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湿是怎么产生的

今天要讲的邪气是湿浊内生,也就是内湿证。内湿是由于水液不化而内生水湿痰浊。因为这些水湿痰浊多半是由于脾虚失运而导致的,所以也叫做脾虚生湿。

首先来看一下哪些情况会导致湿浊内生。一切津液代谢的障碍都可以导致湿浊的内生。对于人体的水液代谢最关键的脏腑是什么?是肺、脾、肾。在这三脏里面,导致湿浊内生的主要脏腑是“脾和肾”。脾虚以生湿,肾虚则生水。

能够引起脾虚的病因有哪一些?脾主运化,主运化水谷精微,所以饮食所伤是伤脾的最常见因素。饮食所伤就复杂了,有饮食的不清洁,还有饮食的不节制,包括过饥、过饱、饥饱失常等,或者是饮食的偏嗜。对于脾虚生湿来说,进食一些容易产生湿邪的食物,是导致内湿重生的重要原因。《内经》里说:“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过食肥甘厚腻之品就容易生湿助热。从这个角度上讲,为了避免脾虚生湿,平时就应该饮食清淡。

五味的偏嗜也是导致脾虚的重要原因。哪一味最易伤脾?过食甘则容易伤脾,这叫伤其本脏之气。有人说,为什么现在有胃病,医生叫病人不要吃刺激性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是辛味的,土生金,如果金气太过就会耗伤土气。所以也容易导致脾虚,这是从五行的角度上去解释。大家可以看到这种解释其实是有一点牵强的。更直接的解释是这些辛辣的厚味本身就会增加脾胃运化的负担,所以“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导致伤脾。

或者是本身就已经有脾虚这个体质存在,因为脾虚不能运化,但是每天却仍然需要完成水谷的运化,这样经年累月,脾胃就不堪重负,失于运化,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导致脾虚生湿。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前面已经讲过的内外相感。身处的环境本身就有湿气的存在,尤其是江南吴越之地,所多的就是湿邪、湿气。在正常情况下,它们都能够经脾运化而不为患,脾能把这个湿气给运化掉。但是天长日久,毕竟是脾胃的一个负担,所以脾气渐虚,湿邪就渐盛。因为湿为阴邪,易伤脾阳,易阻气机。脾中阳气越伤,则越不能运化,就导致脾虚生湿、湿盛伤脾这样的恶性循环,所以在江南吴越之地,就尤其要重视健脾护胃,目的就是为了增强运化水湿的能力。

对于肾来说,肾主水,肾阳是人身水液代谢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动力。如果肾阳亏虚就不能够化水,于是水饮内停。水本身就是至阴之物,水饮内停就容易导致寒邪内生,这就是寒水相生。一方面阳虚则内寒,另外一方面阳虚则水停,水寒相结就进一步损伤阳气,跟脾虚生湿一样,容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后导致脾肾的亏虚和水湿的亢盛,产生各式各样的疾病。

湿浊内生和脾肾阳虚之间,前面已经反复强调,它们存在一个因果或者说循环的关系。湿盛或者说水湿之邪,容易损伤脾肾的阳气,而脾肾的阳气不足就容易导致运化水湿和气化水湿的功能下降,于是就有更多的水湿之邪产生,结果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个是湿浊内生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因为这个特点就决定了,在治疗的时候,不可以只打断某一环,这样的治疗效率就会下降。一方面要温补脾肾的阳气,另外一方面还要积极的化湿,以减轻脾肾的负担。这样可以让补益脾肾更加得具有效率。双管齐下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内湿的见证主要有哪一些?

水湿之邪留在哪里,就导致哪里的异常。此外,水湿既然留在某处,导致某处出现了异常,这个异常就带着深深的水湿之邪的烙印,会表现为湿邪的致病特点。来举个例子看一下。比如说湿邪阻滞经络,它就会导致经络的相关病变。比如阻滞在头部的经络,就会出现头部沉重如裹。沉重如裹,这个都是湿邪粘滞重着的致病特点导致的。“如裹”,仿佛有个毛巾或者是一个头巾把整个头裹起来了不透气,这样的感觉。这个就是湿性重着粘滞。如果是阻滞在肢体的经脉,就出现在肢体的重着,不但觉得肢体乏力,而且觉得沉重,着而不屈。这个也是湿性重着的特点表现。或者表现为关节的活动不利,甚至于肿痛。如果是出现肿痛的话,它会同时伴有局部的沉重感,甚至是麻木感,这个也是由湿邪阻滞阳气、湿性重着所引起来的。这些都是阴气留而见之于局部的症状。

湿性重浊、湿性黏腻。按照这样的规律推导一下,既然犯上焦,上焦无非心肺,因为湿邪易阻气机,所以肺气不利,就会表现为胸部的阳气不展,有胸闷的症状;肺气不利,肺气上逆而不能降,就会出现咳嗽。

湿阻中焦是湿邪为病,或者说湿自内生最常见的一种情况了。因为本身内湿与脾胃、中焦的关系就非常的密切。会出现脘腹的痞满。为什么?因为湿邪阻滞了中焦的阳气,中焦阳气不利,就出现了脘腹的痞闷,胀满,简称脘腹痞满。因为湿邪阻滞中阳,所以脾阳不运,就会出现食欲不振。因为湿邪在五味属甘,所以病人就会出现口中发甜。因为湿性粘滞,所以就会出现口中发腻。我们经常把这两个症状合在一起叫做口甜、口腻。有意思的是,这两个症状也往往会同时出现。实际上湿邪中阻,除了会出现口甜,会出现口腻以外,还会出现口中淡而无味。这是因为湿邪阻滞了中焦阳气,阳气不能运化,所以口中淡而无味。如果是湿邪阻滞下焦,它就会出现小腹的肿、涨、满、痛,或者是便溏,或者是小便不利,甚至是尿频、尿急、尿痛。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单纯的内湿是不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的,而是出现为排尿不畅。只有当它湿久郁而化热,出现湿热阻滞下焦的时候,才有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如果是水湿泛滥与肌肤?就是水肿病了。

湿的病机特点就讲到这里。

稿约:“从头学中医”公众号是由“一小撮”热爱中医的人运营的公众号,致力于中医学习与推广。欢迎广大爱好中医的朋友们不吝赐稿。但凡与中医的学习和应用有关的稿件都可以的。录用后,我们将通过公众号和其它自媒体将您的想法传递给更多喜欢中医的人。让更多人和我们一起“从头学中医”,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投稿信箱:28186361@qq.co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相关推荐

  • 【老中医推荐:益智仁泡水,驱寒利肾调脾虚...

    [老中医推荐:益智仁泡水,驱寒利肾调脾虚] 近几天气温降的厉害,加上现在疫情的形势加剧,防寒养身,成了我们的首要任务.   今天分享一味中药--益智仁.光是听这个名字,就好像用了就聪明.其实它可是个补 ...

  • 祛除内湿 就像晾晒衣服

    眼下,人体阳气随着节气在升发,但是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寒.湿.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说的就是湿气容易侵犯人体,而且不易祛除.天气潮湿,加上降雨,不少人感觉身体困顿.起 ...

  • 闷 胀 食欲不振 苔白腻 倦 稀便=内湿...

    闷+胀+食欲不振+苔白腻+倦+稀便=内湿 气虚+血虚=气血两虚 气虚+血瘀=气虚血瘀 气虚+出血=气不摄血 急性大出血+气虚+休克征=气随血脱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 气虚+失水=气不固津 急性大失水+ ...

  • 湿气重百病生,多吃这些食物,排出体内湿毒,比拔罐强多了!

    身体健康是人生第一位,有时候人在熙熙攘攘的社会中追求这样追求那样,却忽略了人之所以立足的根本,丢掉了身体健康,直到身体机能衰退才幡然悔悟,自己已无法奋斗,黯然神伤.可见健康的身体对人来说有多么重要.只 ...

  • 大白话说中医第一百三十四期|外燥内湿秋梨润肺,配合健脾事半功倍!

    咱们在上一期主要针对秋燥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个燥邪主要会伤害我们的肺.胃.肾以及大肠,一旦出现燥邪,往往影响的是我们的整体. 因此,要及时的补益滋阴. 而根据人体受到燥邪攻击的不同情况,需要选择健脾养 ...

  • 臀部拍打法教学(排出体内湿、寒、滞气、风、痰)

    <黄帝内经>云:"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骨正筋柔,气血自流".只要打通经络,即可百病不生.骨正筋柔,使气血顺畅. 而现代 ...

  • 不除体内湿与燥,有病永远不会好

    中医认为,人生存的环境中六淫外邪"风寒暑湿燥火"会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并致病.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舒和医生在本文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寒热湿燥对人体的影响.身体寒与热,如水冷与暖神奇的中医, ...

  •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一起学习仝小林院士的湿病辨治心法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一起学习仝小林院士的湿病辨治心法 湿病总括 内湿.外湿辨别 湿邪为病,亦有外湿.内湿之分.治外湿,但加强排湿而已,重在清利,六一散加金银花.治内湿,当分在肾在脾.在肾,渗湿( ...

  • 立夏将至,谨防湿气!这3种食物吃多了会加重“内湿”,尽量少吃

    众所周知,湿气包括了外湿和内湿.外湿主要受自然环境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立夏快到了,春夏相交,外部湿气比较重,而且因为温度会慢慢升高,很多人就会开始减衣服,经常淋雨,吹冷空调,这就会加重外湿.而内湿主要 ...

  • 内湿的病理特征

    湿邪为患,不仅与气候潮湿.涉水冒雨,或久居湿地,或长期水中作业有关,并与恣食生冷.嗜食肥甘厚味有关,以致影响脾胃运化津液,聚而成湿. 湿为有形之物,性重浊而粘腻,它能阻滞气机的活动,障碍脾胃的运化.由 ...

  • 内湿生成与脾肾有什么关系

    内湿生成与脾肾的关系 湿生于内,名曰内湿.湿属阴类,内湿是由于水液运化.输布失常而产生的病理产物. 内湿产生的关键是水液输化失司,而人体主持水液代谢的脏腑,以脾肾为主,其中肺主水,但不是主要原因,因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