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四十八章《为道日损》悟读述杂【48】
01
—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欲求减少),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治理)天下常以无事(不妄生事端);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02
—
诗解
为道日损学增日,
争其必然顺自然。
福祸相依心不乱,
朝花夕拾总如烟。
03
—
悟读
精神到处文章老,
学问深时意气平。
本章老子强调在认识具体事物时需要“为学日增”,不断追求学问的增长。在认识道时“为道日损”,即追求对大道的体悟,不断减少自己的欲望,方致“无为无不为”的境地。
在体悟大道特性后,老子希望统治者要行不言之教,不妄生事端。
生活之真谛不是为了加法,是减法;
修道之意义不是为了得到,是放下。
人的认识一般具有“三性”:感性、理性和本性。感性是指仅凭个人感觉,不加思索得出的认识;理性是通过思维经大脑加工,加上利弊权衡,做出的判断,这个结论往往利己;本性是人达到一定境界,不经理性分析和利弊权衡直接做出判断。这个判断不自利也不是利他,是最合乎自然的。
为道日损,要求把学到的东西从理性上升到本性,去掉相对性,去掉利弊,去掉对错,做到“归零”,最后方达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书的厚度,决定一个人的宽度。网络的时代,知识的增加不难,难的是把“知”转化为“识”,做一个有生活智慧之人。
十六世纪法国大思想家蒙田曾说,读书不是为了记忆,不是为了装满头脑。而是为了理性思考,促进判断,是自己的心灵完善。
古人造字,义味深长。“贫”含分贝,指物质层面的贫;“窮”,在一个洞穴中弓身挣扎,主要指精神层面。庄子曾对魏王说,我是贫而不惫。
贫而不惫,贫而不困。无论如何,人的精神世界不可贫瘠。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