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乌梅的几则医话

 乌梅,又叫酸梅、黄仔、熏梅、桔梅、合汉梅、干枝梅,名字多,就证明它的群众基础好,也应了那句话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乌梅,生下来的时候可不是乌的,而是青的,名字叫青梅,它可是完全被“乌”的。《中药大辞典》是这么记述了青梅被“乌”的全过程:“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未成熟果实。5月间采摘将成熟的绿色果实(青梅),按大小分开,分别炕焙,火力不宜过大,温度保持在40℃左右。当梅子焙至六成干时,须上下翻动(勿翻破表皮),使其干燥均匀。一般炕焙2~3昼夜,至果肉呈黄褐色起皱皮为度,焙后再焖2~3天,待变成黑色即成。”两三天,反反复复……,鲜嫩的青梅成了干朽的乌梅。用乌梅制成酸梅汤来喝,可解乏、开胃、消暑。天气越来越热了,有空可以给家人做些来喝,比外面买的饮料实在强太多了。附“酸梅汤”的配方及做法:取乌梅30克、山楂干40克、陈皮15克、生甘草15克,冰糖适量。做法:将乌梅、山楂干、陈皮、生甘草分别浸泡30分钟,沥干水分;将4种食材都放到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小火熬煮40分钟,盛出汤水;再加入开水煮一次,将两次熬出的汤水混合在一起,放入冰糖,即可饮用!● 有一个患者问我,为什么我给他开的中药是酸的,中药不都应该是苦的吗?其实,中药什么味道的都有,酸、甜、苦、辣、咸都有。比如说,补脾胃的药可能是甜的,治肾的药可能是咸的,当然了,这也不一定。那这位患者的中药为什么是酸的呢?因为我给他开的方子里有大量的乌梅。为什么要加这么大量的乌梅呢?因为他身上又有结节,又有息肉。乌梅有除死肌、蚀恶肉之功,首见于《神农本草经》:“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蚀恶肉”。还有很多医书中记载了乌梅的这种特殊的功效,我就不一一说了。死肌、恶肉类同各部位增生、息肉。所以我临床上常将乌梅运用在治疗各种结节、息肉中,甚至还会出现在治疗肿瘤方面。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因乌梅味道酸,胃部没有问题的可以用,如果胃有反酸、反流等症状,就不能再用乌梅了,否则会加重胃部的不适。● 乌梅,其花发于冬,成实于夏,得春天全部的木气,味道最为酸涩,有养阴生津、止渴敛汗的作用,也是天然的润喉药,可缓解咽喉疼痛。配合燥湿化痰的陈皮、清香沁脾的桂花。在增添汤汁芳香口感的同时,陈皮行气的作用,也更能助力酸梅汤药效的发挥。再加上消食化积的山楂、清热去火的洛神花,既可开胃,亦可去油消脂。最后搭配清热解毒的甘草、益气润肺的冰糖,不滋腻不上火,取酸甘化阴之意,借以滋阴养血、生津补液。这些药材的组合,完美的将传统饮食智慧蕴含在了里面,在满足口舌之欲的同时,也帮助我们调理身体。夏天喝酸梅汤好处多多,一则,能养阴生津,解暑解渴;二则,能化湿热;三则,能开胃口;四则,能收敛浮火,引阳入阴,以助安眠。越是天热,越是汗出,我越建议多喝此方,或以此方代茶饮。尤其对于脾胃虚弱之人,若过度出汗,则会出现倦怠乏力、纳差神疲等不适,这是相火外泄而致阳损的表现。故脾胃虚之人逢炎暑当重视养阳,养阳之要在于收敛木火,使勿过泄,需用酸甘,酸梅汤或乌梅白糖汤颇合其证,可以多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