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施压,激发干劲的管理手段

国外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形象地说过,“压力就像一根小提琴弦,没有压力,就不会产生音乐。但是,如果琴弦绷得太紧,就会断掉。你需要将压力控制在适当的水平——使压力的程度能够与你的生活相协调”。当今时代,是一个超强竞争的时代。一时不经意的松懈,可能就致使人被无情地淘汰出局。
压力无时不在,压力无处不有,如何克服压力,战胜压力,进而利用好压力,就成了很多从业者和管理者都要面对的话题。而压力掌控的适度与否,也正是领导者或平庸或卓越的重大差别所在。平庸的领导者把压力看成是一种负担,而卓越的领导者则把压力看成是一种可以有效运用的企业资源。彻底消除压力既不可能,也没必要。
曾国藩在造就人才时,就注意给下属增加压力,促其奋进。从某种程度上讲,李鸿章的成才就缘于此。1859年,李鸿章投奔曾国藩,以图发展,师生相见,曾国藩十分高兴,两人畅谈国家大事,多有相同之处。曾国藩曾多次当众夸奖李鸿章天资聪慧,文才出众,且胸有大志,非常人可比。曾国藩打算悉心调教,重点培养他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但经常的褒奖必然使人产生自满心理,尤其李鸿章原本就心高气傲,时间一久,他就有些目中无人,恃才傲物。这使得曾国藩认为有必要煞煞其傲气,帮他改掉生活懒散、没有规律的毛病。
因此,刚开始他并没给李鸿章分配要职,而只是让他做了一个小小的文书,并给他派下大量琐碎繁重的工作,来为其增加压力,逼其奋进,脚踏实地地为人处世,以完善自己。一次,他把李鸿章叫到身边说:“你来到我这做事,我有话要告诉你,我这里只崇尚一个'诚’字。”说完就扬长而去。李鸿章理解老师的用意,从此不再抱怨文书之职卑贱,并开始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曾国藩这样给下属压担子,逼其改掉缺点的做法,使李鸿章逐渐老成起来,心浮气躁的毛病改掉了,成为一个思考谨慎、富有条理的贤才,不断显示出其才华。1860年,太平军攻破清朝的江南江北大营后,江苏被占,急需有人保卫上海。这事事关重大,曾国藩见李鸿章已能独当一面,就把这副担子压在了他的身上,命令他立刻招收五千精兵,奔赴上海。李鸿章没有辜负曾国藩的良苦用心,他对军队了如指掌,对将帅的特点也如数家珍,保证了其用兵的有效性。不久,就带兵攻打下苏州府,扩充了军队实力。李鸿章最后官至中堂,并因“兴办洋务”在历史上留名,这不能不说是曾国藩悉心栽培、苦压重担、逼其成才的结果。
领导者给下属临危授命,发挥下属潜力是压担子的重要方式,但在下属有不良的习性及习惯时给下属施加压力,促其改进,为以后挑重担打下基础也是压担子的重要方面。曾国藩为改造李鸿章的高傲性格,让其从低微的职务做起,并严格要求,最终使李鸿章养成了大胆细心、严谨周密的作风,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条古训道明一条真理:如果人生活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中,没有外界压力,那么他的生命力就必然会缩短。同样,对于员工来说,一旦工作没有压力,生活安稳,他们就会满足于这种安逸的生活而不思进取。这既影响了下属原有潜力的发挥,使之失去成为最优秀人才的机会,同时,更影响了集体事业的发展。
所以,身为领导者,就要担起责任,防止下属产生得过且过的心理,采用给下属压担子的方法给其增加压力,以促进其积极进取、不断超越自我,取得更大的成就。
另外,身为领导者还应该认识到,充满压力的环境能使每个人都得到锻炼,压力还会使一些员工发挥出更大的潜能。不断把员工置于压力环境下,训练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看到积极压力的益处,并让他们学会把恐惧变成积极的压力,这样既能给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也能加速员工的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例如,我们可以对失业威胁反应加以引导,使员工积极接受额外的培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或者接受他人的帮助,甚至自愿做好调换工作的准备。
但领导者也必须注意到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一味简单地向员工施压,不断提高要求、强化监督,员工迟早会不堪重负,变得负重难行。有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员工感到“职业压力很大或极大”。职业压力过大,员工难以承受时,员工的缺勤率、离职率、事故率等都会上升,而工作满意度等却会下降,这些又都会威胁企业长远、稳定而高效的发展。所以,领导者还要认真评估企业内部的压力,能够巧妙地转移员工压力,消除一些不必要的压力源,同时对员工加以适当的引导和培训,改变他们负重的方式。
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界,压力都有内部和外部两个源头。企业内部的压力源由内而来,如工作时限、充满敌意的同事关系或者苛刻的客户等;企业外部的压力源是那些企业无法控制的因素,如家里成员生病、婚姻破裂等等。压力管理重点之一是针对造成问题的压力源本身去处理,即减少或消除不适当的环境因素。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营造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巧妙地转移压力。
同时,压力还是一种主观感受,压力管理离不开员工自己的参与和努力。另外,还有一些外部的压力源是企业无法控制的,这都要求领导者对员工进行引导、教育和培训,调整他们看问题的视角,对压力进行理性的分析,缓解和疏导压力所造成的情绪、行为、生理等方面的症状。还可通过强化训练来改变某些员工个体自身的弱点,改变其不合理的信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
适度的压力会变成动力,高明的领导者总是善于利用压力来激发员工的干劲,这也是中国式管理常用的手段之一。
(0)

相关推荐

  • 领导“领导者”OR领导“追随者”

    很多领导人都喜欢培养"追随者",因为追随者听话,更能显得自己有能力,尤其喜欢看到自己离位后,出现的混乱,这样就更能显示自己的重要性.可真正的领导者,是要领导"领导者&qu ...

  • 好領导从不對员工指手画脚

    很多领导以為自己专业技能够强,常常忽视下属的意见,并且喜欢自上而下地分配工作,甚至在下属完成工作后也没有任何评价,或是只对下属做得不到位的部分表达不满. 柳井正先生指出:这样的领导会打击下属的积极性, ...

  • 因势造势,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管理手段

    中国人最懂得造势的作用,可以说一抓住机会,便要造势.只要造势成功,到了势大力大的时候,予取予夺,几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甚至有时候为形势所迫,"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

  • 《5分钟商学院·基础》第15周:激发善意(管理就是激励)

    激发善意 就是为了雇佣整个人.你从来不可能真正激发一个人,你只能给他一个理由,让他激发自己.尽力来自于本份,而尽心则来自于善意.(管理的本质是,我们不能只雇佣员工的双手,而且必须连双手的主人一起雇佣) ...

  • 不即不离不弃,亲疏有度的管理手段

    领导在工作中怎样与下属不即不离,亲疏有度呢?大家知道,恋人必须保持一点距离,这样,才能使魅力永恒.距离产生魅力,距离维持魅力,这个"相对真理"在领导艺术中也同样适用,特别是与下属相 ...

  • 兵无常势,法因势变的管理手段

    中国式管理方法一个特别不能为人接受的特征是它的不具有普遍性,每一个事例都是个例,看似方法相同而结果却往往会大相径庭.也就是平时中国人爱自诩的:看似有法,实则无法.但你若说它无法,它却会在事后给你一个也 ...

  • 引而不发,点到为止的管理手段

    愤怒就像决堤的洪水那样淹没人的理智,常常让人做出不可思议的蠢事.对于有些管理者来说,躲过商战上的明枪暗箭容易,压制自己心中的怒火却很难. 历史上,怒火烧掉了不少辉煌灿烂的王朝.不管是君王一怒沙场见,还 ...

  • 权衡利弊,依势择人的管理手段

    古人常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就要求领导者能够审时而度势,即审察时机,忖度形势.对于中国的领导者来说,这审时度势与用人息息相关.他们在用人上不拘一格,最重要的是能够任势择人,根 ...

  • 隐藏个人好恶的管理手段

    翻开中国的历史书籍,时有献媚的事例充斥其间.谄媚之术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它的功利性.无耻性和技巧性.孔子在论述谄媚小人时说他们是:"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

  • 爱尔眼科业绩稳健增长背后的密码,来看看NB业绩背后的市值管理手段!

    以下为正文: 说到市值管理,可能一般朋友马上头脑里会想到这样一幅画面:在著名的金融陆家嘴的某高档写字楼内,一个风度翩翩的西装男坐在满是屏幕的工作间看着各个股票的上下波动,然后不断的发号司令:买入XXX ...

  • 大权独揽,小权分散的管理手段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向来都以天子自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国家的一切政命皆出于皇帝一人之手,皇帝掌握着一切生杀予夺的大权.集权统治,甚至可以说独权统治,一直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