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 征文 | ​梨花风起正清明 | 作者:​任 芳

梨花风起正清明
——记武山下的忠魂于思礼
一夜春风,郊外的梨花玉立枝头,清寂无声。长眠在武山脚下的于思礼,置身明媚春天,笑看人间太平。
1912年6月27日,于思礼(字敬斋,又名于光前)出生在济源县武山镇东石露头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打小跟随爷爷下地干活,苦难磨练了他勤俭、刻苦、刚毅的性格。他发奋读书,1930年考入济源师范——济源早期革命的红色摇篮。求学期间,他深受老师、共产党员党继新、薛子中等的教育引导,参加学校的“读书研究会”,阅读了《少年飘泊者》《战鼓》《鸭绿江上》《语丝》等大量进步书刊和马列主义理论,并和同学们走上街头,贴标语,发传单,进行革命宣传活动。
1932年冬,国民党勒令济源师范停办,于思礼就在当地小学教书。1937年,日军正式发动侵华战争。5月,受中共组织派遣返回济源的杨伯笙,发动群众开展抗日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同年6月,25岁的于思礼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不久担任地下县委宣传部长,他在城北大社、乔庄、康村一带秘密活动,发展党员。从此,于思礼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8年2月,日军侵占济源,铁蹄所到之处,民不聊生,横尸遍野,碉堡林立,洋刀惊魂,阴云笼罩着玉川大地。
国难当头,于思礼临危受命。他乔装改扮,孤身深入济源县城,秘密发动群众。农家屋里,他诉说乡仇;煤油灯下,他痛数国恨。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渐入人心。他先后争取开明绅士杨材藻、杨延甫、郭燕生等10多位人士,为济源的抗日做了大量工作,形成全县范围的统一阵线。他还亲自编写了抗日歌:"国民党,共产党,大家要站在一条战线上,协作奋战,贡献全部力量,一道奔向抗日最前方……"在当地掀起抗日救国的高潮。
1938年9月,接任济源县委书记后,于思礼协助沁阳中心县委书记王毅之,建立灵山交通站,打通了晋豫边区的交通联络,次年灵山兵站正式建立,从建成到撤销的三年时间里,兵站在地下党配合下,先后为八路军转运军需物资50多批次,护送革命干部和进步知识分子100余人,留下了八路军兵站史上的一段传奇佳话。
白色恐怖下的敌后斗争,如同在刀尖上行走,极其危险残酷。于思礼凭着满腔热血,忠肝义胆,带领游击队员,夜袭日伪军,烧毁军火库;组织杜八联,巧施反间计,除掉汉奸王化文……抗日烽火在玉川大地熊熊燃烧,越烧越旺。
1939年“十二月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抓捕共产党员,济源县委暂停公开活动,于思礼白天是学校文质彬彬、教书育人的教师,晚上是神出鬼没、英勇无畏的革命战士。
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1940年7月,济源县委恢复,于思礼担任组织部长,他积极联络隐蔽的同志,启动地下党组织。次年6月,在阳城孤山建立了抗日武装“张连山游击队”。
1941年7月,于思礼冒着生命危险,打入伪军王同玉的第三大队王宗太内部当文书,伺机搜集情报,争取瓦解策反伪军,转化为抗日力量。
一时间,于思礼的名字响彻玉川大地,敌人闻风丧胆,百姓拍手称快。国民政府悬赏大洋300元 ,扬言捉拿“共党要犯于思礼”。于思礼的处境更加危险。出于安全考虑,太岳四地委1943年5月派焦祖涵任济源县委书记,改任于思礼为副书记,装扮成商人,继续秘密活动。
当年10月的一天,于思礼从阳城下山找县委书记商谈工作,至水洪池村口时,不巧遇到在那里抢粮食的伪军,临时抓了壮丁,被迫背粮下山。一路上于思礼小心谨慎,到武山镇后,放下粮食,就把他放了。哪知道,刚出东寨门,被守卫的一个伪军认出来,“快,抓住他,他就是共党于思礼!”十来个伪军闻声涌来,于思礼奋起抵抗,寡不敌众,不幸被捕。
被捕后,敌人以为抓住了一条大鱼,妄想掏出共产党的机密。但是他们打错了算盘,于思礼是铁骨铮铮,大义凛然。敌人施尽酷刑,威逼利诱,于思礼遍体鳞伤,却毫不畏惧,想知道游击队的据点?县委的名单?我军的作战计划?于思礼一问三不知,后来干脆闭口拒答。伪军团长王经和一无所获,恼羞成怒,决定活埋于思礼。
1943年10月的一个深夜(具体时间无记载),秋风萧瑟,暮云低垂。伪军押着五花大绑的于思礼来到武山脚下,事先已经挖好的土坑前,抱着幻想,仍不死心地最后一次审问于思礼:“只要你说出县委的名单,保证给你官做,保你全家人的荣华富贵。”于思礼满腔怒火,大声怒斥:“我们共产党人绝不屈服!”“你们这些汉奸走狗,绝不会有好下场!”“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汉奸王同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山野中响起了于书记坚强的呐喊,喊声惊动了附近的乡亲。气急败坏的刽子手拔出刺刀,刺向于思礼的喉咙,刺向于思礼的眼睛,不让他发出呐喊,不让他看到光明,残忍地将他推下土坑。
武山肃穆,草木含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于思礼壮烈牺牲,时年仅31岁。
于思礼牺牲后,敌人扬言斩草除根。他取名“抗战”的年幼儿子,辗转在老乡家里寄养了几个月,他的妻子则和儿子分开躲在亲戚家,随后延安派人专程将娘俩接走,得到了安全保护。
他的二哥,得知于思礼牺牲的消息后,惊吓悲痛过度,大病一场,不久离世。
他的侄子、侄女有的送人,有的躲藏到远房亲戚家,风声过去好久才敢回家。到现在为止,还有两个侄女下落不明,失去联系。
现在,他的后人中有工人、农民、机关公务员,他们在各行各业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为新中国的建设无私奉献。
于思礼,是他们家族的骄傲,他们家里的长辈给一代代的孩子、孙子讲于思礼的英雄事迹,最后,总会加上一句:记住,永远不要忘记!
1944年2月,经太岳四地委批准,将武山镇更名为思礼镇,随后,武山镇所在的武山村,也改名叫思礼村,以纪念壮烈牺牲的于思礼同志。今天济源16个镇办中,唯一一个以革命烈士名字命名的镇就是思礼镇。在济源,像这样的村庄还有思礼镇的庆华村(烈士孔庆华)、王屋镇的廷芳村(烈士刘廷芳)、轵城镇的庚章村(烈士卫庚章),人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将英雄时刻铭记。
梨花风起正清明,思礼英魂,山高水长。

作者简介:任芳,河南济源人,文学爱好者。愿同你一道,感受文字的温暖和力量。


监制:孔繁茹  李四海
审核:刘帆
责编:王广厚  姜燕
编辑:陈丽  李永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首席法律顾问:河南凌峰律师事务所崔素芳律师
(0)

相关推荐

  • 淳安余氏:柏林(射墩)余氏(万璧公一)

    柏林余氏(万璧公一) 1.<遂安萝蔓塘柏林余氏宗谱> 余心田等纂修.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活字本,十六本(上图提要作十二册).书名据版心题.书签题余氏宗谱.卷二世系图题<续修遂安 ...

  • 刘星梅:梨花风起正清明 | 原乡文学奖征文(散文)

    梨花风起正清明 刘星梅 一场春雨过后,满园的梨花竞相吐蕊,一团团,一簇簇,云朵般的开放在绿莹莹的枝头,馨香怡人.梨花树下,嫩绿的草地上,有一个瘦小而总是在欢快忙碌着的身影,松土.撒籽儿.浇水.侍弄秧苗 ...

  •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株杨柳属流莺. 注释: 苏堤,元佑间苏轼官杭州刺史时建于西湖. 梨花风,古代认为从小寒至谷雨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 ...

  • 【红楼诗社辛丑第三社】以“梨花风起正清明”嵌句或借意(朗诵版)

    [红楼诗社辛丑第三社]以"梨花风起正清明"嵌句或借意 社主:张华兴 朗诵:张永宏 南宋诗人吴惟信作品多以写景寄情,精致而有韵味.其<苏堤清明即事 >即为代表作,有句&q ...

  • 陆文三 | 梨花风起正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 每年一到清明的时候,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念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诗句.这是经典了又经典的句子了. 清明是一个祭奠亲 ...

  • 梨花风起正清明

    祖母走后,祖父对家门口的两棵梨树,特别地上心起来.有事没事,他爱绕着它们转,给它们松土.剪枝.施肥.捉虫子,对着它们喃喃说话. 这两棵梨树,一棵结苹果梨,又甜又脆,水分极多.一棵结木梨,口感稍逊一些, ...

  • 梨花风起正清明:杜牧的《清明》诗,你知道几个版本?

    其一:清明的诗词 清明诗词,诗文瀚海中可以说多如牛毛,夸张点说汗牛充栋亦不为过,古人今人多有捉笔的清明诗篇. 清明节是中国众多节日里,为数不多的节令.节日二合一,看到这里,想必屏幕前的你和大水牛的想法 ...

  • 清明诗词15首:梨花风起正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不仅有着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传统,更蕴含着气清景明.春意盎然.慎终追远之意.二十四节气中,唯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

  • 梨花风起正清明,慎终追远思故人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清明忽焉将至,只叫人怅然若失. 清明是每年4月4日.5日或6日,一年24个节气,唯有清明既是节气还是节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到:"三月节,物至此时,皆 ...

  • 【散文】梨花风起正清明(外二篇)|田荣

    2021.4.4 · 清明 伴您行 雷池诗社 梨花风起正清明 田 荣 在我们华夏国度的习俗里,一年里的廿四节气和传统的节日,都被编成了厚厚的一本书,翻开来,是异彩纷呈的中华民俗文化.这些不同的节日节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