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性理论之五味 2024-08-06 22:42:17 主讲 人:孙洁文字校对:岑秉融文字整理:王中远01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五味。说起来是五味——因为要和五行相对应——但实际上有六个,就是辛、甘、酸、苦、咸、淡。加了一个淡味在里头。首先我们给五味做一个简单的阴阳划分。这五种味道里面,辛甘淡为阳、酸苦咸为阴。为什么呢?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咱们今天不讲,咱们只讲它的来源。这个是来自于《黄帝内经》的。《黄帝内经》里面说:“辛甘发散为阳”,“淡味渗泄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所以辛、甘、淡为阳,酸、苦、咸为阴。具体的分析,咱们今天就不展开讲了。五味除了分阴阳之外,是不是也分别与五行相对应呢?五味是如何和五行相对应的,大家知道吗?辛,五行属金;甘,五行属土;酸,五行属木;苦,五行属火;咸,五行属水。淡,五行属什么呢?淡味呀,淡附于甘、涩附于酸。五味按照五行属性,而各走其所喜。就是说五味与五行相对应以后,就走到同样和它同属一行的那一脏,它首先就能影响到这一脏。比方说辛有五行属金,那五脏里面哪一脏属金呢?肺属金。所以辛就入肺。辛入肺意味着什么呀?首先它是不是能够助肺气呀?其次,它是不是也就能伤肺气呀?那有人说为什么助肺就能伤肺呢?太过就伤啊,过犹不及。以此类推,那甘味就入脾,酸味就入肝,苦味入心,咸味入肾,这叫五味各走其所喜。记住,各走其所喜,既能够补它,也能够泄它,这是个基本规律。02那我们现在拆分来看。先来看看辛味。首先,辛味的功效特点是能“散”。为什么辛能散啊?你想,辛在五行里属什么啊?五行属金,金应肺啊,肺上焦之气,宣发五味,熏肤充身泽毛,它就有散的作用啊,这是第一个。第二是来源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体验。辛就是辣,吃辣什么感觉啊?是不是发散的感觉啊?出汗,流鼻涕,通窍的感觉,这是辛散。其次,辛还能“行”。能“行”其实还是从能“散”里过来的。顺着经络散,那不就是行吗?所以辛味药多半有行气、破气、通络的这样一些作用。辛还能够燥。辛为什么能够燥啊?你想辛五行属什么啊?五行属金啊。金在六气里面应什么啊?它就应燥啊,它就能燥湿啊。辛味还能开窍,这有生活体验,咱们就不说了。辛还能够润,辛为什么能够润呢?这也是《内经》里来的,叫辛润,能“致津液”。是说辛能发散,能够使阴阳表里和而汗出,汗出不就润了吗?从这个角度上讲“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辛的主要作用就是这几条。其中我们在药性里面用的最多的,是辛能散、能行、能开窍。用的最多的是这三个。能燥、能润呢?当然也有,相对会少一些。03苦味首先是能泄、能降。泄什么呢?能够泄下,泄下拉肚子;还能泄火、还能泄气、还能降气。泄下、泄火、泄气、降气连在一起,一句话总结,就是有沉降的作用,所以苦能降。苦为什么能够降呢?因为苦属火,火是升到了极致,升到了极致,就反而就可以降了,这是物极必反的意思。除了能降呢,苦还能够燥湿。所以湿盛的可以用苦味药。还能够坚,坚什么?坚阴。苦味为什么能够坚阴呢?其实还是跟苦能泄有关系。苦能够泄火、泄下。火能伤阴,那么泄火以后是不是就保留了阴呢?使阴得以保存呢?坚阴就是使阴更强健,更坚固,字面意思就是这么理解。所以它是清热以坚阴。苦能坚阴,最常见的就是两味药:黄柏和知母。我们讲到坚阴,就会想到黄柏和知母。这两味药当然都是苦味药,不但是苦味药,而且是苦寒药,所以它们还能够清热,清热以坚阴,这是苦味。苦味用得最多的是能泄。泄的含义非常丰富:泄下、泄火、泄气、降气。总之记住是气机的下降,就可以了。甘味呢?甘味其实最好记,就是缓和、补益。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因为甘味属土,土就能够生万物。如果是从六气上来说它属湿,湿邪粘滞而不去,所以其性缓,所以它能补、能缓、能和,能调和万物,这是土的性质所决定的。酸味呢?酸味首先是能够收敛,酸收。还有一个味道是涩味。还记得吗?涩味它不属于五味之一,它附着于五味。涩附于酸,所以涩味的药性呢,跟酸味基本上一样的。但是涩味只取酸味的一个药性,就是收涩。酸味能收,能涩,其实意思是接近的,都是指收敛人体的精微物质,比方说气、精、津液等等。能够收涩气,就是敛气;能够收涩津液,那就是敛汗;能够收涩精气,那就是涩精;或者是能够收涩大便,那就是涩肠;或者是能够收涩小便,那就叫做缩尿。这些都是酸味的功效。酸还能够补,酸能够补什么呢?酸能够补肝。这一点是有争议的。因为在《内经》里面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酸泄之。”那这里为什么说酸补之呢?因为酸入肝。我们讲任何一种味入某一脏首先是补,其次是泻。所以是补是泻是看酸味对肝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是太过还是不及。如果说肝本来就不及,气化不及,那么我再加上酸味,就能有一定的补肝作用,比方说白芍药;如果说肝气本身已自旺盛,再用酸味药就反而有泻的作用,比如说白芍药。同一味芍药,不同时候用,功效就完全不同。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另外一句话说,就是它可能是一种双向调节的作用。但是酸能够入肝这个是毫无疑义的。所以即使我们说酸补,也仅限于补肝而言。酸还能够生津。因为酸味和甘味相合就能够有酸甘化阴的效果,能化阴液,阴液足了不就生津了嘛,所以酸能够生津。咸味呢?咸味主要两个特点。第一个,咸属肾,五行属水。水的五行特点是什么?水往下流,对不对?所以咸能够下,咸能润下。其次,咸能够让东西变软,这个你们现在可能没有生活体验。我们经常做家务的人,尤其是在厨房里下厨房的人就知道,腌个白菜,撒点盐揉一揉它就变软了——咸软。这个软可不光是让白菜变软,它能够软坚消积。所以很多能够消癥结、去积聚的药是咸味药。最后就是淡味。淡味最好记,就一个功效:渗泄。淡味能渗,所以它特别能够利小便。那这个淡味是个什么味呢?白开水的味道吗?不是。白开水的正确味道是什么?就是我们水的味道——甜的。甘甜的井水嘛,甘甜的泉水嘛。农夫山泉有点甜,是不是?它是甜的。淡味是个什么味呢?我早先以为是蒸馏水的味道,后来我喝过蒸馏水之后,发现蒸馏水其实比我们普通水还要甜一点。我们在实验室里是没水喝,就偷偷喝双蒸水,那个味道就是甜的。那么淡味到底是个什么味呢?你们去买点薏米仁煮水,那就是淡,那就真的是一点味儿都没有的那个味,那个味儿叫淡味。它能够渗利小便,能够渗利水湿。所以千万别被骗了说薏米仁多补、多好吃,一点儿都不好吃。它本身是味淡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五味皆可以调和,对不对?你加盐它不就咸了吗?加糖不就甜了吗?它不像辣椒,加什么东西都是辣的,无非是酸辣还是甜辣,反正都是辣的。这就是淡味的特点。你们有机会可以自己去体验一下。最后讲涩味,我们前面讲,涩附于酸、淡附于甘,所以涩味主要取它这个收敛、固涩这个作用。这种涩味的收敛,最典型的是什么?你们吃过梨子核吗?梨子肯定吃过,但现在条件好了,可能不啃梨子核了。那个鸭梨吃了以后,特别容易拉肚子,那么吃了以后拉肚子怎么办呢?就要收涩。可以啃鸭梨的核,它是涩的,或者是连皮带核,皮也是涩的。这样吃梨拉肚子可能性就会降低很多。这就是一物降一物,涩味有收涩的作用。五味在整个药性理论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现在对于五味的重要性,有一些现代的中药学家是有点看法和争论的。主要争论点在哪里呢?就是我们现在教科书上,或者药典里记的这个五味里的味,跟实际上这个药材尝上去的味道不一样。书上可能记的是个甜味,但是实际吃起来是涩的;有可能记的是一个辛味,但你吃起来是酸的。这样大家就产生了一个怀疑,说你这是循环论证呐,因为这个药能收涩,就一定说它是个涩味,其实人家甜着呢。有这样一个怀疑在。那这个是更高深的问题,对于我们初学者其实不需要纠结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书上写的是什么味,就是什么味,不用太纠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没有机会去尝每一个药材。同时五味也绝不仅仅是构建在药材的本体味道上的,必然是有理论的抽象。况且有些药你真心不会愿意去尝它的,得了病要吃药那是没办法,那你怎么去品它是什么味呢?所以这个确实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四气和五味组合起来,就构成了药性的最重要的基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四气五味。那么气味组合了以后呢,它的药性变化就更多了。比方说同样是甘味,甘温和甘寒就不一样。甘温就补气养血、养阳。甘寒呢,甘寒就清热、养阴、养血。甘平呢,甘平养阴、补气。你看它组合了以后就不一样了。气味的偏重不同,药性不同,作用也不同。比方说同样是气,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这个药是以气为主的,气很重的,那它容易发热;如果这个气为主,但气比较薄的,那它就有发泄的作用。味也是一样的,味厚为阴,薄为阴之阳,味厚则泄,薄则通。所以这个药的味如果很厚的,以味为主,而且味又特别厚的、特别重的,那它往往有通泄、泄下的作用;如果以味为主,这个味又不是特别重的,那它就以通为主。这样我们临床使用也不一样。《内经》里说“形不足者,补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所以如果是形体不足的,那我就用附子啊、干姜啊、桂枝啊,温之以气;如果是精血不足的呢?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我就是用什么阿胶啦、鹿茸啦,补之以厚味,我们的临床使用就不一样了,可以灵活的组合。 赞 (0) 相关推荐 五脏特色“阴与藏"论气味,及免疫与阴阳特色。 前言 五味之由来.起源性. 本文分四部分:1.起于五行特色.2.起于食用物.药用性及阴阳.厚薄性.3.五脏阴藏特色论食用气味,及免疫系统等与阴阳特色.4.饮食营养的基本法则. 内容 五味之由来,起源性 ... 中药迷惑行为之~味甜又微苦 中成药想必大家并不陌生,比如双黄连口服液,清开灵颗粒,小柴胡颗粒等.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在说明书上看到药的性味,比如双黄连口服液,写着"味甜微苦"这四个字.小时候的我是迷惑的,什么东西 ... 中医药五味是哪五味?五味的含义、确定方式及药物作用关系 五味的含义 最初,五味的本义是指辛.甘.苦.酸.咸五种口尝而直接感知的真实滋味.滋味实际上不止此五种,为了能与五行学说相结合,前人将淡味视为甘味的"余味",而附于甘味;又将涩味视为 ... 中药药性理论之归经与毒性 归经是比较晚出现的一个药性.什么叫作归经呢?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造成一个选择性的作用,主要针对某经某脏,或者某几经,某几脏,发生明显的作用,但是对其他的经,作用比较少,或者干脆没有作用,这个叫作归经.归 ... 中药药性理论之升降沉浮 主 讲 人:孙洁 文字校对:岑秉融 文字整理:林灿 除了四气.五味,我们常用的,比较重要的药性理论还包括升降沉浮.归经和有毒无毒. 升降沉浮实际上是任何一个东西都有的,所谓"升降出入,无器不 ... 中药药性理论干货 中药药性理论干货分享 1.四气 寒凉药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泄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熄风等功效:温热药有温经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 ... 药性理论:中药性能,四气、五味,分享给大家。 药性理论:中药性能,四气、五味,分享给大家。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五味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五味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药食的滋味可以通过口尝而察得.由于药食"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因此古人将药食的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并用 ... 每日中药(药性理论) 四气 一.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 温热药: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暖肝散结.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 ... 中药药性、功效归纳一览表,居然还能这样记! 缓和药性:甘草.大枣 缓急止痛:甘草.白芍.蜂蜜 补肾阳.益精血:鹿茸.肉苁蓉.蛤蚧.紫河车 补肾阳.强筋骨:鹿茸.淫洋藿.仙茅.巴戟天.杜仲.狗脊 补肾阳.润肠通便:肉苁蓉.锁阳.核桃仁 补肾阳.强 ... 中药药性顺口溜,什么药治什么病,看一遍就忘不了 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通水道.水肿淋痛黄疸消. 利水消肿茯苓薏.泽泻葫芦冬瓜皮, 荠菜猪苓玉米须,泽漆蝼蛄香加皮. 利尿道淋车前子.木通道草瞿滑石, 灯心地肤海金韦.萹蓄萆薢与冬葵. 退黄金钱草茵陈.虎 ... 中药药性大全(上) 400味中药药性大全(上) 1.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 2.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3.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4.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