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为什么燃:体育造梦虽然套路但真挚
看到有媒体说,《摔跤吧!爸爸》今日的单日票房反超《银河护卫队2》了,还挺惊讶的,好莱坞输给宝莱坞、平民英雄逆袭超级英雄?
可惜,可能截稿时间因素或者选的是不同票房统计平台,据本人23点45分在中国票房网上所见,5月10日实时票房还是护卫队略胜的。
不过《摔跤吧!爸爸》确实已经很厉害了,毕竟排片上少于护卫队嘛,但口碑貌似更好,豆瓣9.2 VS 8.3。
《银河护卫队2》我也看了,挺逗趣的,在漫威、DC一众漫画英雄片里也算特别(但和自己的前作第一部比起来,打法相似、惊喜不多),故事轻松,场面劲爆,欧美金曲好听,展示的宇宙也挺奇幻。片尾5个彩蛋也着实噱头满满,很多人等到了字幕滚完。
《摔跤吧!爸爸》更接地气,虽然摔跤算是个冷门项目,但展示的情感很真挚,竞技场面也很真。作为一个体育爱好者,对体育励志片本就有天然的亲近感。片子也科普了摔跤的基本规则和运动里面,呈现出了摔跤这项运动的力与美。
据说《摔跤吧!爸爸》被打上女权标签,有些观众批判片子三观不正,在体育燃情的背后是爸爸用自己的梦想绑架了两个女儿,是扭曲的。
但其实纵观影片,爸爸是发现女儿确实有摔跤天赋,以一年为期试验,也就是说一年后如果女儿在摔跤这条路上行不通,他会放弃。女儿们一开始因为太辛苦,周边又有人言可畏压力,所以变现得不情愿,甚至逃避训练,但逐渐也确实真正爱上了摔跤,在输掉处女赛后主动想快点有下一场比赛。
我们都知道,少年时,我们对世界是好奇的,又是陌生的,而兴趣是靠培养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爸爸只是帮你引路的人。爸爸可以教你理念,可以教你技术,但到了场上,还是得靠自己去战斗。
很多观众反馈影片很催泪,但由于剧情确实算是套路,是体育励志类型片的工整类型,我能体会到的催泪段落,一个是少女剪头发的求情,一个是女儿受挫后给父亲打电话,未言先哭,然后父女齐哭。
情节套路,是知道吉塔最后一定会赢,既然结局已定,自然可以从旁边的角度接受其间可预见的波折和磨难。青年吉塔从国家体育学院受训后回家,除了生活追求有点变化,训练理念更是和父亲产生隔阂,于是父女竞技以证明哪一方的技术更先进,我问同伴,你觉得爸爸和女儿摔跤谁会赢?同伴说肯定是爸爸啊,而我猜到会让女儿赢。果然是女儿赢了。
是啊,如果不让女儿暂时先赢,后面的反转,又如何营构。
爸爸输了,不是输在技术落伍,而是年老力衰。女儿赢了,是底子打得好,正值信心爆棚。后面国际赛的连续首轮出局才会触动她,她会更想起父亲的好。当然,这本身也强化了爸爸的主角光环,只是私教,但和国家级教练比起来,却更懂摔跤这门运动,更懂得争金牌比保奖牌更能激发运动能力,多少也有点为拔高而拔高。
而且这是印度的故事啊,不能脱离印度的国情来看,这可不是中国流行的玄幻和仙侠。印度的重男轻女、贫富差距、官僚腐败等等黑暗面都是盖章认证的。我们好奇片子能过审,但其实片子落脚还是体育励志,女孩像男孩一样练摔跤的社会压力主要还是坊间流言蜚语罢了,贫穷的压力也没有强化(至少还包得起录像厅看比赛录像啊),而体育官员的迂腐和渎职也没有过多着墨,最后教练使坏也只是小打小闹,都没有触及政治红线,中国审查机构也不太担心观众联想本土状况而受牵连。
据悉片中饰演女儿的演员都不是摔跤运动员出身,而是开拍前花几个月魔鬼训练的结果,至于男主阿米尔-汗为该片迅速增肥又迅速疯狂减肥的故事,也是大明星为演好电影自虐的典型佳话。而本片蓝本就是真实事例啊,有原型人物背书,感染性也增强了。
我们喜欢看体育励志片,一方面是因为体育和音乐一样,不分国界,不分种族,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和共同情感都能参与的。体育的魅力,除了展现人的力量,更在于让亲身参与运动的人感到畅快淋漓,而人生何尝不也是一场竞技,我们从小就要跟人比,境界再高,那也逃不开要跟自己比,在比来比去中,我们活成了自己的样子。
有个细节,一开始我就觉得阿米尔-汗的耳朵怪怪的,很尖。还跟同伴小声讨论呢,因为阿米尔-汗的片子也看过几部(《印度往事》《三傻大闹宝莱坞》《幻影车神3》),但不记得他本人耳朵是不是就是这样。
刚看到“毒舌电影”释疑——
噢,原来如此。
对了,阿米尔-汗少时还是印度的邦级的网球冠军呢。
加分。
最后想起个事,今年香港金像奖提名了最佳影片的讲棒球的《点五步》小爆了一下,那部2015年就传出陈可辛执导的讲网球的《李娜传》还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