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名著为什么会变成四大名著,被删除的两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四大名著在中国的知名度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尤其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四大名著都被搬上荧幕,有的甚至还不止一次。
可以说是妥妥的国民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几部书,就算你没读过原文,也起码看过电视,如果连电视都没看过,那起码听别人提起过,因为他们的人物和故事,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时不时的就会提到书里的人物或者故事。
相比于这四本书的风光无限,这两本书可就惨得多了,他们是《儒林外传》和《金瓶梅》,这六本书,在建国之前一直都是合成六大名著的,但是建国之后,就删除了两本,六大名著变成了四大名著。
中国人似乎更偏爱4这个数字,四大金刚,四大天王等等,有了四大名著这个标签,这几本书的人气是蹭蹭蹭往上涨,相比之下,另外两本书则要落寞很多。
那么为什么要从六大名著改为四大名著呢,这里面先说说《金瓶梅》,大家对他的误解最多,因为他一直是被视为淫书。
《金瓶梅》这本书,是文人独立创作完成的第一本小说,里面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关于男女露骨的描写其实非常的少。
他是一本百科全书,是15世纪下半叶和16世纪京杭大运河沿岸城市经济与社会民生的百科全书,甚至是可以说是整个明代的百科全书。故事中有将近七百个人物,涵盖了各个阶层,各生活层面,举凡官场、商场、欢场、民俗、物价、交通、婚姻、性爱、饮食、服饰、器物、丧葬、曲艺,无所不包,完整记录了当时社会的原貌。
尤其特别的是它对明朝中晚期物价的翔实记录,一栋房子多少钱,一块布多少钱,一个丫鬟多少钱,每次要给娼妓多少钱,多少钱就可以买到牲礼、鸡、鸭、水果、饼干,从几千两写到了几钱几分,全世界没有第二本小说兼具这样的社会经济史料功能。多亏《金瓶梅》作者的耐心,才能记录得这样齐整。
兰陵笑笑先生笔下涉及的饮食行业有二十几种,食物有两百多种,包括主食、菜肴、点心、干鲜果品等,比《红楼梦》还要多。而且《红楼梦》中常常出现天方夜谭式的食物,比如著名的茄鲞,到底是真的假的,我们也不知道。
而《金瓶梅》中西门庆府里的食物,都是当时的城市商人家庭能够吃到的。各位还记得吧,无论西门府什么时候来客人,都有炖烂可以下饭。不是因为这些人牙齿不好,而是说明他家的厨房是不灭火的,蒸笼里随时有热菜可以端出来。
茶有十九种,饮茶的场面有两百三十四次。酒有二十四种,大小的饮酒场面达到二百四十七次。而关于性的场面与饮茶、饮酒相比是小巫见大巫,虽说总共一百零五次,其中大描写三十六处,小描写三十六处,根本没有描写的三十三处。
大描写就是葡萄架那类的,小描写有零星的行为,没有描写的就是“云雨一番”“一夜狂到天亮”这种。这哪能叫淫书呢?你说它是酒书、茶书、饮食书,可能更贴切些。我的意思是,作者的注意力并没有集中在性事上,他还是贴着人、贴着人的生活在写。
这部书当然也写到了民俗节庆,日常活动,而且写得非常多,相当于是晚明社会生活的浮世绘,第一手的社会民俗长卷。官场上的应酬事务,民间的人情往来,大买卖,小生意,都可以在《金瓶梅》里找到。比如,当时有挑着担子帮人磨镜的工匠,和尚可以在街上卖艺,和仇英《清明上河图》中的情景一模一样。绸缎铺怎么开,生药铺什么样,也都写得非常清楚。
书中详细的婚事描写有两次,第一次在第七回,第二次在第九十一回,主角都是孟玉楼。我们可以借此看到当时的婚俗和结婚程序。丧事总共写了三次,第一次是官哥儿的,第二次是李瓶儿的,第三次是西门庆的。清明节也写了三次,第一次在二十五回,大家一起荡秋千;第二次在四十八回;第三次在第八十九回。
其中,第二次清明节正值西门府最盛的时候,西门庆升官又得儿,家人、亲戚上百人,隆重地上了一次坟。第三次清明节时,西门庆已经死了,同时去上坟的只有十几人。
元宵节写了四次,刚好呼应西门庆从起到落。端午节写了两次,第一次在第六回,是这部书写到的第一个节日;第二次在第九十七回,陈经济快死的时候,刚好是全书的最后一个节日。
可是,这又是一本秋天的书,故事结束在秋天,中秋节写了三次。中秋节由于是月娘的生日,所以总是并在一起写。此外像除夕、元旦(春节),甚至腊八,都有写到。日子过到哪里了,怎么过,都被这位兰陵笑笑生规规矩矩地记了下来。
如从包罗万象的书,仅仅是因为全书中极少的描写,而被列为禁书,甚至是从名著中踢出,这实在是很冤枉。
那么有没有可能出一个删减本,把那些相关露骨的描写给删除,这样是不是就可以大力推广了呢,这个也不行,这就说说道另外一本书《儒林外史》了,这两本书都有这样一个特点,所以导致了他们无法被大力推广。
《儒林外史》里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范进中举这个文章了,写了一个多年考试不中,突然知道自己中了举人之后,发疯了的故事,课本里只是截取了其中的一小段,后面的故事还有很多。
《儒林外史》讲一群明代文人的日常生活,他们怎么考科举啦,怎么混日子,怎么出乖露丑,我们大部分的中国人,那些日常的苦恼和纠结,无论是患得患失的小心思,还是对人生的根本性忧虑,这本270年前的小说里全都有,全都表达得很深入,全都用一种既让人尴尬又无比精准的情景还原出来了。
作为一部文人自黑小说,《儒林外史》的喜剧手法和讽刺语言相当高明,我读起来常常忍不住哈哈大笑,但笑过之后,先是释然,原来,道貌岸然的古代文人,其实和我们一样,谁也不比谁高明,谁也不用再笑话谁了;然后,还不免陷入自己作为一个读书人的深思。
我们没机会过《红楼梦》的日子,也不想过《水浒传》的日子,但多多少少,都活在《儒林外史》的日子里。尤其年岁越长,对世界的了解越多,我这种感觉就越清晰。
这部小说,因为揭开了中国文化冰山之下不可见的部分,反而让我得到了安慰、释然和自省。这种发现和获得,我不敢私藏,讲出来跟你分享。
中国文化这座冰山,水面之上,有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哲学架构,有修齐治平的文人理想,有文辞华美的诗词歌赋。这是我们都要高山仰止的。
但水面之下,我最先看见的,是《儒林外史》里那些读书人的大多数。
所谓中国的读书人,不光有孔子、庄子、董仲舒、李白、杜甫、苏东坡、王阳明,也有那些在科举中挣扎求存的普通儒生。文人士大夫这个阶层,从春秋末期发端,到吴敬梓的时代,已经跟孔子当年的理想相去甚远。
《儒林外史》里写文人们凑到一起,说学问得少,吹吹拍拍得多,整天在琢磨怎么巴结盐商;新科举人到县衙门去打秋风、混几个钱花;遇到县官判错官司惹祸,他们转头就顺着城墙溜下去跑路了;就连堂堂的翰林院编修,唯一的学问也只是写八股,谈吐乏味,见识平庸。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明白些什么,对,儒林外史揭露的东西过于黑暗和真实了,所以不利于推广,那你说《红楼梦》最后也是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但那是经过艺术加工后的凄美,但儒林外史,则是赤裸裸血淋淋,一般人读了之后,根本受不了。
《金瓶梅》也是一样,就算完全没有那些限制级的描写,这本书描写的故事,全部都是最平淡最庸俗,最追求欲望的现实,书里的人物完全活在欲望里,严格来说每一个好人,主角配角基本上每一个好下场的,看了让人心里难以承受。
如从写实的悲观主义,实在是不适合大规模推广,这两部书其实都有这个特点,太写实了,太残酷了,普通读书根本无法接受。
关于这《金瓶梅》和《儒林外史》,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