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里话祭祖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上香,缕缕香烟那是无言的痛
斟酒,滴滴薄酒那是伤心的泪
烧纸,朵朵灰蛾那是难忘的愁
跪下,次次磕头那是思念的情
寒食节前一天天不亮到先祖墓地添土、培坟、压坟头纸,寒食节下午带着供品去上坟祭祖,是我们这里的风俗,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祭祖归来,百般感慨,理一下思绪,写一下体会,也是对先人的一种纪念吧!祭祖的仪式大同小异,无非是上香、摆供、斟酒、烧纸、磕头。供品却是五花八门,如炸菜、烙菜、馒头、水饺、水果、鲜花等。祭祖就是要有满满的仪式感,方能显示出对先人缅怀和尊敬,才能有家庭的认同感,民族的归属感。
在我的心中,祭祖不是向先祖祈求什么,而应该向先祖汇报自己做了什么。首先是缅怀先祖,寄托哀思。借祭祖时机,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抒发自己内心的伤感。其次是扪心自问,反躬自省。日常生活中是不是做到了对工作尽职尽责、对他人言而有信。为人处世是不是做了给先祖丢脸,辱没门庭的事?是不是对家风做了很好的传承?如果做了违背自己良心的事,要深深地忏悔,痛改前非,做到“不迁怒、不二过”,请先祖予以监督,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慎独慎微、立身行德。
现在一谈到祭祖的仪式,就有人认为是封建迷信,我极力反对。近年来通过学习,更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佩服孔老夫子的智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基本特征是无神论的。祭祖的意义是慎终追远,是对“百善孝为先”最美道德观念的传承,使人不忘本,不忘根,有助于培养人的高尚品德,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维护社会的稳定。同时无神论的观点又能使人更加理性地祭祖,真正地做到人文关怀、以人为本。从《论语》中我们就会发现,孔子多处言说“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等,由此可见孔子的内心世界真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神圣而又神秘,以至于他的弟子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死心塌地地跟随着他。子贡更是在孔子去世后,守孝六年,一生极力维护孔子,推崇孔子:“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当然,在2500年前,人们不可能不谈鬼神,孔子的观点是“敬鬼神而远之。”如: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这是孔子在回答学生樊迟问“知”时所说,教导樊迟作为为政者千万不可为了达到任何政治目的,而颠倒务民之义与敬鬼神的主次位置。平时应该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努力尽好自己的本分,对待鬼神呢?以诚敬之心而为之,要摆脱鬼神对思想的影响。孔子提出的“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他不迷信鬼神,自然也不主张以卜筮向鬼神问吉凶,体现了敬鬼神而不被鬼神所拘忌的文化自信。还有弟子不断地追问“鬼神”到底有没有时,孔子更是显示出了高超的教育艺术,展示了自己极高的语言天赋。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季路问服侍鬼神的方法。孔子说:“活着的人你还没服务好,怎么能去服侍鬼神呢(人要务实一点,努力为人民服务)?”季路又说:“敢问死是怎么回事 ?”孔子说:“人生的真正意义还没弄明白,哪有闲工夫去考虑死呢(人生不易,要活出个人价值)?”子贡也很好奇,打破沙锅问到底,问孔子:“人死了以后,到底是个什么状态,是否真有鬼神?”(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防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赐欲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子贡问孔子死者到底是有知还是无知,孔子回答说:"我要是说人死后灵魂上天,有鬼神存在,我担心有钱人的“孝子贤孙”会为了送别死者而一味地厚葬,往地下埋奇珍异宝,甚至做一些更出格的事,如陪葬,修豪华墓穴,劳民伤财,以至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如果我说人死了什么也没有了,可又担心“不肖子孙”遗尸乱弃,不尊重去世的亲人,有违伦理。要想知道死去以后的状态,别急,等你死了就知道了。孔子不正面回答,更是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告诉弟子们就是要努力地活好当下,活出生命的质量,怒放生命的光彩。用现在话说,就是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又是一年祭祖时,我们应该有孔子那样的敬畏心:“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在先祖的坟前,从那垒向坟头的新鲜黄土中,从那墓碑的名字上,仿佛看到活着的先祖,他的音容笑貌,依然那么亲和有力,他的谆谆告诫,言犹在耳,这样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起到神奇的警戒之功效,告诉你以后的人生路,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才能趋吉避凶,家和业兴。
作者:邹平市长山镇初级中学孙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