
荷塘结了厚厚的冰,我们们不顾大人的再三警告,总是相约偷偷到冰上玩耍。大家溜冰车,比赛滑冰,甩“冰猴儿”……玩得头上热气腾腾冒白气。我胆子小,不敢单独在冰上滑,二姑家的表兄就用冰车拉着我滑一会儿,也算是感受到了冰上游戏的感觉。村里的老人们则在朝阳山墙避风处晒太阳,说着张家长李家短。乘着冬闲,农民们则要抓紧储存冬肥,做着明年春耕的准备。我记得村里的青壮劳力还在冬季集中外出参加县里乡里统一组织的开挖河道工程。
如今,日益喧嚣的工业化打破了乡村的宁静,村边建起了小厂子,纵横交错的“水泥板”抹去了回乡小路的痕迹,荷塘早已干涸,成了一片承包林,野花被片片白色大棚覆盖,从乡村走出去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空房子越来越多,小村里的孩子们都被爷爷奶奶严密保护着,不敢随便出来“疯跑”了,我也由一个梳着羊角辫的小丫头成了年逾不惑的中年人,有了新的生活环境。
昔日不会再重来,却丝毫抹不掉我对小村的深刻记忆。它的纯朴,它的美丽滋养了我的童年,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那些独一无二的、不复存在的乡野景色以及乡里相亲们纯真的面孔、干净的笑声,永驻我的心头。是啊,无论社会前进的脚步有多快,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我的祖先们。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忘怀家乡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也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
欢迎您和我们一起讲述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