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荪:痛经效验方

温经散寒汤(蔡小荪)

[组成]当归10克 川芎10克赤芍12克白术12克紫石英20克葫芦巴6克五灵脂12克金玲子10克延胡索10克制香附12克小茴香6克艾叶6克

[功效]温经化瘀、散寒止痛。

[主治]经前或经时小腹拧痛或抽痛,凉而沉重感,按之痛甚,得热痛减,经行量少,色黯有血块,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

[用法]经行腹痛开始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方解]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活血行瘀;五灵脂、金铃子、延胡索、制香附,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白术补脾健胃,和中燥湿,以制约上述诸药伤中耗气之弊:紫石英性味甘温,入心肝经以温暖子宫,《神农本草经》指出:“治女子风寒在子官。”(本草纲目》李时珍说:“紫石英主治肝血不足,及女子血海虚寒不孕者官”,葫芦巴性昧苦大温,入肾补命门之火,有温肾阳,逐寒湿的功能,故与紫石英同用则直达子官,而起到散寒镇痛的作用:小茴香、艾叶亦有温经散寒之作用。

[加减]本方适宜於寒湿搏于冲任所致痛经。如受寒重者,可加吴茱萸、桂枝之品;血瘀重者,加桃仁、红花之类。

[按语]寒温之 邪伤於下焦,客於胞中,血被寒凝,行而不畅,故经水量少,色黯有块,小腹冷痛。因胞脉系肾,故痛甚则连及腰脊。血得热则行,故得热则舒。寒湿停滞,困阻脾阳,脾阳失运,故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均为寒湿内阻、气血療滞之象。本方温经化瘀、散寒利湿与之甚为合拍。

[典型病例]杨某, 女,19岁,1989年9月20日初诊。

暑月经行,不避生冷瓜果,寒湿伤中,凝滯胞脉,故经行腹痛,连及脘腹,泛哕干呕;经期延后,挟有紫黑血块,琳漓七、八日始净;舌质淡、苔白滑、舌尖边有紫黯瘀黑,脉沉弦。综合脉症,乃中州寒湿,影响胞脉所致的经迟痛经,师温经散寒汤之义,治宜温中、活血、通经:高良姜、制香附各9克、吴茱萸3克、小茴香6克、当归、川芎各9克、生蒲黄(包煎) 9克、五灵脂9克、陈皮、白术、法半夏各9克、服三剂后,疼痛大减,经色转红,血块消失,药已中的,守方再服三剂。服后月经净,精神好转,食欲渐馨。嘱服艾附暖宫丸善后。按:暑月贪凉,寒湿伤中,中阳不振,独阴用事,当血液下注血海,暗随其下,停滞胞脉,经行之时,乘机内发,而成经迟痛经之证,今取高良姜、制香附、吴茱萸、小茴香等温中行气,当归、川芎、失笑散等活血通络,故收立等见您之效。

内异1方(蔡小荪)

[组成]当归9克 丹参9克牛膝12克赤芍12克香附9克川芎6克桂枝4.5克没药6克失笑散12克 血竭3克

[功效]理气活血, 散寒破症。

(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痛经。

[用法]经前或痛前3~7 天之内,水煎服之。

[方解]在大队理气活血药中,再配散寒破血见长之没药、血竭、失笑散,破散症积宿血,兼具定痛理血之功。

服药时间尤应注意,一般须在经前3~7天内进服,方能奏效;过晚则瘀血既成,日渐增多,而药效不能速达,难收预期之功。

[按语]蔡氏认为 子官内膜异位的痛经与般痛经症 有所不同:后者多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经血排出困难所致,若瘀血畅行或块膜排出,腹痛当即减轻或消失:而内异症的痛经并不因瘀下轻减,相反瘀下越多越痛,因为它的瘀结不在宫腔,而在子宫肌层或其它组织内,排出无路。故治疗上应依据其病理特点,不能专事祛瘀通下,而应采取促使瘀血溶化内消之法,以达通畅之目的。

[典型案例]高某,36岁,工人。每值行经,小腹剧痛,严重时可致数次昏厥,常因此急诊注射杜冷丁方得缓解。四周前作腹腔镜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同时行内膜囊肿剥离术。但一周前仍如期剧烈痛经昏殿,急诊来院请中医治疗。经前3~4天用 “内异”1方,痛止或经净后改用“内异”1号方(方药见下文) 21剂。如上述周期法调治七个月后停药。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内异2方(蔡小荪)

(组成)当归9克牛膝12克 赤芍12克香附9克熟军炭12克生蒲黄9~60克 丹参12克 花磊石15克 血竭了克震灵丹(包) 15克

[功效]活血化瘀, 止血定痛。

(主治]子宫 由膜异位所致血崩。

(用法]在经前3~5天预先服药,籍以搜剔瘀血,达到止血定痛目的。

[方解]

暴崩之漏通常以止血为首条、而内异症崩漏,如单纯用止血法则效果不显,盖因此症多由宿瘀内结、阻滞经脉,新血不守,血不循经所致。故纯用炭剂止血,犹如扬汤止沸,往往难以应病。治此须谨守病机,仿“通因通用”之法,重在化瘀澄源。方中以活血化瘀药为主,特别是蒲黄一味,常据症情,超量用之,多则可达30~60克。蒲黄专入血分,以清香之气,兼行气血,故能导瘀结而治气血凝滞之痛、且善化瘀止血、对本症经量多而兼痛经者尤为适宜,方中还常佐山羊血、三七、茜草等,以加强化瘀止血之功。经净之后,遂取复旧之法,重在益气血之品调理,以固其本。

[典型案例]金某,30岁,未婚。

素有痛经史,10年来呈进行性加剧。1980年4月在医院行急性阑尾手术时发现两侧卵巢巧克力囊肿,左侧大8立方厘米,即做左侧卵巢、附件切除;右侧病灶小。且患者尚未婚,未作手术切除。因术后痛经仍作、妇科肛检:子宫右侧打及一肿块,超声波探查示:右侧卵巢部位-肿块 5X3X5厘米, 来中医专科门诊就诊。时值经行,量多如注,且挟瘀块,腹痛剧烈,二天后始缓,腰部酸楚,平素右少腹疼痛如刺,脉细紧弦,苔薄质偏红。治以化瘀调经、拟内异1方加减:炒当归9克丹参6克、生蒲黄(包)30克花蕊石12克 赤白芍各9克 怀牛膝9克制香附9克血竭3克川断12克桑寄生9克投药四剂,经量旋减,一周净(原需一 旬),唯右少腹刺痛未除,兼下黄带。妇检右侧附件增厚。遂处方:炒当归9克丹参12克赤芍9克川牛膝9克制香附9克桂枝3克海藻9克炙甲片9克皂角刺12克干漆4.5克血竭3克莪术12 克,败酱草15克鸭跖草9克经前加川棟子、 延胡索理气止痛。如法治疗十个月,痛经基本消失,经量正常,余症均减。妇科复查:官体活动稍差、右侧宫底后扪及-鸽蛋大、 质偏实的肿块,原医院超声波复查示:右侧卵巢部位囊性肿块,较治疗前明显缩小。

内异3方(蔡小荪)

[组成] 云茯苓12克桂枝4.5克 桃仁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皂角刺20克鬼箭羽20克石见穿 15克

[功效]消症散结。

[主治]症瘕。

[用法]经净后,水煎服。

[方解]方内“桂枝茯苓九”(《金匮要略》)行气通阳、活血祛瘀,再加鬼箭羽、石见穿、皂角刺等“其功专于血分”、“疗妇人血气”之品,其活血化瘀、消症散结之功逾宏矣。

[按语]症瘕是内膜异位症患者共有症状,兼存於各种类型中,此为疾病之根本,以其形成是由于宿瘀内结,本着“血实宜决之”之治则,故经净后服此方以活血化瘀、消症散结乃不失澄本清源之本意。

[典型案例]李某,34岁,职工。

1984年因本症行右侧卵巢切除,左侧囊肿剥离术。三年后妇检及B超复查,均示左侧有4X3X3厘米囊性肿块。试用中医治疗,于经净后以“内异”m方治疗三周,经前3天改服“内异”1方加花蕊石15克,震灵丹(吞) 10克,7剂,共服药150剂。经量正、腹痛除。二次B超复查,均示左侧液性暗区缩小至1.5X1厘米。

医学科普仅供参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