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你信吗?天津泥人张没有泥塑模具,还有父不教子的规矩

说起天津的民间艺术,泥人张一定是最亮丽的招牌之一。作为首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经历六代父子相传,它已传承了近200年。与许多非遗项目的没落甚至濒危不同,"泥人张"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时代更迭,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艺术何以能经久不衰?

世人认准“泥人张”,许是觉得张家每一代都有模子传下来,所以买来的泥人,和200年前的文物,是一样的,而张家也可以靠着第一代的招牌,千秋万代地卖泥人。可事实上根本不是,从一开始就不是。只有第一代张明山,才是“泥人张”。“泥人张”第一代张明山在离开天津进宫之前,特意将儿子张玉亭叫到作坊,当面儿把之前自己的泥塑模具砸碎了,然后告诉他,“你今后只有靠自己了”。当时张玉亭才十几岁,没有模子就没有靠山,就意味着重新开始,老主顾的订购,一家老小的吃喝,都要自己想办法了。而且张家有父不教子的规矩。“泥人张”的六代传人都是在六七岁进作坊,可以看,可以玩,但没人教。看的这个过程,能学多少是多少,这才是自己的真本事。对于他们来说,还没入门,技法的培训已经完成,后面就是自我成长,几家匠人高手过招,活下来,便是师傅。而这一切,都是靠自己摔碎自己的旧作而养成的。

“世家”一词出自《史记》,表示家族三世以上从事同一事业,而“泥人张世家”,艺传六世,代有名家。“世家”俨然已成为“泥人张”的独特标志。对张家来说,比“泥人张”这个品牌更重要的,是人。是一代一代人在旧作的碎片上重新站起,是一代又一代人对世界的洞察和对艺术的触角。这应该是一种鱼跃龙门式的挑战,但又确乎是一种幸事了。因为在时代的作用力下,几代人在技艺和艺术追求上差别会很大,少年人出去学了新的东西回来,父辈也理解不了。就是这样,一代接着一代,从终点回到原点,再从原点往前走,“泥人张”在“终结”的命运中代代传承。第六代传人张宇说:“从第一代开始,我们就要求后代一定要有变化,做的一样就说明没什么出息,要做就要做到与众不同。”这种求同存异的传承方式正是“泥人张”经久不衰的秘诀。

冯骥才在《俗世奇人》中这样写道: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泥人张大名叫张明山。咸丰年间常去的地方有两处。一是东北城角的戏院大观楼,一是北关口的饭馆天庆馆。坐在那儿,为了瞧各样的人,也为捏各样的人。去大观楼要看戏台上的各种角色,去天庆馆要看人世间的各种角色……”张明山(1826-1906),名长林,祖籍浙江绍兴。其父名张万泉,原本为一小书吏,后来由于丢失了职业举家迁居天津,以私塾为业,并制作一些泥制的小玩具、小摆设。其子张明山从小耳濡目染,从小跟父亲以捏泥人为业,因而成为嗜好。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著名的京剧名角余三胜到天津演出。18岁的张明山观其演出数次,终塑成一尊余三胜泥像,抓住了他的神态特征,被誉为“活余三胜”,形神毕肖,一时名噪津沽。就这么着,被他捏过像的京剧名伶还有谭鑫培、杨小楼、汪桂芬、程长庚、田桂凤……也许正因为“真”,怕张明山的伶人也有。据传,某日,名丑刘赶三登台演出,看到张明山端坐首席,赶忙退回后台,他说怕张明山一五一十地捏出了他的丑像。众人尽皆哄笑,这一笑,张明山的“袖口里捏泥人”也就传开了,遂得“泥人张”的誉称。如今,在天津的泥人张美术馆,就珍藏着余三胜的戏装像《黄鹤楼》,也是当世仅存的一件。

颐和园的乐寿堂,还存着张明山做的泥人,把玩这些泥人的就是慈禧太后。张明山20多岁时,被一个北京王爷请到府上做泥人。1904年,慈禧太后70大寿。慈禧面前,摆了一列寿礼。开滦矿物局送的纯金雕塑《金八仙》摆在了最前,内务府大臣庆宽的“泥人张”摆在了最后。慈禧前面的看都没看,径直走到最后,拿起“泥人张”即爱不释手。庆宽因此得慈禧宠爱。为考证此事,第六代传人张宇找到庆宽在美国的孙子。他说:“此事可确信,祖父时常提起。”在王府呆了约两年后,张明山因无法忍受过于约束的生活而去往上海。在上海期间,张明山和他的好友,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画家任伯年互相学习,因此他在颜色方面的造诣也很深。这一点体现在他的作品里就是彩塑的质量。张明山一生中创作了一万多件作品。1906年,张明山辞世。9年后,他的作品《吹糖艺人》在美国举行的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自此,“泥人张”走出国门。

大师罗丹和格赛儿有一段对话说:“我告诉你一个重要的秘密。在这座维纳斯像前,我们所感受到的真实生命的印象,你以为是怎么来的?——是来自'塑造’的学问。”“泥人张”的作品里正是体现了这一学问,这也是“泥人张”作品里显现强烈生命感的一个原因。他们捕捉住人物刹那间的动态,并着重刻划人物内在的性格,再加施色。像张明山塑的《严振像》、《严仁波像》人物塑造得十分精确。对这两件作品徐悲鸿1933年在《大陆杂志》上评论说:“色雅而简,至其比例之精确,骨骼之肯定与传神之微妙,据吾在北方所见美术品中,只有历代帝王像中宋太祖、太宗之像可以拟之。”

张明山于1906年去世,首先由其第五子张玉亭继承“泥人张”的衣钵为第二代。第三代为张玉亭的长子张景福,第四代为张景福的长子张铭。第五代传人为张铭之子张乃英,他不仅挖掘了“泥人张”的传统技艺,而且有所创新与发展。1959年,天津成立了彩塑工作室,由张铭主持领导与教学工作,为天津培养了一批彩塑艺术传人。如今,“泥人张”世家已传承到第六代张宇,他在不断精进泥塑作品的同时,也在为弘扬中国本土雕塑文化做着实在而具体的工作。天津不仅有泥塑特色校,而且在许多中小学中都开展了泥塑特色教育课程,而南开大学与天津大学开设的泥塑选修课,也标志着“泥人张”第一次走进了高等教育的殿堂。“泥人张”正在将中国本土雕塑由认知、了解、喜爱、弘扬、传承,拓展到用艺术影响人、改变人,并积极树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