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文】架子车——难忘的记忆

文/愚人

架子车——难忘的记忆
架子车这一运输工具,在新中国成立的五十年代后就逐渐代替木制的独轮“叫妈车”。解放前,河南人逃荒入陕,携儿带女推着”叫妈车”,推车在艰难的行进中,木制轴轮的磨擦发出的声响,如人们在病痛时喊”妈”的叫声,名曰为”叫妈车”。架子车问世后,汽胎轻盈,行进自如,无任何响声。也远去了“河南蛋推车子,沟子一拧一节子”的那对河南同胞的不雅顺口之语。
架子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已普遍使用,也是生产力发展中的一阶段。它是体力活强度倍减,运输效果倍增。也是生产力解放的产物;有历史的辉煌,有辛酸的过往,也造就了人们的意志品质,支撑了社会前行。
生产队的工分时代架子车每家不可少,它等同一半个全劳力的价值。全劳每天出工记十分,若用上架子车,一齐可记十五分。
每逢往地里拉粪肥都是按回次记工分,跑快的一天要挣几个劳动日,有时有架子车的有活,没有架子车只能闲着,有架子车的一年多挣工分,年终分红满脸的笑容。在那个困苦的年代,架子车运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农忙时随时可用,农闲时运输挣钱。供销社的商品,竹器厂的编织物,铸造厂的成物器,火车站下车皮上车皮的原粮全都是农民们用架子车运输。一天挣上十块八块在当时确是高收入;从县里给夫水供销社拉一回商品结算运资也只有两元三角,从夫水竹器厂往合阳县送一架子车竹器货,要翻金水沟一来回四天时间才能挣二十多块钱;从桃下火车站往夫水粮站转原粮,拉一千多斤结算运输一元三角六分;但确比年终分红一劳日四毛二要划算得多。因而当时一听有挣钱的活,人们就争着去干!
到了八十年代,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架子车更是每户必不可少的运输工具,每家每户必须要有,因为一到农忙,家家都用,想借都没处借。
备料打一辆车厢,找一根洋槐木做车辕,下脚料做桄子厢檔,厢板杨木桐木都好!料备好后把木匠请回家,要说村上木活干得好的就数赵井龙和鲍招财,那时百分之八十的车厢都是这两位前辈木匠师傅打造的。他们将兩根车辕刨得光滑平亮,一斧一斧地深深凿卯,将卯卯套紧,密不可分;三天时间一新光光的车厢就做成了。然后去供销社五金门市部买下架子车底盘,牢牢的和车厢固定在一起,又在两车辕中拴下攀绳,在用力拉车时得劲。
有了架子车当时真的好象有了宝,农忙时不急不慌,三夏三秋心里实在;闲时有机会运输挣钱添补家用也算钱串串小银行。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农业机械化,收割机,播种机,拖拉机,小汽车,要动用的机械应有尽有!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架子车也被时代淘汰,而今已冷落的放在某个角落。当然今天十不见九的在路上偶尔还可见到架子车的身影,它象一老人样,不甘心,不服老,时不时还显现着自身的力气!手握着下岗证,怎么也走不出那个世界。
新一天曙光升起,农业机械化送走了架子车的辉煌,但确是时代的难忘记忆!

【作者简介】王玉文,笔名愚人,陕西华阴罗敷镇籍,民间文学爱好者;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始曾在市(县)文化馆参与过多出戏曲,故事以及诗歌,杂文的创研;后因故辍笔,回乡经营农商,现虽古稀,时有创作冲动。坚持我写我心,坚持人间真善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