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取兵/桃花红,李花白(散文)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桃花红,李花白

葛取兵

桃 花 红

在所有的植物中,我以为,桃是属性最多重、含义最深广、文化最饱满的一种的草木。

一夜春雨,几场春风,杏花开了、梨花开了、桃花开了……。

农家村舍的屋前屋后,一株株桃树灿然开放,如乡下朴素的女孩子靥然的笑脸,让刚从冬日里走过来的身心“唰”地站在阳光下,温暖清新。近看,桃花正明媚地张扬着,一朵挨着一朵,一朵贴着一朵,挤满了整个枝丫。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集似的聚拢在一起。细看,有的桃花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如同一只只振翅欲飞的蝴蝶,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了如丝绒般的花蕊,有的还是花骨朵,饱胀得快要破裂似的。

三月,去乡下,赴一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盛宴,哪怕只是望见一树桃花,也算是一场邂逅,虽然没有爱情。而邂逅,却是艳遇的开始。

桃花,最好是开放在乡村的柴扉旁,于谦《村舍桃花》里有言,“荜门蓬户两三家,露出绯桃半树花。”却是尘世人间的味道。而唐朝节度使崔护的一首《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桃花”,几乎成了桃的名片。只是崔护做梦也没想到,他被后人记住,却是得益于那株唐朝的桃花了。时光悠悠,那株唐朝的桃随岁月的河水早已飘远,零落成泥,但名不见经传的业余诗人崔护的名字却如季季桃花依旧在春天的时节里光彩夺目。而那首传唱千年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似乎从永远在桃花深处中踏歌而来,一段佳话一个故事自唐朝就永远镌刻在了桃花的枝头。

崔护这首《题都城南庄》,给桃花赋予了爱情的深厚涵意。人面桃花的故事,在时光里沁染,变成了终成眷属的结局。从此,桃与爱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提起就令人心旌摇荡,一招惹便染就一段芳华,于千年时光流转之中闪耀着不灭不落的光华。《桃花扇》中桃花扇是侯朝宗与李香君的定情之物,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年轻人谈情说爱总会对心仪之人冠以桃花的美名,走“桃花运”,是天下男人梦穈已求的美事了。我还记得,大哥哥大姐姐们每到“七夕”之夜,也要躲藏在桃树下,偷听牛郎织女相会的窃窃私语。我们也曾躲在树下偷听,除了满耳的虫鸣,无论如何是听不到一句甜言蜜语。

桃,似乎与民间巫术有关。桃符,桃木剑。桃弧棘矢——桃木做的弓,棘枝做的箭,古人认为可辟邪。挂桃符是远古的习俗,大年初一用两块桃木板各写上“神荼”、“郁垒”神名,挂在大门两侧,这就是具有镇邪神性的桃符。每逢春节,人们都用新桃符换掉旧桃符,于是就有了王安石“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名句。后来“桃符”就干脆成了春联的代名词。如今在乡间,依旧有“鬼画桃木符”的说法。桃木剑,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经常出场亮相,大多成为道家方士的贴身法器,和他们常手持的拂尘一样有名,有镇宅、纳福、辟邪之神功,用之以保安宁。桃木成了鬼远远一望就心惊胆战的镇物。如今,不少人是断然不知道桃木的这些神功的,也没人珍放桃木物器。现代化进程的社会,人对事物功利性越来越来强,即使种植一棵桃树,其目的不是吃桃,就是赏花。

桃仁杏仁本来就是中药。小时候每到冬天,奶奶和隔壁邻居毛灵丹的妈妈的老慢支就会结伴上门找麻烦。奶奶的土方依稀记得是核桃杏仁加蜂蜜不知怎么弄的稠稠的,盛在一个罐子里,每天挖两勺吃。味道不像药倒象可口的核桃杏仁糖。嘴馋的我会不时讨上两口药吃,就象为了喜欢宝塔糖跑到杜大夫那里讨药吃一样。回忆中忽然反省出自己其实打小就是个为了贪口药食不分的无原则的谗猫。长大后为了成人的社会标准真不知牺牲扭曲了多少与生俱来的品德。

年少时我们不懂崔郎的爱慕之心,也不认可桃与鬼神之间的关联,对于桃花更多的只是一种口福的渴盼。桃花的妙处不在花色,会结好吃的桃子才是本事。少年的心事原本就是这么简单。桃对于我们的童年,满是遐想,生动而甜蜜。桃子是我们童年里最好的水果了。五月的鲜桃,脆,甜,致密的果肉让牙齿充满自信。黄灿灿的香蕉、红彤彤的苹果,有我们的眼中,仅仅只是课本的知识,抑或是电影上的一种道具而已,无法勾起我们的口水,现在的孩子怎么也不可能想象到,那时的苹果与香蕉对于乡村的孩子是一种怎样的梦想。至今还记忆犹新,第一次吃香蕉,是在县城的大舅家,当黄灿灿的香蕉真真实实地展现在眼前,恍若时光停滞,内心中竟有一种迫不及待的念想。大舅递给我一根香蕉,我伸入口中,猛地一口,却是如此的生涩,因为我不懂香蕉的吃法。尽管后来我还是尝到了香蕉的美味,却让我在骨子里对它产生了一种怯意。至今,我最喜的还是乡下的桃。

乡下的桃是朴实的,正如乡村朴实的泥土、朴实的庄稼、朴实的房子,让我怀恋一生。在乡村,一树一树的桃安静里蹲在屋前院后,如朴实的乡下妇人,不动声色地拉扯着家常,幸福而从容。

桃,是童年最好的朋友。桃花开了,每一朵桃花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颗甜美的桃子。桃花在童年的眼中,是一种触手可及的希望,绝没有一丝爱情的寓意所包裹。城市里很多桃花,猛一看挺热闹,瞅仔细才发觉不是,不结桃子或桃果如豆,不值一提。当然,它们不觉羞赧,生来就是以花取悦人的。

桃花败了,花瓣如雨飘零,我不心疼,桃花不是因了春光逝去而形销骨立,桃要做母亲了。脱尽繁花,直面风雨,桃有大事在胸,自然顾不上人类多情的叹息。花谢叶芽发散,碧绿的桃叶一路护佑着桃子长大。初夏的果子,生长起来可真快,几乎听得见唰、唰的声音,果子安祥、满足,自在招摇享受着阳光、雨露。五月端午时分,阳光已是格外的明媚,如生动活泼的水环绕着村庄。一树一树的桃子壮实地吊在枝叉间,洇红着小脸,咧着小嘴,望着童年在笑。这是桃李收获的季节。我们的小肚子常常胀得鼓鼓的。桃子吃多了,极容易拉肚子。我们只管嘴巴子过瘾,自然顾不了这么多了,心甘情愿地一天跑好几次茅屋。

不仅是桃子的美味,即使一枚桃核也是少年的把玩之物。吃完桃,把桃核的一端在粗糙的石板上麻开,剔掉桃仁,就是一枚哨子。撅起嘴巴,呜呜地起吹,吹得满屋场都是哨音。

五月是童年的快乐时光,我们像小狗子一样在村庄里嘻戏打闹,爽朗的笑让村庄年轻了许多。桃子们被父母亲小心翼翼地摘下来,挑到城里去买。又换成油盐、布匹,有时父母亲也会给我们带来花书包、黄军帽,抑或是小人书。忽想起唐伯虎的《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在乡下不拿桃花换酒,而拿桃实为生计实则平常之事。试想,人世间的生活本来就是如此朴素的。

其实,桃,并不是村庄的专利。在山坡上,在小路边,在河岸旁,是谁随意地扔下的一枚桃核,第二年春天,它们竟破壳而出,长成了一株小小的桃树,瑟瑟地偎在杂草丛中,却让我们惊喜。我们有时会把它们移植到院落,父亲说,这野生的桃,就让它们在村外“野”着吧,那才是它们的天堂。我们有些不舍,但是很快一株弱小的桃就在鸡的琢食,猫狗的打闹,牛的践踏下,消失了,走在天堂的路上。现在我终于明白,其实,人也一样,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存在就是合理,平安就是幸福,自由就是快乐。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本是歌颂小草生命顽强的句子,其实可以用来歌颂所有植物生命,桃花也在其中。 三月桃花开,春天已回来。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有桃,一株、二株、三株,在田野在山坡在河堤,东零西落地生长,无人问津,自生自灭。一年,二年,三年,它们努力地生长着,一路坎坎碰碰。其实,桃的骨气并不输给青竹寒梅,只是生长在春暖花开的时节,美丽到连刚强也是一种温柔叹息。

有一年春天,它们突然绽放了,一树桃花,如点燃的小火把,大人们不以为意,却温暖在孩子们的眼中,亮丽在绿意葱茏的田野。桃花开的时候一样娇艳,到底花就是花。无人也罢,有人欣赏也罢,该开的时候,它开了。后来有小小的青桃在枝叉间探头探脑,茸茸的,仿佛一群青葱少年,挤着挨着在看我们。我们也挤着挨着在看它们。但是他们是怎么也长不大的孩子,当屋前院后的桃长得肥肥美美的时候,它们依旧是桃核般大小,涩且硬,无法让人入口。乡下人说,这是狗屎桃吗。

父亲把这些“狗屎桃”摘回来,放在谷糠里,不动它,不理它,好像是在较劲似的,足足焐上个把月,再翻出来,这桃便软了,用手轻轻地一扳,便成了两半,洇红的桃肉,一枚小小的桃核。入口,绵软,有些甜,又有些浅浅的酸味。吃多了,牙软软的,吃啥都使不劲了。饥馑年代,桃子曾经是故乡不可多得的食物。饿肚子的记忆是疼痛的,疼痛里的美味是终身难忘的。

春绣盈盈,时光阑珊,记忆总是流香。正是这酸且的甜的“狗屎桃”,让我的童年、少年在快乐中一页页轻轻翻过。如今已有很多年没有吃到这样的“狗屎桃”了。在城市的边缘寓居,周末,老家的一个远房亲戚来看望年迈的母亲,竟带来了一小袋的“狗屎桃”。毛茸茸的青桃,一下子勾起沉在心底最柔软处的记忆。

李  花  白

李子远不如桃子,在少年的食谱中。

但是,我的童年日志中,没有喜欢或不喜欢,所有能食的草木均是一种美味,不管是叶,还是种子,甚至是花朵。比如桃子、李子,它是桃树、李树的种子,在生活中均冠上了水果的美名。而杜鹃花是花,割草的时候掐了生吃,酸,甜,脆。甚至是菜园子的南瓜花,爆炒,加切碎的青椒,绵软爽口,是一道不错的菜肴。母亲喜欢用开水烫过的栀子花,在冷水中泡一天,炒吃,香,能配上几片腊肉更佳,当然少年时是一种奢望。作篱笆的木槿,开花时极美,乡人称为菜花树,鲜炒,软滑。只是我已二十年没吃过了。能吃的树叶很多,大多的果树叶都可食用,只要无毒就行,只是味道口感不同,酸,苦,辣,涩,粘,滑。年少时我还吃过刺嫩芽、桑叶、香椿、柳树尖、椒树叶等。花也好,叶也好,但终究抵不过草木的果实,饱满瓷实。

初夏,李子与桃子一样是少年时代的主打零食。记忆中的李子青黄玲珑,酸酸甜甜,虽然没有桃子的口感,但仍然让我在春天就心仪已久。李子结果极为繁密,细小但以数量傲然枝头,却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刚刚成熟,就不见踪影。昨天还是枝头林立,过了三五天,连鸟雀也来不及品尝。还好乡下的果树络绎不绝,梨子、桔子、枣子、石榴,在季节的变形,接二连三地亮相,让饥饿的少年有了一抹亮色。在乡下,村子的前后,屋舍的左右,菜园的边角,一定有两三棵桃树、李树、桔树,东一棵,西一棵,随意,散漫,像极了闲适的汉子,站在村庄里聊天。但在孩子的眼中,每一棵果树都是一棵幸福树开心树。桃红李白的日子是多么的甜蜜呀!就连空气中也是浓厚的甜美。

其实在少年的记忆中,从没有感觉到花的美好,在饥饿的眼睛里,花开了是花,花谢了也是花,而花谢的尾声里,企盼的是李子的结局。农村孩子平时没有什么零食,只要稍稍能入口的我们都吃。比如涩柿子、青皮柑子、生豌豆、泡里、茅草根……经常吃得呲牙咧嘴还不亦乐乎。李子有酸味能入口了,少年开始偷李子吃了,本来是自家的,不算偷,但母亲看见了是要被骂的。待母亲出门去田野里干农活去了,就偷偷地翻进园子,滴溜快速地爬上树,像极了偷鸡的黄鼠狼。伙伴们在外面放哨,待少年把李子塞满所有衣兜裤兜,就和那些狐朋狗友躲到村后的山塘坡上慢慢分享,尽管酸得呲口咧嘴,牙都撂倒了一排。如今这一切都成了记忆。那些原本苦的记忆经过岁月的发酵后,却是一股温暖。

是呀,再遥远的记忆也会铭记。铭记那些草木,如一株李树。时光永不停滞,我从乡下走了很远很远,进了城,安了家,回头再次细看那片居住过的净土,过去的烟火早已消散,曾经鲜活的生命已经被历史取代,剩下老李树在村口呼啸而过的风中依然饱含沧桑艰难地活着。年年清明,总要回乡下的老家。远远地看着老李树。老李树也看着我。

李树的树干,有些怪异,犹如衰老的乌桕,黑色,斑驳,甚至有些羸弱、纤细,远没有樟树、青桐的树干耐看,而正是这样的树,每年的春天,竟在一夜之间,满满一树白花。李树是有集体情怀的果树,要么不开一朵,要么就是千朵万朵压枝低一齐绽放,大有排山倒海之势,让身边的几棵桃树相形见绌了。李花远没有桃花的艳丽,只是小小的,一簇一簇,白白的花瓣,薄而通透,仿佛风可以穿过,带去一种颤颤的含了冷意的芬芳。一场春雨的淋漓,抑或是春风的吹拂,李花簌簌,雪一般落得一地皆是。“秾李花开雪满空,缟裙香袂俨春容,靓妆一笑喜相逢。拟倩清歌留白日,且扶残醉殢东风,好迟留处却匆匆。”喜欢宋代管鉴的《浣溪沙》一词,就是因为缘于少年喜欢李花的那份淡雅与婉约。

仍旧是一树李花,渐渐地在少年心中却有另外的情意,总想一个词表达内心深处的对它的喜爱,“烂漫”,似乎超了分量;“寂寞”一词,却少了其本来就有的那点暖意。静静地看着李花,花静静地开着。少年心中一亮,还是用安静,更为妥贴。转过身再回头,一想,竟然想到了闺阁中女子矜持的脸,或其脸欲掩饰的而未掩饰住的笑意。白色最单纯,不用为那么多色彩花费精力,足够一心一意营造自己的芬芳。其实人也是这样,越朴素单纯的人,越有内在的芬芳。真正的美是从一个人内心里透出来的。其实这一切都存进了岁月的深处。

追忆起往事许多画面历历在目。记得年少时,外祖父家的草坪前,稀稀疏疏种了三棵李树。最美的时节,也是初春,树大了,枝丫横杂,参差交叠,分不得彼此。花落,叶出,李子也在阳光雨露中萌生。进入夏初五月,李子开始转色,由青转绿,再变黄。阳光的香甜慢慢地挤进一枚枚小小的果,要不,总是向阳的果先成熟,而且更加香甜。贪吃的鸟们,总是选择枝头顶端的李子,鸟的灵性,是少年心中的小秘密,一直保留至今。端午节,李子就熟了,甜味哗然而至。江南食俗,便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看来李子在江南的地位不可小觑。

有一种李,是在麦子成熟之时,李也熟了。乡下又叫麦李李。从树上采摘下来的新鲜李子是粉红色的,用手一捏,手感绵软,咬一口,皮软汁满,脆脆的,先是一种微酸,然后是满口的甜,仿佛是清晨的阳光,清新,一下子让满屋场都是李子特有的味道。摘李子是少年最快乐的时分。满树滚珠缀玉的,看一眼都会让人流口水。隐身于树枝间,拿着筐子摘那些晶莹剔透的珍宝,真是一种无上的享受。年少的我们,围着李树,或站或坐,或挂或悬,胆大的,爬上李树,有揽月摘星之感。树梢够不到的,用竿子打,李子扑扑一阵雨点似的落下来,噼里啪啦的珍宝坠地,总会有一些破损,还要心疼半天。有的落到了禾场边的水稻田,沉到水底,我们就到水中去捞。有时一个李子啪挞一声就落到了头上,流了一头一脸的甜汁。那颜色红润、酸酸甜甜的李子,俨然已经成了家乡植入梦中的特殊符号,诱使我常常在梦中甜甜地笑醒。

李子的吃法很多,除鲜果外,古籍记载还有晒干、盐腌、蜜饯、酿酒等加工方法。父亲曾经将李子、冰糖、白酒放入宽口玻璃瓶密封酿酒,一个月的时间,新鲜的果子成了醇香的美酒。时间的味道,微生物的帮忙,成就了清香甘冽的美酒。可惜当我成年后,父亲再也没有做过。原来李子酒是“驻色酒”,是女人酒,或许父亲作为一个大男人是不屑去做的。酒不喝也无妨,我更喜欢吃李子做的果脯。我的一个远房舅母,常常把那些不中味的酸涩的李子,去其核,用盐水浸渍后,曝于太阳光下,晒至将干未干。最后用紫苏叶磨成的粉匀入,做成可口的果脯。过了几十年,我仍记得舅母用李子做果脯的滋味。李子更有奇葩的吃法,像拍黄瓜一样拍碎李子,取出果核,放上辣椒、大蒜、酱油、盐、香葱等凉拌来吃。听说味道还不错,甜甜的酸酸的辣辣的脆脆,别有一番风味,既可以作为休闲零食,又可以作为下酒菜。但我没有尝过。一枚小小的李子居然有如此多样的吃法,源于人类对于它的喜爱。

和桃子一样,李子是民间一种很普通的水果。桃、李、杏、栗、枣属传统“五果”,在古人膳食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乡下也有一句民谣。“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初看有些吓人,其实讲得也是一种养生。中医讲过是药三分毒,饮食讲究不偏食。《滇南本草》载:“李不可多食,损伤脾胃”。其实对每一种水果来说,各有利弊。水果毕竟是生活中的辅助品,当择其利而食之,适量而可。上升到哲学就是中庸之道。凡事都有好坏正反两方面,要用之有度有道。适可而止,是最佳的选择。

果类是道教为得道成仙所推崇的食物,然而道教禁忌用李子敬神,究其原因,是因为李与太上老君有关,原来太上老君本姓李,道教鼻祖老子原名李耳,中国人讲究禁忌,出于避讳,李子的在道家的李位就只能打入冷宫了。祭祀上出于敬畏不使用李子,逐渐影响到日常生活,形成对李子忌讳的态度。道教的冷落,丝毫不影响李子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早在商、周时代,巷陌之间多栽种李树,既是在诗人笔下,李也成为表达人的性情和陈述道德意趣的借言物。《诗经》的精美篇章里多处说到李。在《诗经·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李树在这样一幅美好情致的画面里,是千年万年也不会老去的情和爱的见证者和情同万物的隐秘收藏家。

一草一木皆有灵气,讲究风水的南方人,视桃树和李树向称“嘉木”。李字拆开为木子,又称十八子,李子,旺子孙,多子多福,所以常用桃李满园、桃李满天下来称赞老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一种人值得我们尊敬——三尺讲坛默默耕耘的一介书生。原本认为乡下卑微的李子树,却有如此深厚的寓意,高贵典雅——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真的让人心生暖意。

作者简介

葛取兵,男,1972年生,湖南临湘人,曾在《人民日报》《小说界》《湖南文学》《雨花》《山东文学》《当代小说》《青春》《芳草》《文学港》《时代文学》《延河》等报刊发表作品近百万字,作品被《散文海外版》《读者》《小小说选刊》等转载,有作品入选中职语文教材、中高考试卷和50多种选本,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理事,岳阳市作协秘书长。

《河南文学》杂志是炎黄出版社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每周一至五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炎黄出版社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责任编辑/达   琳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悦读时代杂志

让我们以阅读的方式

相遇相知

将普通的茶事,升格成为一种美妙的养生文化

华莱视界

(0)

相关推荐