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杏生丨我在家乡当民兵(3)

作者简介

麦杏生,76岁,广西藤县濛江镇人,20岁离乡外出工作,现为南宁铁路局退休职工。五十年来乡音不改,故土情深。撰有濛江回忆录二十余篇。

我在家乡当民兵(3)

麦杏生

一九六四年国庆节过后不久,一天晚饭后,我们濛江街上的全体民兵突然得到通知:立即携带武器到公社会议厅集中。我扛我的武器—红缨长矛直奔集合点。会议厅里已有了几十个民兵,个个精神抖擞,昂首挺胸,威风凛凛,有背步枪的,有持红缨枪的,齐刷刷地站成几排。嚯,还有重机枪班的六位哥们,把那大家伙也扛来了。有过上一次的拉练军训经验,我心里有几分底了,这一定又要进行军事训练了。果不其然,民兵营长张所长、教导员何所长先后讲话,说根据上级要求,要进行一次拉练活动。强调大家一定要加强纪律性,听从指挥,步调一致。为了不惊动群众,这次行动是在半夜12点后悄悄出发。听到这个消息,我顿时十分兴奋,大伙也喜形于色。难怪我刚到这里时看到他们个个精神抖擞,敢情他们也猜到了这次集合的原因。
又是从渡口乘渡船过小河,想起上次拉练时,一声枪响吓趴一船人的情景,我直想笑,但又为这次大家从容镇定行动颇感几分自豪。民兵训练学到多少军事知识且不说,反正我们的胆子是练大了不少。
顺着公路行军,雄赳赳气昂昂的,一口气走了6公里,来到了大路岭,又改道往东,进入山区走山路。这下有些难走了,道路坎坎坷坷,更要命的是要上“王四界”,那是一个倾斜度有60-70度的长坡路。我于是想起了黄洋界,又于是想起毛泽东的诗句“黄洋界上炮声隆”。这王四界是夜行军最吃力的一段。
金秋之夜,月色如银,云消星稀,凉风送爽,给夜行队伍带来很大方便。几十人队伍全副武装在山中崎岖小路行走,没有大声喧嚣,只有悉悉索索的脚步声和不时人传人的低语:“快地跟上,不要掉队。”没有人说累,人人都极为兴奋,觉得新鲜好奇,甚至感到有点诗情画意。我是个“轻兵”,手持长矛,在上下坡时起了支点助力的大作用,节省了许多体能。
大队人马路要穿过一个村子,刚到村口,突然有阵阵馥郁香气扑面而来,沁入心肺,令人神清气爽。大家都放缓步伐,目光寻找香气的来源。队伍中有识货者解释,这是某村口一株高大玉兰树,正花开二度,夜晚香气更浓烈。白玉兰树在家乡罕有,亦未曾见过,它竟生长于僻野山村,更属珍贵,可惜是夜晚,未能一睹芳容。
进了村,在生产队部暂时休息,就着干头菜吃了一顿饭,喝了两碗米汤,前后不到一小时,又出发了。在山区转来兜去,终于天亮了。民兵们在一山坳里集合,估计是在双德乡地界。集合后宣布拉练结束,下山回程。这时我发现自己手中的红缨长矛枪,不知什么时候和什么原因,那矛头竟已卷成了一团。我心里骂道:“武器落后!”
队伍下山后,回程有两种方案:一是取道太平石山脚坐汽车回濛江;二是从双德出那塘走近路步行回濛江。经张、何二位领导商定,兵分二路:那些识途老马经石山脚出太平坐汽车;我们这些不识路的“新花蛤”,跟定领导张所长走双德出那塘取道龙昌界。
回程途中可没有了雄赳赳气昂昂的气概,经过一个通宵的折腾,饥渴疲惫,大家三三两两不成队形,个个前胸贴后背,连说话也没有力气,语无伦次。有人想说“喂鸡糠我也想吃了”,却说成“喂糠鸡我也想吃了”,另有人打趣答道“谁不想吃喂糠鸡呀!”于是众人一阵大笑。最累是那几个重型关枪手,枪筒、枪架、弹药箱都是有斤两的货,往返也几十公里了,俗话说“灯草担远也成铁”,他们累得面色发青,气喘吁吁,几乎要把那些死铁丢下路边。看到我们空手轻松,他们哭丧着脸求我们帮上一把,扛一段路。由张所长带队的这一路民兵,大约下午二点左右才回到街上。

这次民兵拉练,可算顺利,但有点靠运气,几十人带上武器,夜行山路,捱个通宵,后勤接应等于零,全程途中只吃一餐干饭,路上没水喝,也没有提前通知做好准备。我们的忍耐与毅力经受了一次重大考验。

拉练之后,较长时间没有大动作了,直至同年农历12月中旬,全体民兵又去了一次急水冲口,说是执行监视任务,是凌晨两点钟步行去的,没有携带武器,全部轻装上阵。
合水冲口在江权尾,是一片空旷河滩地,那里坑坑洼洼,石头带泥水,找一块坐的地方也没有,几十人分散在那里,几个人一堆蹲着。蹲伏了一个多小时,除了江面上传来一阵马达声外,静悄悄的鬼影冇只(空无一人)。寒冬腊月,北风呼啸,不时还夹些毛细冷雨,气温很低。在那无遮无挡之处,我们几个后生人都觉得难顶,冷得腾腾震(发抖),鼻水直流。我与瘦四、亚炸、道进几个人悄悄合计说:“可能又是演习的。”于是决定活动活动暖暖身体,便悄悄走出岸边平坦处,围圈跑起步来,一边跑一边轻轻哼声助势,几分钟后,果然有效果了。
我们转圈跑得正起劲,一个老民兵走了过来,板着脸一本正经说:“你班契弟,在此嘈嘘吧闭(吵吵嚷嚷),暴露目标,被敌人发现一排子弹扫过来,通通瓜老趁(死)。”我们一个个忍着笑不吭声,更不顶撞。老民兵嘛,敌情观念就是强。但他看到我们一个个在冷风中瑟瑟发抖,就不再多说走开了。天将近亮时,潜伏民兵往回撤,寒风仍然夹着毛毛细雨追随着我们。
农历十二月廿九那天,武装部和镇政府在公社大会议厅召开茶话会,慰问全体街上民兵,并总结两年来民兵工作的经验。大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看着满桌摆着的茶水、饼干、糖果、甘蔗、香烟,我暗暗地想:那天拉练有这些东西该多好啊。

本公众号往期作品选读

邓永毅丨近作一辑

石瑞圣丨近作一辑

何海荣丨近三年的贺年诗三首

麦杏生丨濛江话中与“牛”有关的趣语

《藤县疍家》丨疍家的渊源考(三)

《藤县疍家》丨疍家的渊源考(二)

《藤县疍家》丨疍家的渊源考(一)

黎华旭丨春游都峤山小辑

安城风韵丨浔梧郁区矿务处-历史上设立在濛江级别最高的单位

安城风韵丨濛江黄石堠

发现濛江的美-濛江影画集(三)

发现濛江的美-濛江影画集(二)

发现濛江的美-濛江影画集(一)

莫如信丨我在濛江的教师生涯

《安城风韵》增订启示

铭记一段岁月,追寻几许乡情。《安城风韵》,一本值得收藏的经典书刊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西江水月

微信号:xjsy2008

(0)

相关推荐

  • 【军旅纪事】基层主官回忆/李京昌

    二000年,是我由志愿兵提干后从司务长位置到旅修理所任指导员的第三年,也是我刚刚调副营的第一年,继续任修理所指导员的一年.我在所里的前两年分别和两任所第搭班子,现在是和第三任所长搭班子了,可能是因为修 ...

  • 天半江郎,美丽的家乡

    捧来太阳,闪烁的芳香 撒在故乡,明媚的脸上 雾里,杜鹃花若隐若现 远方,三爿石凌风眺望 一行大雁,晨风里飞过 半个月亮,天空中回望 --杨小军 晨曦里,江郎山矗立在一层妙曼的轻纱中.樟树下,露宿的游人 ...

  • 暖阳下

    暖阳下迎芬芳,谁不念家乡?等着你,等着他,时间在流淌--已不是那小姑娘,已不是那小丫子,快快离家乡,一起去流浪.暖阳下迎芬芳,谁不念家乡?山美水美各所长,潺潺在流淌--轻揪辫稍奴小嘴,枣红脸膛端四方, ...

  • 麦杏生丨我在家乡当民兵(2)

    作者简介 麦杏生,76岁,广西藤县濛江镇人,20岁离乡外出工作,现为南宁铁路局退休职工.五十年来乡音不改,故土情深.撰有濛江回忆录二十余篇. 我在家乡当民兵(2) 麦杏生 春节民兵演练后,濛江镇民兵营 ...

  • 麦杏生丨舌尖上的美味——忆家乡特产

    作者简介 麦杏生,74岁,广西藤县濛江镇人,20岁离乡外出工作,现为南宁铁路局退休职工.五十年来乡音不改,故土情深.撰有濛江回忆录二十余篇. 舌尖上的美味--忆家乡特产 麦杏生 "濛江是个好 ...

  • 麦杏生丨濛江话中与“牛”有关的趣语

    作者简介 麦杏生,76岁,广西藤县濛江镇人,20岁离乡外出工作,现为南宁铁路局退休职工.五十年来乡音不改,故土情深.撰有濛江回忆录二十余篇. 老照片:旧日的濛江货船与塘冲车渡 濛江话中与"牛 ...

  • 麦杏生丨童年蟋蟀乐

    作者简介 麦杏生,75岁,广西藤县濛江镇人,20岁离乡外出工作,现为南宁铁路局退休职工.五十年来乡音不改,故土情深.撰有濛江回忆录二十余篇. 童年蟋蟀乐 麦杏生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 ...

  • 麦杏生丨濛江业余剧团往事

    作者简介 麦杏生,74岁,广西藤县濛江镇人,20岁离乡外出工作,现为南宁铁路局退休职工.五十年来乡音不改,故土情深.撰有濛江回忆录二十余篇. 濛江业余剧团往事 麦杏生 濛江业余粤剧团挂牌成立可能在一九 ...

  • 麦杏生丨濛江往事之公社时的大炼钢铁

    作者简介 麦杏生,74岁,广西藤县濛江镇人,20岁离乡外出工作,现为南宁铁路局退休职工.五十年来乡音不改,故土情深.撰有濛江回忆录二十余篇. 濛江往事之公社时的大炼钢铁 麦杏生 上大街街头顶有一条可以 ...

  • 麦杏生丨濛江往事之点点滴滴

    作者简介 麦杏生,74岁,广西藤县濛江镇人,20岁离乡外出工作,现为南宁铁路局退休职工.五十年来乡音不改,故土情深.撰有濛江回忆录二十余篇. 濛江往事之点点滴滴 麦杏生 八桂各地雨滂湟,特大洪水起西江 ...

  • 麦杏生丨濛江往事之粤商

    作者简介 麦杏生,74岁,广西藤县濛江镇人,20岁离乡外出工作,现为南宁铁路局退休职工.五十年来乡音不改,故土情深.撰有濛江回忆录二十余篇. 图为居濛江的南海人后裔在"南海山"建造 ...

  • 麦杏生丨濛江的大庙

    作者简介 麦杏生,74岁,广西藤县濛江镇人,20岁离乡外出工作,现为南宁铁路局退休职工.五十年来乡音不改,故土情深.撰有濛江回忆录二十余篇. 图为濛江大庙残存石柱,楹联犹辨. 濛江的大庙 麦杏生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