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四十四章《知足不辱》悟读述杂【44】一一一
01
—
原文
名(名望)与身孰亲(亲敬)?身与货(物质)孰多(轻重)?得(名利)与亡(丧失生命)孰病(有害)?
是故甚爱(过分之名利)必大费(付出代价),多藏(聚敛)必厚亡(沉重损失)。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02
—
诗解
和珅隆极莫能守,
石崇炫富遗其咎。
知足知止身不辱,
适可而止韵悠悠。
03
—
悟读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人生仿佛大海,表面风平浪尽,实则波涛汹涌。每个人看似面色如常,其实,内心都涌动着一场战斗,为名、为利、为功、为禄……
在这一章,老子发出了几个著名的生命之问:名与身、身与物、得与失、谁更重要?善良的人们,是否有过深思。
从道的本体上,名与身浑然一体,身与货彼此难分,得与失平等相对。分别在人心,取舍在自己,利弊在权衡。当人心不起妄执,道中之物天然无异。名也好,利也罢,有如飞舞之雪花,过往之云烟。求名求利,无可厚非,切忌因此忘了生命的真谛。
这一章老子剖析了名利之利害关系,讲明了该用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来对待成败得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足”“止”二字,足以让人离开生死的危机,打通生命的崭新通道。
印度大师克里希那穆提在他的《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一书中对于人生处世也作了探讨。他说,挣扎是真实的自己与期望中的自己的矛盾。内心挣扎的原因,不外嫉妒、贪婪、野心、竞争。他强调,一个喜悦的,真正快乐的人,是不费力气生活的人。
理想与现实,往往充满着矛盾。我们的心有没有可能随时都自在,完全没有挣扎。如弘一法师所言所劝,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这不是一种偶然感觉,而应达到一种自然的境界。
杨绛先生说,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自古逢秋皆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人生多舛,心境至上;理性不执,春光盈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