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相与人相--大师之争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庄子·内篇·大宗师》

大凡讲修身,必先讲人性。《中庸》开篇即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古往今来,关于人性的讨论可谓“巧历不能得”,尽管彼此“是其所非、非其所是”,却能让我们对人性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接下来,就让我们参与一场超时空的对话。

告子首先开口:

“性就像是湍水,东边开口则东流,西边开口则西流。人性没有善不善之分,就像水没有东西之分一样。”

孟子反驳:

“水确实不分东西,难道不分上下吗?人性之善就如水之就下。如果水被堵塞倒流,这并非水的自然之性,形势而已。人能为不善,亦是如此。

恻隐之心是仁,羞恶之心是义,恭敬之心是礼,是非之心是智,仁义礼智本来就是人所固有的,求之则得,舍之则失。所以圣人也和我们一样,万物皆备于我矣。”

荀子听完连连摇头:“错!人性本恶。人天生趋利避害,如果顺着这个本性,就会生争夺而无辞让,生残贼而无忠心,生淫乱而无礼义。曲木经过矫正才能笔直,钝器经过打磨才能锋利,人也只有经过教化才能为善。从这点来看,与什么样的人相处就变得很重要,古书也说:'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

韩非接过话茬:

“没错,谈论人性还是得从利出发,不过所谓的教化可靠不住,必须要靠明法峻刑。”

墨子此时也插言道:

“我不讨论啥是人性,但非常赞同荀子的后半段。我见过人家染丝,丝染青则青,染黄则黄。

国家也是一样,汤染于伊尹而名扬天下,纣染于崇侯而国破身亡,所以'染’不可不慎。”

众人论罢,一旁的老子淡然道:“含德越深厚的人其实越像婴儿。婴儿刚出生的时候,毒虫凶兽都不会伤害他,骨弱筋柔也能持握牢固。不知男女之事而自然阴怒,这是精气之至的表现;终日号哭却不气逆,这是和气之至的表现。人生来就能如此,但随着慢慢长大,却往往走上了邪路。究其根本则是欲望在作祟,罪过没有比过多的欲望更严重的了,这时就要以无名之朴正之。视素保朴,少私寡欲,方为上上之道。”

司马迁这时接道:

“返朴归真虽然神妙,但现在即使挨家挨户去劝说开导,最终也不能感化。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自然资源如此丰富,现在人们各凭所能,努力工作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社会物质生活丰富多彩,这难道不是自然发展规律的验证吗?”

王阳明听完众人的议论,暗自咂摸。

他们谈论人性有从本体上说的,有从发用上说的,有从源头上说的,也有从流弊处说的。性一而已,不能执定一边……

思忖良久,才开口说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便是著名的“四句教”。

随着王阳明话音的落下,本篇也到此为止。但关于人性的争论,却从来也没有停止过。

至于人性究竟如何,相信各位也自有见解。

原文:孔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译文:孔子回答:“鱼争相投水,人争相求道。争相投水的鱼,掘地成池便给养充裕;争相求道的人,漠然无所作为便心性平适。所以说,鱼相忘于江湖里,人相忘于道术中”。

扩展资料:

《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原有内篇七篇、外篇二十八、杂篇十四、解说三,五十二篇,十余万言。

郭象删减后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个,六万五千九百二十字,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价值、批判哲学等都有详尽的论述。

庄子明确否定礼教社会政治制度以及虚假文化生活,在政治上主张不同于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生成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

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是解释此原理的内涵,从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宇宙空间。

透过对宇宙运行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束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