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向文: “石牛粪金”背后的人性贪欲

前情

第36集 新司马错伐蜀:连环套

石牛粪金背后的人性贪欲

田向文

四川广元明月峡,嘉陵江畔川陕蜀道遗址,距今约2300多年的历史,“石牛粪金”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北齐刘昼《刘子·贪爱》记载:昔蜀侯性贪,秦惠王闻而欲伐之。山涧峻险,兵路不通。乃琢石为牛,多与金帛,置牛后,号牛粪之金。以遗蜀侯。蜀侯贪之,乃堑山填谷,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秦人帅师随后,而至灭国亡身。为天下笑。以贪小利失其大利也。

到了唐朝,爱好穷游的诗仙李白多次从川陕古道往返于京城与成都,写下了名作《蜀道难》,其中“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之句,就是对“石牛粪金”这一典故的浓缩。

石牛真的能拉出金子?明白人都知道那是骗人的鬼把戏,然而蜀侯就是相信了这个骗人的鬼把戏。这么说来蜀侯就是个大傻冒了?也不是,蜀侯是个极聪明的人。也正因为蜀侯是个极聪明的人,才会聪明反被聪明误,中了——《连环套》中蜀道监修官刘二手的套。说穿了,这就是人性的弱点——贪欲。

古典小说《走安南玉马换猩绒》中讲述:要想获得猩猩绒,就得围猎猩猩。围猎猩猩有专业猎手,叫做捕傩。围猎猩猩的手段是用酒诱惑猩猩。猩猩好酒,捕傩就摆下浓酒,浓酒的旁边还摆放了高木屐。(高木屐是用芦苇花和细芩绳作茎,编织起来的类似毛窝式样的木头鞋,鞋底的前后部分钉有3寸高的两个鞋跟。在淮安市井中,经常会听到老人之间讲话时说:“好了!好了!'你六格’高抬我了,请别把'高木屐’给我穿了,我又不是三岁小孩。”其意思与“戴高帽子”有点类似。)猩猩好酒,一点不假,但其初见酒是不肯饮的,而是骂道:“奴辈设计诱我,要害我性命。我辈偏不吃这酒,看他甚法儿奈何我?”遂相引而去。颇有点正人君子的作派。过了一会儿,又来骂一阵。骂上几遍后,就在那酒边走来走去。常在河边走,就得把鞋湿。在酒边走的次数多了,酒香直钻进鼻头里,口内的唾沫就会“直下三千尺”。于是相互间道:“我们略尝一尝酒的滋味,不要吃醉了。”吃下第一口后,喉咙就越发痒起来,也就控制不了心性,于是不管不顾地吃下去,吃得酩酊大醉,见了高木屐,就欢欢喜喜地伏在跟前,还一面骂道:“奴辈要害我,将酒灌醉我们。我们却留量,不肯吃醉了。看他甚法儿奈何我?”

蜀侯对于“石牛粪金”的态度,最先也如猩猩对于酒的态度,压根就是藐视和不屑,但在听了刘二手花言巧语的蛊惑后,也就信了,于是失去了理智,脑壳发生了短路,派出五丁力士去开山迎牛。正是被刘二手卖了,还在帮刘二手数钱的货色。

这其中还有苴王也在扮演着数钱的角色。苴国本是蜀国的属国,依附于蜀国,时间长了,自以为翅膀硬了,就想着单飞,也称称王称称霸。于是兄弟般的两个国家就不能和睦相处,闹起了同根相煎的内讧。

再精明的猎物,也斗不过猎手。当一切可以利用的价值,被秦国做成一个个局时,蜀国就只能灭亡了,附带着苴国与巴国同时灭亡。

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也。

值得一提的是,故事还巧妙地融入了司马错与张仪论伐蜀的典故,并很有创意地对刘二手的身份进行了延展,除了辗转于秦、蜀、苴国之间的多面间谍,司马错的智囊,他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便是秦王和张仪派来监视司马错的奸细。故事的结尾意味深长,“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戏码再度上演,令人唏嘘。历史的反复无常昭示了,中国封建制度下,不同阶层人物的命运,并非个人所能左右。悲剧的发生是历史必然的产物。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如余音绕梁:司马错听后一屁股坐到地上,耳边的蝉鸣一阵高过一阵,好像在唱着一曲千年不绝的丧歌。

故事的中心人物刘二手是一个虚构的角色,这个名字设计得很好。在封建制度下求生存,日日面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仅刘(留)一手,很难保全自己。狡兔还有三窟。

刘二手的命运结局,给人以遐想:

也许他是智者,懂得急流勇退,后来隐居山林。

也许他上了断头台。他是王者家奴,客观推动杀戮。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即便能苟活于世,他也一定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被后人唾弃。别忘了,司马错还有一个了不起的后人,他写了一本伟大的传世经典叫做《史记》,没错,他就是司马迁。

刊发于2021.4.9《劳动时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