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学家稀缺,是女性不适合从事科学工作?背后的故事令人无奈

记得前几年一直有个热议话题,一些高学历如博士的女性去相亲,反而遭到拒绝。比较浅显的理由是,女博士学历、智商较高,一些男性不乐意接受。也不知道现在这个问题是否还一样存在。

女博士就这样了,那女科学家们又如何呢?实际上,女科学家可以说是更稀有的存在,起码为人所知的,似乎只能用寥寥可数来形容。

海蒂·拉玛

但是,这并不是因为女性比不上男性,造成数量稀少的原因很简单,总之一句话,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历史上男女地位的不平等现象都存在。以前女性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尤其是高等教育,没有了这重要的第一步,想成为什么家都是天方夜谭。

当然了,说到女科学家,现在在你脑海中浮现出来的肯定是居里夫人,或者屠呦呦吧?这也难怪,从知名度上来说,她们可算是东西方女性科学家的代表了。

居里夫人——放射性元素

居里夫人是19-20世纪之交的科学家,很早的时候我们就在课本上看过介绍她的文章,她的主要成就是发现了两种新元素——放射性元素镭和钋,且开创了放射性理论等。

镭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此外,居里夫人还是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其优秀程度自不必多说了。

另外讲一个经常被忽略的点吧,居里夫人全名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居里’是冠以她丈夫的姓。

屠哟哟——青蒿素

咱们的骄傲屠哟哟女士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最令人震惊的成就是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疟疾是一种传染病,传染几率大,自古有之,却一直没有有效的抗疟药。屠哟哟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而研究发现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此科研成果的出现,可以挽救全世界备受困扰的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因此还被誉为“拯救2亿人口”的发现。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正如无数人所赞誉的那样,以屠呦呦为代表的科研人员是中医药界的骄傲,也是整个科技界的骄傲。屠呦呦本人获得的荣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更是全体中国女性的骄傲。

内蒂·玛丽亚·史蒂文斯——Y染色体

读过书的人都知道,男女性别的决定因素是X/Y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染色体和Y染色体,即XY;女性是两条X染色体,即XX。简单来讲,当男性中的X和女性的X结合,就会生女孩子,Y与X结合,就会生男孩子。所以说,到底生男生女,其实不关女性的事,主要还在于男性出的是哪条染色体。

那么,这条雄性所具有而雌性所没有的Y染色体,是怎么发现的?是谁发现的呢?没错,看今天的主题你可以已经想到了,就是一位女性科学家——内蒂·玛丽亚·史蒂文斯。

史蒂文斯1861年出生在美国,刚好是美国南北战争年代,一个男权占主导的社会。史蒂文斯有着很强的学习能力,在女性受教育被普遍忽视的年代,她的家人却努力工作,为史蒂文斯和妹妹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史蒂文斯在研究中,通过对昆虫染色体的观察,发现某些物种中男女之间的染色体是不同的。随后,她用餐虫做实验,并发现了雄性餐虫产生的两种染色体,一种是大(X)染色体,一种是小(Y)染色体。她推断,性别的染色体取决于雄虫携带的较小的Y染色体。

与此同时,另一位科学家埃德蒙·威尔逊也在进行相关研究,在阅读了描述史蒂文斯发现的论文后,威尔逊重新发表了他的原始论文。

虽然史蒂文斯和威尔逊都从事染色体性别决定的研究,但许多人都把这一发现归功于威尔逊一人。而事实上,威尔逊直到史蒂文斯完成并发表了她的研究后,才意识到Y染色体对性别决定的重要性。

在男性主导的社会和学术舞台上,史蒂文斯是第一批投身科研的女科学家。她直到39岁才开始科研生涯,到1912年去世,年仅50岁,却已经发表了大约40篇论文,其中包括几项重大贡献,进一步推动了染色体遗传的新概念。

她所在实验室的教授托马斯·亨特·摩根在看到了她的研究成果后,也开始了研究,用染色体学说完全解释了孟德尔遗传学,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罗莎琳德·艾尔西·富兰克林——DNA双螺旋结构

罗莎琳德·艾尔西·富兰克林,1920年出生的英国科学家,她对理解DNA、RNA、病毒、煤和石墨的分子结构起了核心作用。富兰克林最著名的研究,是她在伦敦国王学院时对DNA的X射线衍射图像的研究,尤其是「照片51号」,这导致了DNA双螺旋的发现。

富兰克林在国王大学研究时进行了晶体学计算方法和DNA化学结构的研究,后来因为要转到伯贝克学院,而兰德尔坚持所有的DNA工作必须留在国王学院,因此富兰克林的衍射照片复印件和数据留在了国王学院。

威尔金斯得到了富兰克林的衍射照片复印件;实验室的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在试验时建立了DNA B形式的分子模型,而他们的大部分数据直接来源于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的研究。

后来,富兰克林、威尔金斯、沃森和克里克四人发表论文,富兰克林排在了最后。其余三人分享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沃森更是成了「DNA之父」。而富兰克林什么也没有。

沃森提出,富兰克林最理想的情况是和威尔金斯一起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但诺贝尔委员会一般不进行追授提名。富兰克林在发现DNA结构方面的贡献,是在死后才得到承认的。

女科学家都去哪儿了?

其实历史上有很多女性科学家都没有被赋予合理的地位,女性科学家的稀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传统的性别偏见。有一个相关的名词,叫“玛蒂尔达效应”。

玛蒂尔达效应由美国科学史家罗西特在1993年提出,这里的“玛蒂尔达”是19世纪的一位美国女作家,她有着成就不被承认的经历。也就是说,玛蒂尔达效应现象指出了女性科学家稀少的一些原因在于,女性的成就被忽略、除名、贬低或被归于男性。

一个简单的例子,李政道和杨振宁所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华裔女物理学家吴健雄也参与了实验,并且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只颁给了李政道和杨振宁。

就像有些人总觉得女生天生在数理化方面偏弱,不擅长理科,而同样认为女性不适合从事科学工作,其实这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职业性别偏见,或者说是无意识的社会偏见,所以说女性科学家为什么这么少?因为“尊重、承认、接受”这样的观念还很缺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