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上海 中华路 小南门警钟楼
黄浦 中华路581号
上海100多年前的消防瞭望塔 建于1909年
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编号38
久闻上海南市有这样一个建筑,可几十年来都是闻其声(名声),却未见真容。这次我特地辗转跨越数个区前去拜见,拍下以下照片,也了却我的夙愿。
南市就是上海原来的南市区,去年被合并到上海的黄浦区。现南市区已不复存在。
其实上海的南市是上海的发端,原来上海市区的形成就在此发展扩大的。上海原来有古城墙,大名鼎鼎的城隍庙、豫园等名胜也是在此区。
该警种楼位于的中华路,此路原来就是上海老城墙的墙基所在。在后面的游记中,我会专题介绍上海的老城墙。
警钟楼,我估计其功效差不多就如同现在的消防瞭望塔。现在该塔已经103岁了。在100多年前,用钢筋混凝土建造这样一个高大建筑也非易事。何况塔本身也凝聚了很多故事。
愿此楼能和上海和谐永存!
中华路的北面的那座几十米高的井架式建筑。它就是小南门警钟楼(图1)。它曾经是保障老城厢不受火神侵扰的忠实守望者。
小南门警钟楼是应上海地方绅士及救火联合会会长李平书等人士的要求,由求新机器轮船厂设计承造的。整座楼高35.2米(11丈),分作6层,共设3个小平台和一个大平台,第4层悬挂警钟,于1910年10月30日建成。
1910年,救火联合会警钟楼建于小南门,当时是上海的最高点。塔内警钟纯铜铸成,鸣时声传数里(现仅剩塔楼)。楼顶建有瞭望室,设望警日夜驻守,遇灾鸣钟报警,各方即迅赴施救。
根据记载,这幢警钟楼全部是用钢材制造,这从当时遗留下来历史照片中可以看的出(图2)。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警钟楼却是一幢钢筋水泥结构的,那它肯定被改建过,从现在塔身上精美的水泥花纹上可以看出,它的历史是很久的了。
李平书(网络图片)
这幢警钟楼前曾经立有救火联合会会长李平书的铜像。1927年李平书逝世后,在小南门警钟楼前建造了李平书铜像,铜像下端是知名爱国人士黄炎培先生亲书铭文。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时,上海市民将铜像在警钟楼的院内挖坑深埋,一直到抗战胜利后,再将将铜像从地下起出,重新立于老城隍庙湖心亭前的荷花池里(图5)。解放后,又将其移置于蓬莱公园内。但文革中李平书铜像被作为“四旧”之物扫进了公园的废旧物资仓库,最终不知去向。
据说:建成后限开放5日,市民纷纷登高眺望上海全景。
小车前的铁笼里就是攀爬上楼顶瞭望塔的竖直铁梯。
混凝土的支柱上,还有花纹图案。
小南门警钟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到了它的特殊作用。1911年辛亥革命中、1927年的第三次武装起义,以及1927年3月21日,王若飞指挥的南市工人总罢工,皆以小南门警钟楼的钟声为信号,统一举事行动。
1910年,救火联合会警钟楼建于小南门。塔内警钟纯铜铸成,鸣时声传数里(现仅剩塔楼)。楼顶建有瞭望室,设望警日夜驻守,遇灾鸣钟报警,各方即迅赴施救。1927年3月20日中午12时,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时以警钟楼鸣钟为起义信号。目前警钟楼暂不对外开放。
栏杆处应是当年放置警钟的,可此钟已无踪影,不知去向了,遗憾!
我用长焦拍摄楼顶部的瞭望台
这受理室原是当年的“救火联合会”旧址。
现在警钟楼四周全是居民和单位的住宅,把警钟楼紧紧包围着。警钟楼的支柱,其中有一条已伸入到民宅中,其实是民宅建房时,为扩大面积,把支柱也包围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