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今天的青少年为什么要学历史?
1935年9月17日,在天津南开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张伯苓校长用他带有天津乡音的“大白话”向学子们提出了三个问题:
你是中国人吗?
你爱中国吗?
你愿意中国好吗?
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危难深重,中华民族正处在危急存亡之际。张伯苓校长的这三个问题,振聋发聩,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
今天的青少年
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
没有体验过民族生死存亡的苦难
但也一样需要回答好这三个问题
只有通过学习历史
才能弄清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
才能更好地为今天的中国去奋斗
01
国家推行历史统编教材
2017年秋季学期
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初中历史教材,开始在全国统一使用。
这套书由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会原会长、首都师范大学原校长齐世荣担任总主编。
2019年秋季学期
高中历史统编教材率先在北京、上海、天津等6个省市投入使用。
总主编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原会长张海鹏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徐蓝担任。
教材内容依据历史发展的时空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使学生既能够了解到具体史事,又能够清楚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从而达到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徐蓝
普通高中历史统编教材总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五个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还有历史解释。考试考什么,考的是历史解释。然后第五个是家国情怀。五个素养共同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02
知来路,方能明去路
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国人骨气和底气的精神之源,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泉。翻开历史统编教材,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遗址,写进了历史统编教材。
叶小兵
初中历史统编教材执行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良渚它的时间断线是5300年到4300年,把它写到教材中,能够给学生提供很多直观的、鲜活的例证,也能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不是虚谈,而是有实证的。
在历史统编教材中,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了中国考古百年的灿烂成果。
10000年前的农作物、8000多年前的骨笛,制作精美的玉器、青铜器,一幅幅插图,一件件相关史事,数量众多的文物和遗迹,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未来。
王巍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让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了解我们的祖先,了解我们的中华文明,了解中华民族是怎么一步步产生发展走到今天,更加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和中国的悠久历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意义非常重大。
历史教育作为反击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阵地,历史统编教材以史实为依托,讲述历史上各民族对祖国发展的贡献和对疆域的有效管辖,使学生增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意识,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
马敏
国家教材委委员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教材一开始就强调要贯彻国家的安全意识、主权意识、领土意识,还有边疆问题、民族问题这些很重要的主题要在教材中明确梳理。学生们通过学习这些,能够增强自己的主权意识和国家的安全意识。
03
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学习中国近代史,关键是要了解近代中国因落后而挨打的苦难经历及惨痛教训,了解近代以来各派政治力量曾尝试过以不同的方式挽救民族于危亡,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漫漫长夜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像一缕曙光,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张海鹏
普通高中历史统编教材总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历史教材是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为未来培养具有正确的意识形态的国家各方面事业接班人来服务的。
学生们学习了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的历史后,会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能够改变中国的面貌,马克思主义能够改变中国的面貌,社会主义道路能够改变中国的面貌。
从远古到今天,从中国到外国,历史统编教材记录着历史变迁的轨迹;学习历史不只是为了记住一个个时间节点和历史事件,更是要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洞悉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抓住历史机遇,跟上时代潮流。
郑富芝
教育部党组成员 副部长
我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学历史,关键是要解决史观的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我们对一些问题到底怎么看,要有历史的眼光。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通过学习历史,广大学生把自身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命运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心中牢牢扎根,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
本集导演:安佰奇
海报制作:田丁
编辑:王自晨
主编:姜黎 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