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众家第151期】李兴泽||塬头上(1)(连载)
文艺众家第四期有奖征文活动征稿
主题:年。
时间:2017年1月19日至2017年2月18日。
形式:散文、小说、诗歌、书法绘画摄影。
欢迎各位老师积极参与。发表在平台的作品,除了打赏的稿费外,还将收到小红包,点击率达到一定数量另有奖励。家中的学童也可投稿,我们有一个文艺小星星栏目。
投稿信箱:2084791183@qq.com
另外刊发在文艺众家的优秀作品将会在一定时期被选出集结成册(每一年或半年一本)
李兴泽/文
塬头上是我的家乡,在盐池南部,属于分水岭平梁山(又称栒子梁)段北麓向西延伸部分。方圆有三四十里,地势比北、西、南三面都高出一千米左右。周边人称这里塬头或塬上,我们称周边为滩里。不论你从北边、西边、还是南边来,都先得爬几到十几里的陡坡,方能登上塬头。塬上视野宽阔,极目四望,北边是辽阔无边的盐池草原,西边和大罗山隔滩相望;晴朗的日子还能隐约看见西北方的黄河、贺兰山,而东南一代则横亘着起起伏伏、连绵不断的分水岭。
塬上虽说地势比较平坦,但还是被深浅不一的沟壑,分割成长长短短的几道山梁,或大大小小的几座山峁。山梁和山峁上都覆盖着厚厚的黄土,每一道山梁或一个山峁就自然形成一个村庄。每个庄头都用"家塬",再冠以庄子里主要人家的姓氏,就是村名。比如,万家塬、汪家塬……我所在的村子就是李家塬。小时候,觉得这里和别处不一样。后来见了陕北、山西的高原,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原来我们的塬头就是西北黄土高原的一个小模型。是造物主先制成这样一个模型,再复制扩大造就了西北黄土高原?也未可知。
由于这里的地形地貌与周边有些不同,也就形成了塬上独特的植被、物种。每年春季是大西北风沙肆虐的日子,塬下的滩里还是黄沙漫天的时候,塬头上蓄根的莎草、冰草、芦草已经生出了嫩芽,蓄势待发,有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景象。清明一过,下了一场春雨,这些草噌噌噌地往上窜,不几天就染绿了整个塬头。各色的山花也次第开放。先是紫色的马莲花,粉红色的猫头刺花,再过来是粉色的猫蹄花和金黄色的柠条刺花,还有那些叫不上名子的花也都开了。猫蹄花叶子很小,二寸长的茎杆上开出大拇指肚大小的粉色花朵,多个花瓣挤在一起,花萼上长着几个圆圆的小包囊,也粉嘟嘟的,活像猫爪儿上的小肉掌,用两个手指一捏,啪的一声,裂了,很响。这就是叫它猫蹄花的原因吧。最惹人喜爱的还是酥牛牛。这种植物也是蓄根的,叶子、花形和马莲花差不多。不同的是她的花不是紫色,狭长的花瓣白里透着蓝色。花谢以后,茎和根的结合部会长出比大拇指还大的果实,我们叫酥牛牛。酥牛牛露出地面的部分是绿色,埋在土里的部分是白色,一株要结好几个。用手拔出来,在衣服上擦一擦,放进嘴里一咬,又脆又甜。小时候我们常在春天摘着吃。
塬上人祖祖辈辈靠天吃饭,老天也似乎垂青塬上人,农作物就比滩里多好几样。土地刚解冻,九还没有数完,塬上人就开始种豌豆了。"豌豆种到九里头,成不成也打几斗。"他们这样说着,脸上漾着笑容,仿佛已经看到了豌豆丰收的景象。清明一过,有了好雨,就要赶紧种胡麻、芸芥。因为种迟了,胡麻就只开花,不收顶。农谚道:立夏种胡麻,秋后还开花。种庄稼可不是玩的,啥时候才能收获呢?接下来,谷子、糜子,一样接一样都要赶紧种到地里。"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这句诗用于塬上人,再贴切不过了。端午节一过,糜子谷子要锄草了。老农嘴里念叨着:"谷锄针,糜锄心,粮食一乍高了,得赶紧锄。"糜谷还没锄完,豌豆、小麦又黄了。塬上的小麦都是头年秋底种的越冬作物,黄得早。小麦顾不得打,拉上场先摞起来。豌豆是张口子货(豆荚遇雨容易进水发霉),要赶紧打了入库。"豌豆打到囤子里,荞麦种到空子里"。可不是嘛,打豌豆求雨呢,还有最后一场没打,就求来了一场透雨,得赶快种荞麦。种荞麦是一年的最后一次播种了。荞麦属阴,喜欢凉爽,正适应塬上气候,产量也高,塬上人特别重视种荞麦。有道是头伏荞麦二伏菜,三伏萝卜长出怪。种荞麦的空子就是头伏天,种早了开花期遇上酷热,不结籽;种晚了赶秋霜到来之前不能成熟,就冻蔫了。因此种荞麦是一年一次的农业大会战。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塬上人就这样恪守着农时,念叨着农谚,劳作、生存、繁衍。
靠天吃饭得看老天的脸色。盐池是全国少有的干旱地区。有一年是春旱,有一年是夏旱,有时是全年大旱。但塬上人仗着地势高,气候凉爽,作物品种多,很少有绝收的年份。夏天旱了,有秋天的收获来补;秋天旱了,夏天的粮食已经收获到家了。用塬上人的话说,这是两头尖的木棒打雀儿,这头不着那头着。即使全年干旱,因为气候凉爽,只要种到地里的庄稼能出苗,就不会旱死。老人都说禾苗是神苗,些许有点雨,就能抽穗拔节,有几份收成,这叫见苗三分收。即使饿殍遍野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塬上人也没吃树皮、荞麦柴,更没有饿死的。不仅如此,塬上人还接济了周边不少亲戚。那时,川区男人饿死了,女人一人领好几个孩子,逃饭到塬上来,塬上人接纳了她们,救活了孤儿寡母。愿意留下来的,嫁给当地光棍为妻,组成新的家庭。有许多夫妻还生了儿子或女儿,几乎每个庄头都有这样的例子。塬上人的肩背、胸怀和脚下的黄土一样厚实。(待续)
本栏编辑:书带草
【作者档案】
李兴泽
李兴泽,宁夏盐池县教师,教书三十年,如今退休,爱好写作,书法,离不开家乡的黄土,讲不完家乡的故事,念不尽乡里乡亲的深情。
注意事项:稿件要自行编辑校对好以word文件形式投入各栏目信箱,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附在稿件后即可,莫要单独发,作者照片直接发邮箱。投稿后请务必加主编微信:1391042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